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奪子戰争》《田教授家的28個保姆》重播,那些年萬人空巷的滬産劇到底好在哪兒

《奪子戰争》《田教授家的28個保姆》重播,那些年萬人空巷的滬産劇到底好在哪兒

在國産劇的經典長廊裡,“滬産電視劇”占據極大分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批以上海普通市民生活為藍本的優秀滬産電視劇,不僅創造了國産劇譜系裡的高光時刻,也是幾代人心目中的永恒經典。

應廣大觀衆的熱烈要求,由上海電視藝術家協會和SMG影視劇中心繼續推出“滬産經典電視劇展播”。經SMG版權資産中心精心修複後,《濟公》《楊乃武與白菜》《田教授家的二十八個保姆》《圍城》從7月25日起陸續在東方電影頻道推出,每天17:00兩集連播;從8月12日起,《十六歲的花季》《奪子戰争》将登陸新聞綜合頻道,每天13:00三集連播。

在此次展播中,《田教授家的二十八個保姆》和《奪子戰争》是首次經過修複後與觀衆見面,帶着觀衆重溫1990年代。

《奪子戰争》《田教授家的28個保姆》重播,那些年萬人空巷的滬産劇到底好在哪兒

日前,《奪子戰争》導演梁山、主演朱茵和《田教授家的二十八個保姆》編劇趙化南、主演顧永菲與媒體見面,時隔20多年,《奪子戰争》還會有續集嗎?田教授家的保姆生活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聽弄堂的鄉音,看曾經的上海

1990年代,在拍完《孽債》之後,導演之一的梁山又執導《奪子戰争》,同樣也是采用滬語拍攝。

《奪子戰争》以當年出國熱為背景,由真實故事改編而來,講的是趙友亮扮演的平劇院琴師喬書銘是上海典型的上門女婿,經常被嶽父、嶽母及小舅子奚落嘲笑。但為人善良忠厚的他從不計較,因為他有自己的精神慰藉──兒子多多。沒想到,喬書銘的妻子俞雯打算和情夫定居美國,并計劃偷偷帶走多多,一場“奪子戰争”就此打響。最終,戰敗的還是善良卻懦弱的喬書銘,“我想,每一個父親都有責任讓子女過得更幸福……”在回家的路上,父子倆相擁在街燈下……

《奪子戰争》《田教授家的28個保姆》重播,那些年萬人空巷的滬産劇到底好在哪兒

這部劇播出之時,萬人空巷。根據當時的統計,平均每三個上海人就有一個人看過。導演梁山至今還記得自己下班騎車回家的路上,街邊的裁縫店、小賣部裡都放着這部電視劇,很多來不及趕回家收看的觀衆,就站在街邊的店門口“蹭”劇。劇中飾演多多的男孩,也終于等到了自己将要在熒幕上亮相的那一天,站在自己家的弄堂裡,驕傲地大聲呼喊,“大家注意啦,今天晚上,我要出場啦!”

除了國内,“《奪子戰争》熱”也燒到了海外,“當時《奪子戰争》的碟片在海外上海遊子之間流傳,遊子們紛紛将其作為了解故鄉上海的視窗。”

《奪子戰争》《田教授家的28個保姆》重播,那些年萬人空巷的滬産劇到底好在哪兒

由于整部劇全程滬語對白,讓上海觀衆倍感親切。在梁山看來,要展現90年代上海風情和時代風貌,使用滬語是必須的,也是之前《孽債》成功經驗的延續。“不會講上海話的演員就别來。”開拍前,梁山就放出這樣的狠話。他指出這樣的選擇有其理論依據,依據新現實表演理論,演員用自己的方言進行表演可以事倍功半。“毫不誇張地講,使用演員自己的方言演戲,演員直接上升一個檔次。”

