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體美勞”,是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基本準則,也是社會教育的趨向目标。在奧運賽場、在抗洪一線、在防疫崗上……青年們正用實際行動做出诠釋。“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身”。他們少年初成、意氣風發,他們直面困難,無所畏懼,正勾畫出一幅中國新青年圖卷,如網友所說,“我看到了中國的未來和希望,果然,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
#德#
嗓子喊啞,貼紙條提醒:“摘口罩,張大嘴,說啊——啊”

8月,在河南鄭州鄭東新區一處核酸檢測點,00後醫護人員史馮露衣服前面貼了一張紙,紙上寫着“摘口罩,張大嘴,說啊——啊”。連續工作數個小時、嗓子喊啞的史馮露,想出一招兒,将提醒列印出來,貼在衣服上。
此時當地天氣溫高達37攝氏度,史馮露和同僚們顧不上暑熱,全神貫注地工作。防護服,她和同僚們一穿就是六七個小時。史馮露從中午1點一直工作到晚上10點,實在支撐不下去了,才脫下防護服去吃飯。得知女兒在核酸檢測現場,老家的父母很不放心,多次給她留言詢問情況。她回複說:“我沒事,幹這一行就要擔起這個責任!”結束第二輪全員核酸檢測後,史馮露又整裝待發,準備出征第三次核酸檢測。
#智#
“漂亮的衣服會變舊,喜歡的玩具會過時,隻有知識是自己的,誰也拿不走”
曾随“蛟龍”潛海,又乘“雪龍”破冰,作為第一位兼具大洋深潛和極地科考兩項經曆的中國女科學家,她以自己的知識、膽略和自信,向世人證明,敢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鼈,這不隻是詩詞裡的壯志豪情,更是中國青年用智慧與膽識不斷創造的傳奇。
“海底特别美,到350米的時候,突然眼前一亮,第一個發光生物出現了,真是像星星,像流星,很快從眼前劃過。也有的像螢火蟲一樣在窗前萦繞而過,有時候看見一大團在眼前飄過去,雪樹銀花般晶瑩,也有的本來聚集在一起,也許受了我們的打擾一下子散開去,燦若煙花。”唐立梅這樣描述她眼中的大洋深處。
在執行深潛任務的前三個月,團隊就接受了專業的教育訓練,做好知識性及心理上的準備。教育訓練不易,但是唐立梅樂在其中。“每個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任何專業到了科研級别都是比較艱難和枯燥的,當你深陷其中,你多日的冥思苦想突然有了靈感,解決了問題之後,那種成就感,是很美妙的。”唐立梅說。
“科研大多是探索未知世界,那種新奇感也是十分誘人的。随着時間的流逝,一切都會過去,漂亮的衣服會變舊,喜歡的玩具會過時,隻有知識是自己的,誰也拿不走。知識可以讓自己修煉内力,讓自己的小宇宙變得更加強大,讓自己更自信。”
#體#
天賦+努力,誰不是百煉成鋼!
14歲的全紅婵在東京奧運會10米跳台上的一躍,驚豔了世界,三輪都獲得了滿分,成功奪得了金牌!……“全紅婵會水花消失術”“我下餃子的水花都比她大”……全紅婵堪稱完美的表現赢得了網友們的花式點贊。
“小姑娘很自律,一天稱3次體重。偶爾漲了一兩斤,會自覺加大訓練量減下去。”教練何威儀說:“她非常能吃苦,對待訓練的态度在同年齡同一批的運動員裡面是最投入的。”所謂“水花消失術”的魔法,是每日陸上跳200-300個,水上跳120個難度大、要求高的轉體動作,這些是她一個個學習、掌握、消化的基礎動作累加起來的。“奧運會也就是跳五個動作,把自己的動作跳好就行了”這句看似“凡爾賽”的發言,也恰恰展現出從“零基礎”到“教科書”,全紅婵付出的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
#美#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平劇的,一種是還不知道自己喜歡平劇的”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平劇的,一種是還不知道自己喜歡平劇的。”平劇演員王珮瑜,已成為抖音、微網誌上粉絲過百萬的“網紅”。她認為,讓年輕人發現平劇之美,是擺在當代平劇人面前的一大課題,每個平劇人都有義務去完成它,這種探索無關成敗,隻要嘗試就是成功。
2017年對王珮瑜來說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奇葩大會》裡教平劇,《朗讀者》裡念《赤壁懷古》,《跨界歌王》裡當評委,《喝彩中華》裡當觀察員……一個個爆款綜藝,讓越來越多在生活中沒有接觸過平劇的人認識她,成了“還不知道自己喜歡平劇的人”,沿着她這句好玩的話,和這個好玩的人一起慢慢走近平劇,讓年輕人知道原來平劇還可以這樣“玩兒”。
王珮瑜并不擔心人們說自己“不務正業”,“我已經能夠很好地協調和安排專業之外的工作,而且參加綜藝對我而言是傳播推廣平劇的手段,而不是為了成名,隻要能更好地推廣平劇我就會去做。”現在,她演出或參加活動時,不僅有老戲迷懂行的叫好聲,還能看到一些年輕人手裡拿着唱詞和她一起大合唱《捉放曹》。
#勞#
“出點汗受點苦受點累,比打遊戲強”
“我前幾天在電視中看到新鄉那裡遭遇水災了。聽爺爺說,村裡給他們獻愛心捐贈了30噸面粉,現在要叫幾個人裝車運往那裡,就趕過去了。俺沒錢,但俺有力氣!50斤一袋的面粉俺搬起來就走。” 8月,許昌市建安區郅莊村捐助30噸面粉援助新鄉,村裡13歲的少年馬東浩跟着大人們一起過來幫忙,同行的還有15歲的馬玉博和16歲的馬錦波。
搬運過程中,大夥兒多次勸馬東浩“你如果累了,搬不動了,就馬上停,别累着了。”“我不累!”馬東浩和大人一樣忙個不停,1.63米左右的他,扛着幾十斤重的面粉,一次又一次往返于物資點和貨車前。1200袋,用了近30分鐘的時間,被全部裝到了大貨車上,此時馬東浩滿臉通紅,汗流浃背,身上的運動服早已全部濕透。但他和另外2名小夥伴一聲“累”、一句“苦”都沒喊。
“我看到奮戰在抗洪一線的人們那麼辛苦,我也想盡一份綿薄之力。我感覺出點汗受點苦受點累,比打遊戲強。”他說,在電視裡,他看到解放軍在災區沖鋒在一線救人的鏡頭,很感動,很提勁,也很崇拜,“長大了,我也想當兵,在大家需要幫助的時候,我也能沖到前面出把力!”
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力量,用熱愛、奮鬥緻敬青春,這大概就是中國青年最好的樣子!
文案:牟昊琨 黃華棟(實習) 薛茹心(實習) 餘俊如(實習) 朱婧(實習)劉子歌(實習)
策劃:楊月
設計:郭天孜(實習) 朱婧(實習) 廖欣宇(實習)
資料來源: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人民日報、新華網、小央視訊、光明網、南方日報、中國網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建設性新聞工作坊
北京師範大學團委
聯合出品
來源: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