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徐寅生李富榮到王勵勤許昕,上海何以成為乒乓球世界冠軍搖籃

作者:上觀新聞

徐寅生、鄭敏之、施之皓、丁松等乒乓球名宿,今天(14日)上午出現在上海書展現場。用書做球網,手機當球拍,讀者躍躍欲試,想與世界冠軍一較高下。《國球之“搖籃”:上海乒乓名将訪談錄》首發式現場,氣氛熱烈。

《國球之“搖籃”:上海乒乓名将訪談錄》由上海通志館、中國乒乓球學院聯合推出,為“上海地情普及系列叢書·口述訪談系列”之一。書中收錄了薛偉初、楊瑞華、徐寅生、張燮林、林慧卿、李富榮、餘長春、李赫男、于贻澤、鄭敏之、姚振緒、李振恃、黃錫萍、張德英、陸元盛、施之皓、沈劍萍、曹燕華、倪夏蓮、丁松、王勵勤等上海乒乓名将的口述人生故事。

從徐寅生李富榮到王勵勤許昕,上海何以成為乒乓球世界冠軍搖籃

為什麼上海被人們稱為乒乓球世界冠軍的“搖籃”?在書中開篇的《上海:乒乓球世界冠軍的“搖籃”》中,徐寅生的回答是,“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們共獲得115個世界冠軍(包括奧運會冠軍),來自上海的運動員、教練員就有20人之多,在全國排名第一。”

徐寅生認為,之是以能取得這樣的成果,與上海這座城市的曆史、經濟發展,以及傳統文化等因素息息相關。乒乓球運動起源于英國,我國乒乓球運動的發祥地則在上海。上世紀一二十年代,上海已經開始流行乒乓球運動。據說,當時上海有個經營文具的商人在日本看到有人在桌子兩邊打球,發出“乒乓”的聲音,覺得蠻有趣,就把它帶到上海。他找來幾個人學打,并在商店裡進行展示。以後這項運動就在上海逐漸流行起來,并擴充到其他城市。

從徐寅生李富榮到王勵勤許昕,上海何以成為乒乓球世界冠軍搖籃
從徐寅生李富榮到王勵勤許昕,上海何以成為乒乓球世界冠軍搖籃
從徐寅生李富榮到王勵勤許昕,上海何以成為乒乓球世界冠軍搖籃

當時上海人打乒乓,直握球拍,和日本人相似,很少有像歐洲橫握球拍打球的人。從這點分析,從日本傳過來的說法比較靠譜。上海人打乒乓球按理說受日本的影響較大,但從發展情況來看,上海人跟日本人走的不是一個路子。同樣是直握球拍,日本人使用長方形球拍,握拍方法僵硬,限制了手腕用力,反手擊球比較困難,隻能依靠正手進攻,是以被稱為 “獨角龍”。徐寅生介紹,上海人打乒乓球後來演變成為用圓形球拍,握拍方法順其自然,手腕靈活,正反手運用自如,打法多樣,各顯神通。中國人聰明、智慧,接受新鮮事物快,引進、學習外來的東西,不單純模仿照搬,而是根據自己的情況,有所發現,有所創新。這種與生俱來的特質,同樣反映在上海人打乒乓球上。

上海是中國國家乒乓球隊參加曆屆世界錦标賽主力隊員的搖籃。據不完全統計,從1953年第20屆世乒賽至2018年第54屆世乒賽,中國國家隊的主力隊員中有上海隊員近60人次,占全部隊員的近三分之一。上海還是知名乒乓球教練員的搖籃。擔任過國家隊男女隊教練的有楊開運、傅其芳、孫梅英、李赫男、徐寅生、張燮林、李富榮、林慧卿、陸元盛、施之皓等,擔任過八一乒乓球隊總教練的有李振恃。上海還是乒乓球技術的搖籃,比如說削球。上海出現了很多擅長削球的名将:張燮林、林慧卿、鄭敏之、姚振緒、黃錫萍、陸元盛、丁松。

上海何以成為國球之“搖籃”?書中分析道,首先因為上海是一個開放型城市,其次是乒乓球運動普及的基礎好。新中國成立前,上海的乒乓球運動已十分常見,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以後。其三是一代帶動一代,上海教練和上海運動員的師承關系:楊瑞華—倪夏蓮、李赫南—沈劍萍、李富榮—李振恃、張燮林—曹燕華—許昕、林慧卿—曹燕華、林慧卿—張德英、于贻澤—施之皓—王勵勤、陸元盛—丁松,這些都反映了乒乓球運動的傳承性。其四是因為上海始終處在技術進步的前沿。乒乓球運動是一項特别講究技術變化的運動。技術的每一次變化,都會帶來一片新天地。小至乒乓球拍膠皮由正膠換反膠,拉弧圈與防弧圈的博弈,大至技術風格的轉變,上海選手始終處在轉變的前沿。上海還有國際交流的便利,來上海交流的國際著名乒乓球運動員和乒壇人士絡繹不絕,在上海舉行的交流比賽也始終不斷。

從徐寅生李富榮到王勵勤許昕,上海何以成為乒乓球世界冠軍搖籃

“有一種城市精神,叫‘上海乒乓’。”上海地方志辦公室黨組書記洪民榮說,記好上海曆史、講好上海故事、傳承上海精彩是方志人的職責,上海兵乓的故事正是上海城市精神的折射。

來源:作者:施晨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