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于話劇«燃燒的梵高»上一篇劇評的一點補充

我很喜歡演員楊明鑫在這部戲中的<表達>之是以沒說<表現>是因為我覺得這部頗具文學性的文本被他傳遞得很<浪漫>這種浪漫多存在于梵高和保羅·高更的那場戲中。

梵高和保羅·高更能成為好朋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惺惺相惜、志同道合,在書信來往中柔情蜜意,書信體是<傳情達意>最好的表達方式,劇中以<提奧的書信>作為穿插,也是一種浪漫的表達,每一封信在一段時期都是一種回憶、記錄。放下紙筆,真正走進現實生活中,兩個藝術家的<差異化>就明顯了起來。

梵高是追求詩情畫意、亭台樓閣、鳥語花香的自然感受,而保羅·高更因為他過往的金融經紀人的職場經曆,他顯得更加務實一些。對于藝術而言,其實他們都沒有錯,隻是追求的方向不一樣。

在藝術這個大範圍中我喜歡<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概念,但很多時候,更崇尚<術業有專攻>的理念。演員楊明鑫飾演的畫商、保羅·高更,确實是兩個人物,但實則彼此互為一面鏡子。

縱觀全劇,兩個角色都<嗜錢如命>倒是保羅·高更是相對克制的。畢竟裸辭沒有通過任何人,去追求那種<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畫畫>的<理想生活>當人一旦改變了生活方式,性情多少也會有所變化。

演員楊明鑫飾演的保羅·高更平衡了藝術家生活起初的潦倒和過往生活的優渥所賦予他内心的<平衡感>這樣的平衡感找到了,我覺得這個人物的塑造就是成功了。保羅·高更的内心深處是希望專注于藝術作品本身的,但就是無欲無求顯然不是他的風格。相比較梵高的濃墨重彩來說,保羅·高更的筆觸顯得柔和且溫暖,卻又不乏自然之美。

以《黃色的基督》這幅畫為例,黃色作為作品的主題色調,和梵高的《向日葵》選取了同一顔色。因為二位藝術家均有基督教信仰,對于光本身的追求,那就不足為奇了。無論是梵高也好,還是高更也罷,内心深處都脫離不了基督教信仰本身,何況梵高有牧師的工作經曆。

悖逆在基督教信仰裡是永恒的話題之一,《聖經》中的人物大多都是從悖逆走向順服。在逐漸順服的日子中,享受着上帝的光照,光照的日子以及強度都是有限的,延遲滿足一直都是<功課>殷勤做工的,必有賞賜,而懶惰成性的,必受懲罰。

藝術家們也是如此,在背道中,作品依然保留着希望親近上帝的願望。三次不認主的彼得最終明白了信仰的真谛,得人如得魚并非說說那麼簡單。所有的自由無異于知道自己不去做什麼,十字架之路并非平坦,也沒有小路可抄。

信仰的意義我想就是在仰望中真正明白信念感的意義所在。在我心裡,演員楊明鑫就是個信念感很強的演員,這樣的信念感給到觀衆的無疑就是觀演的安全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