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袁世凱在罵聲中死去,軍閥混戰,五四覺醒,茫茫神州,路在何方?

峥嵘歲月之狂瀾待挽

1993年3月21日晚10時45分,上海老火車站,三聲槍響。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倒在血治之中,次日淩晨終告不治,年僅31歲。

宋教仁被刺殺在進京準備組閣的途中,舉國嘩然。孫中山、黃興得到宋教仁死訊,始驚複怒,緊急籌劃對策。但在采取法律手段還是訴諸武力的問題上争執不下。此時,袁世凱已經開始行動了,他先是不經國會準許擅自向五國銀行團借款2500萬為軍費,又以大将段祺瑞代替趙秉鈞組成戰争内閣,之後公開發電嘲諷孫中山和黃興無能。國民黨人發現已無路可走,南方幾省通電讨袁,開始二次革命。可惜倉促之下,又無能戰之将,不到兩月,紛紛敗北。開國元勳們又成了“通緝犯”,孫中山項上人頭價值20萬。

1913年10月6日,北京衆議院會場,正式選舉中華民國大總統。這天的氣氛實在詭異,場外軍警密布,如臨大敵,另有3000餘人圍着會場高喊支援袁世凱。場内,選舉從早上8點一直到晚上10點,擁護袁世凱的好吃好喝,而試圖制約袁世凱的國民黨議員們隻好餓肚子。

袁世凱躲在辦公室裡等待結果,兩輪投票都沒使他達到法定票數。最後,在外有武力挾持、内有饑餓壓制之下,袁世凱總算從議員們手中拿到了他所要的票數。一旦就任,他便把議會抛在一邊。

1913年11月4日,袁世凱釋出解散國民黨令,限令3天内解散國民黨的一切機關,國民黨籍議員一律驅逐出會。兩天裡趕走議員之多竟令國會不足召開會議的法定人數。

1914年1月10日,第一屆正式議會被袁世凱正式解散。後來,《臨時約法》也被廢除,袁世凱宣布總統不僅可以無限期連任,還可以推薦繼承人,這與皇帝還有多大差別?

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晉見民國總統袁世凱,親将一份秘密檔案交給袁世凱,袁世凱“大驚,一時難以答複”。這份秘密檔案就是“二十一條”。

“二十一條”條件之苛刻、野心之巨大,即使日本人以支援袁世凱稱帝為交換,袁世凱也不敢輕易答應。為引起世界注意,中國政府故意将部分内容外洩。然而,歐美列強并不像民國政府想得那麼厚道。3月13日,美國國務卿布賴恩發表聲明,表示“合衆國坦率地承認版圖的接近造成日本和這些地區之間的特殊關系”。一句特殊關系意味着預設了日本在中國的特殊利益。

為了向袁世凱政府施壓,日本在山東增兵3萬,以戰争手段恐吓中國。5月25日,袁世凱政府在修改後的“二十一條”上簽字。日本為之舉國狂歡,一些日本人湧上北京街頭,大喊:“大日本帝國萬歲!”

這是中國人的奇恥大辱,人人皆知這是日本圖謀中國的關鍵一步。上海數萬人集會抗議,北京各校學生每日課餘誦最後通牒一遍,以示不忘國恥。有的青年學生因而自殺,有的斷指寫血書,有的要求入伍。

在長沙,湖南第一師範将反對“二十一條”的言論編印成冊,題名《明恥篇》。一位學生讀完後,在封面上寫下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他就是毛澤東。

在天津,年僅17歲的周恩來疾呼:“莽莽神州,已倒之狂瀾待挽,茫茫華夏,中流之砥柱伊誰?”

袁世凱在國務會議上高聲疾呼勿忘國恥,但也沒有忘記已經落後于時代的野心。若幹天後,人們才發現,他所謂“本卧薪嘗膽之精神,做奮發有為之事業”,竟不過是一出奠基于封建迷夢之上的荒唐表演。

1915年的北京,堪稱群魔亂舞。先是幾位中外學者的3篇鴻文《君憲救國論》、《共和與君主)、《共和憲法持久策》,攪得人心惶惶難安。緊随其後,籌安會、各式請願團粉墨登場,主張恢複帝制,勸袁大總晉位皇帝。

袁世凱帝制自為的野心已昭然若揭,梁啟超曾給袁書長信一封,勸袁切勿稱帝,破壞共和國體;還曾拉袁之部下馮國璋一同覲見袁世凱,當面勸阻袁世凱稱帝。但各方努力均無效果,袁仍執意稱帝。忍無可忍的梁啟超在8月21日一夜之間寫出萬餘言的《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從理論上對帝制派的種種謬論作了深刻、犀利的批駁。這篇文章發表後,舉國震動。

12月19日,一位将軍經過1個多月的艱難跋涉,輾轉各地,終于抵達昆明。他就是梁啟超的學生蔡锷。行前,師徒二人相約:“事之不濟,吾侪死之,決不亡命;若其濟也,吾侪引退,決不在朝。”其氣節之昭昭,令人感動。

1916年1月1日,中華民國護國軍政府在昆明成立。随後蔡锷率領3000人部隊北上,以不足兩月的給養與袁世凱派出的十數萬部隊鏖戰數月。蔡愕義旗一展,各地紛紛響應,反對帝制的呼聲響徹中華大地。

1916年3月,走到衆叛親離之絕境的袁世凱宣布取消帝制,他隻做了83天的短命皇帝,就又做回大總統。可是,人們哪裡能容得他如此視國家命運如兒戲,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罵聲之下,袁世凱死于1916年6月6日。副總統黎元洪繼任。

