天天看點

趙咨使魏,鄧芝使吳,皆不辱使命:豈止嘴上功夫利害一點

作者:嘉言林語

東吳用計襲殺關羽奪取荊州後,劉備親率傾國之兵攻打吳國。孫權多次表示願向劉備緻歉謝罪,劉備盛怒不許,孫權隻好一面派陸遜帶兵抵抗,一面派趙咨出使魏國,求救于曹魏。

魏文帝曹丕問趙咨:“吳王何等主也?”

趙咨應道:“是個聰明、仁智、有雄才謀略的君主。”

曹丕大笑,覺得褒獎過甚,願聽其詳。

趙咨答道:“納魯肅于凡品,是其德也;拔呂蒙于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荊揚交三州之地虎視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曹丕又問道:“吳王很有學問嗎?”

趙咨回答:“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雖有馀間,博覽書傳曆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意思是說吳主孫權雖公務繁忙,但每有餘暇總是博覽群書,汲取史籍中的精華,不像迂腐的書生那樣隻會尋章摘句而已。

曹丕恐吓趙咨說:“吳可以征服嗎?”

趙咨應對:“大國有征伐之兵,小國有備禦之固。”

曹丕問道:“吳抵禦魏困難嗎?”

趙咨答道:“帶甲百萬,長江、漢江為城池,何難之有?”

曹丕見其機智善辯,應答如流,接着問道:“吳像你這樣的人才有多少?”

趙咨答道:“聰明又特别通達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車載鬥量,不可勝數。”意思是說,吳國象我趙咨這樣的人,要用車子拉,要用鬥來量,數都數不過來。

曹丕聽完趙咨之言,感歎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卿可以當之矣。”

趙咨應對曹丕诘問,盛贊其主舉賢任能、知書善達之明,巧妙地回擊了曹丕的挑釁,使自己在這場外交答辯中由被動變主動,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盡到了使者的職責,樹立了不辱使命的良好風範。

對于魏文帝曹丕所提的問題,他不止贊美吳王孫權是個聰明、仁智、有雄才謀略的君主,而且舉具體事例說明,說得魏文帝口服心服,回答得既巧妙又得體,讓魏文帝占不到上風,最後不得不問,究竟吳國有多少人才。

他不卑不亢的态度,赢得了對手的贊賞與喜愛。孫權知道後很贊賞他,拜他為騎都尉。

趙咨使魏,鄧芝使吳,皆不辱使命:豈止嘴上功夫利害一點

趙咨使魏:成語“車載鬥量”的由來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于永安病逝。諸葛亮主政蜀中後,為恢複與吳國的盟好,遣鄧芝出使吳國。鄧芝到吳後,孫權沒有立即接見鄧芝,鄧芝便自己上表求見孫權道:“臣這次來也是為了吳國,不隻是為了蜀漢。”

孫權于是接見他,對鄧芝說:“我原本誠心想與蜀漢和親,但恐怕漢主年幼,國小而大勢困頓,如果曹魏乘虛進攻,不能保全自己,是以我感到十分猶疑了。”

鄧芝答道:“吳、蜀兩國結合擁有四州的地方,大王您是有名于世的英傑,諸葛亮亦是當代特别傑出的人才。蜀有重險可固守,吳有三江可阻隔,結合這兩個長處,成為唇齒之邦,進可并力奪取天下,退可鼎足而立,這是自然的常理。大王現在若想委身向魏,魏必定要大王您入朝朝拜,最少也要求太子前往為質子,若不遵從指令,就有理由讨伐,我國必定見有利而順流進發,如此,江南之地便不再是大王所有了。”

孫權沉思甚久才說:“你所言甚是啊!”便與魏斷絕關系,與漢連和,派張溫前往通路。

與趙咨一樣,鄧芝在孫權面前同樣不卑不亢,說服孫權同意兩國重歸和好,成為不辱使命的又一三國佳話。

趙咨和鄧芝在出使他國之時,尤其善于剖析兩國之間的利害關系,并動之于情、曉之于理,讓對手不得不聽取自己的建議,進而有效維護了本國的核心利益。

現實中的談判或談話高手,不也是這樣處理沖突的嗎?

大家怎麼看?請在評論區留言。

相遇為緣,相知有份。如有所悟,請點關注!

https://v.qq.com/x/page/s0820a0jw4a.html

孫權派趙咨出使魏國, 挽救東吳于危難之中:視訊

趙咨使魏,鄧芝使吳,皆不辱使命:豈止嘴上功夫利害一點

鄧芝使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