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蝦是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小蝦,以南極地區的資源量最為豐富,特别小看這種小蝦米,在地球上它的儲量比全球所有的糧食總産量還多,2019年全世界的糧食總産量為27.22億噸,這其中包括了小麥、大麥、水稻、玉米、大豆、綠豆、高粱、谷子、蕃薯、馬鈴薯等糧食作物,然而全世界海洋中磷蝦的儲量樂觀估計在百億噸以上,相當于全世界糧食總産量的4倍,僅南極地區的磷蝦資源樂觀估計就有50億噸左右,相當于全球糧食總産量的兩倍。

更加可貴的是,磷蝦的營養含量比他們都高,蛋白質含量高達50%以上,遠超任何糧食作物,維生素A和蝦青素的含量也很高。是以磷蝦資源被認為極具開發價值,也被稱作“海洋糧食”、“人類未來糧食庫”、“地球最大蛋白庫”等。
磷蝦屬節肢動物中的磷蝦目磷蝦屬,如果說我們常見的小龍蝦,對蝦,龍蝦,鳌蝦等才是真正的蝦類的話,那麼磷蝦其實并不屬于蝦類,因為磷蝦屬于磷蝦目,而龍蝦、對蝦等屬于十足目,可以說磷蝦與它們是表親,但并不是一個家族。
磷蝦全部生活在海洋中,全世界已知有85種磷蝦,以南極磷蝦最為著名,其體長都在8~60毫米之間,體型都很小,在我國沿海地區就有20多種,如太平洋磷蝦也就是我國的一種重要的海洋漁業資源。
從了解到海洋磷蝦資源的價值,世界各國都越來越重視對這種海洋資源的擷取和利用,上世紀80年代時,蘇聯就在南極每年擷取30~50萬噸的磷蝦,蘇聯解體後捕撈量下降到10萬噸左右,今年俄羅斯漁業公司又将目光重新投向了南極磷蝦,5月初,俄漁業與海洋學研究所的十幾位專家前往南極海域考察磷蝦資源,準備為以後的大規模捕撈鋪路,其相關水産企業也準備今年從中擷取6.4億美元的磷蝦資源。
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國都認識到南極磷蝦的潛在價值,有能力的國家也都開始瓜分這一幾乎是免費的蛋糕。我國在這方面做的遠遠不夠,可以說是起步晚捕量少,不過我國也已經認識到磷蝦資源對将來糧食來源、糧食安全和國民營養擷取方面的重要性,近些年來在國家層面上有所重視,地方上也有一些行動,比如今年1月份山東省就研究和制定了南極磷蝦産業發展規劃,加快建設現代化南極磷蝦專業捕撈加工漁船,加快建設南極磷蝦資源綜合利用産業集聚區等,集合國家科技與政策支援資源,從基礎研究、應用與工程開發、區域示範、平台建設、新興産業等不同層面,加強對磷蝦産業發展的支援和利用。
目前國際上對南極磷蝦每年允許捕撈量為620多萬噸,藍鲸、企鵝、水鳥和魚類等生物每年吃掉的磷蝦數量在3億噸以上,但南極磷蝦的資源量仍然十分豐富,甚至有生物學家認為南極磷蝦就是地球生物鍊的bug。
這主要是因為南極磷蝦的繁殖能力強,環境适應能力強,食物來源豐富等原因促成的,南極磷蝦雖然個頭小,但是雌性磷蝦每次産卵量可達6000到1萬粒,每年能多次産卵,幼蝦成長到性成熟階段也很快,磷蝦能适應冷水環境,以水中的有機物和浮遊生物為食,很容易生存和成長,是以雖然很多生物都以它為食,人類對它的捕撈量也日漸加大,但是南極磷蝦的資源量仍然未見減少。
參考資料:
《齊魯晚報》1月21日文章《加快現代化南極磷蝦産業發展,做好要加工和資源綜合利用》
《大連日報》6月20日文章《零污染南極磷蝦送到百姓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