保護共和政體的事業成功了,而作為上司者的蔡锷身患重病,于1916年的冬天逝于日本福岡大學醫院,年僅34歲。英雄壯年逝,使人扼腕哭。梁啟超在挽聯中寫道:“國民賴公有人格,英雄無命亦天心。”

宋教仁的死,成就了袁世凱的竊國之行;蔡锷的死,襯得中國的政局更加昏暗。

此時的中國是野心家的天堂,有共和之名,而無共和之實,共和成了一塊招牌。張勳複辟,曹锟賄選……軍閥們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幕幕醜劇接二連三上演。名義上有國民政府,實際上是軍閥割據,到了後來,從占據半個縣到獨霸一省或幾省,陰謀與政變、戰争與混亂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城頭變幻大王旗”是最常見的場景。

1916年,天津南開學校的一位學生作詩道:“茫茫大陸起風雲,舉國昏沉豈足雲;最是傷心秋又到,蟲聲唧唧不堪聞。”他是周恩來。這首詩反映了當時中國的先進分子對中國命運的擔憂。

悲憤的孫中山一次次在南方發動革命,以推翻北洋軍閥。辛亥革命的功臣蔡濟民寫下詩句說:“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

茫茫神州,路在何方?種種救國學說在中國大地應運而生,諸如教育救國、科學救國、實業救國,甚至軍國主義救國等紛紛出現。在1915年,大多數人并沒有注意到上海一份刊物的誕生。

1915年9月15日,“二十一條”引起的怒潮未消,《青年雜志》創刊于上海黃浦江邊。在那個昏亂的時代,尤其是帝制對共和的反撲使陳獨秀等一大批知識分子意識到,在中國搞單純的政治革命沒有意義,要想“救中國、建共和,首先得進行思想革命”,使人們從封建思想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一場文化啟蒙的運動終于在中國展開。

1年後,《青年雜志》改名為《新青年》。有趣的是,《新青年》在新青年中廣受歡迎,卻得益于一位老翰林。

1917年1月4日,在一場大風雪中,北京大學迎來了他們的新校長蔡元培。剛進北大,蔡元培就宣布了“囊括大典,網羅衆家,思想自由,相容并包”的辦學方針,厲行改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力排衆議,聘請沒有高等學曆的陳獨秀為北大文科學長。

陳獨秀将《新青年》主要撰稿人、26歲的胡适也聘為北大教授,魯迅等人也開始在《新青年》上嶄露頭角。由此開始,當時中國第一流的學者紛紛進入北大,北大擁有了陳獨秀、李大钊、胡适、魯迅、辜鴻銘、劉師培等等一大批優秀的教師。

1919年1月15日,陳獨秀在《新青年》上豎起了兩杆大旗——德先生、賽先生,“民主”與“科學”成為中國此後10餘年間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詞,也成為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旗幟和精神遺産。正是在對民主與科學的不懈追尋中,中國人開始尋找到走出困境的方略。

1917年的世界時局,起初令中國人頗為高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派出20萬華工參戰的中國成了戰勝國。1919年1月,中國代表團向巴黎和會提出了7項要求,希望撒退外國軍隊、歸還租借地和租界,後來在群眾壓力下又提出取消“二十一條”的陳述書。然而,在那個時代,公理并沒有向中國人民招手,勝利與弱國無關。巴黎和會決定由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同時拒絕取消“二十一條”。中國人民的希望變成了失望,怒火被點燃了。

5月4日下午1點,天安門金水橋前彙集着來自北京各高校的青年學生,金水橋對面飄揚着血書“還我青島”。随後,學生開始遊行示威,2萬份《北京學界全體宣言》出現在北京街頭,五四運動爆發了。

當天就有32名學生被捕,此舉激起人們更大的不滿。各地群衆紛紛響應,從學生罷課發展到勞工罷工、商人罷市。各種社會力量直接行動起來幹預政治,在億萬順民中突然爆發出強大的憤怒,整個中國沸騰起來了。

此時,萬裡之外的法國巴黎也不平靜。在法國巴黎,面對北洋政府同意簽字的指令,中國代表團也在激烈地辯論。6月28日,在《巴黎和約》的簽字現場,人們驚奇地發現中國代表團的席位上空無一人。

這是鴉片戰争以來,中國第一次對列強說“不”。

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意味着中國人民的覺醒,但整個政治局面依然一片黑暗。“中國往何處去”這一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使人們感到緊迫,也使人們感到迷茫。

就在中國代表團拒絕簽字的幾天後,蘇俄發表《對華宣言》,聲明将廢除對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歐洲,尤其是蘇俄的現實使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探索一條新的道路。

在文末感謝顧亞奇先生的著作。

文章篇幅僅三千餘字,但曆史的長河下多少英雄兒女為探索中國的出路而流血犧牲,還看今朝,多少英雄已光榮。

中國人民在動蕩中求生存,在危難中苟生。浪遏飛舟,這條船将駛向何方?民族危難之際,先進知識分子們中流擊水,站在曆史洪流之中,找尋中國該去往何處的航路。五四運動,中國人民開始覺醒,全國上下,同仇敵忾,中國自鴉片戰争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自發的全民反封建反帝國主義壓迫,在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團以不參加簽字反對帝國主義的陰謀,是自鴉片戰争以來,中國第一次對列強說“不”。

這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難、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以磅礴之力鼓動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實作民族複興的志向和信心。五四運動結束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睡獅醒來的第一聲吼,多麼酣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