在拍攝過程中,梁山也根據實際情況對劇本進行改進,特别是修改原劇本中書面化的表達。“我們用最生活化的語言來表演,這樣會讓觀衆覺得很真實。比如上海人遇到雲南來的朋友,他們會講帶有上海口音的國語,雲南人的國語也會帶着當地的口音,而上海人之間、雲南人之間,都會用自己的家鄉話,這是真實的。”

不過,當年用上海話演電視劇,很多演員也沒有經曆過,梁山記得很多演員演争吵的戲份比較順利,“因為這個相對比較生活化,但用上海話演感情戲,尤其是面對‘我愛你’‘我想你’這些台詞,就比較困難。”後來,梁山讓演員們放下台詞包袱,用自己最舒服的語言來表述,不僅讓演員演起來順暢,觀衆看了也覺得自然親切。

《奪子戰争》《田教授家的28個保姆》重播,那些年萬人空巷的滬産劇到底好在哪兒

提起用上海話來演戲,朱茵還記得當年自己曾經在片場受教不少。“片場裡,從業人員都說上海話,是以我有些台詞說得不道地,他們還幫我糾正。我記得說一句台詞是‘我想你’,老師傅立刻過來說,上海人不說想,是說‘牽記’的。這些幫助還有很多很多。”但《奪子戰争》的巨大成功也給演員帶來一些“苦惱”,朱茵說,“當時我走在外面就怕别人認出來,說我是‘壞女人’。”

除了鄉音,《奪子戰争》中還能看到1990年代上海的城市風貌,感覺改革開放中上海發展的日新月異。

梁山說:“如今很多懷舊的觀衆想夢回90年代,就可以在《奪子戰争》中看到上海當年的模樣,比如當年的計程車,公共電話亭……電視劇也有文獻的功能,可以展示時代的程序。”讓人至今念念不忘的,還有該劇結尾的字幕“敬請期待續集《多多歸來》”,梁山說:“當年的劇本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也許要等到現實中的多多真的回來了,才能重新開機了。”

傳承現實主義的匠心制作

緣起于一個動人又富于戲劇性的真實故事,再不斷打磨劇本,在梁山看來,《奪子戰争》的成功,離不開上影廠一貫的“文脈”——堅持現實主義的匠心制作。一方面,劇中的人與事都十分貼近生活,是對真實生活的準确提煉;另一方面,主創以電影的标準拍攝電視劇,“一天隻拍一頁紙”,梁山說,團隊對每一場戲都極其看重,反複打磨推敲。

《奪子戰争》《田教授家的28個保姆》重播,那些年萬人空巷的滬産劇到底好在哪兒

無獨有偶,此次重新修複的《田教授家的二十八個保姆》當年也是觀衆心中的精品。

該劇圍繞教授田豐一家展開,田豐的母親扭傷腳無人料理家務而必須找保姆,找保姆的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妙趣橫生的故事。時至今日,田教授的家人和這28位非常“有梗”的保姆,依然能讓觀衆忍俊不禁。她們或多或少都有讓人無法忍受的“毛病”和缺點,導演用富有生活化的方式,将家庭瑣事闡述得生動而有趣味。時隔多年,人們在街頭遇見飾演田教授妻子的顧永菲,盡管已經隐退多年,觀衆還會記得她,“你是田教授的太太對吧?後來的《田教授家的二十八個房客》你怎麼不演她太太了?他太太去哪裡了……”

《奪子戰争》《田教授家的28個保姆》重播,那些年萬人空巷的滬産劇到底好在哪兒

《田教授家的二十八個保姆》編劇趙化南談起創作該劇的契機時說到,90年代家裡雇保姆是一個新興社會現象,而且從這保姆職業裡可以看到老百姓生活的喜怒哀樂。同時,趙化南認為片中的保姆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不同性格,讓整部劇非常“有戲”,是深受觀衆喜愛的重要原因。

對于這次高清重制版播出,趙化南除了感到“有些意外”之外,還希望觀衆能從這部劇中看到這20年來社會所發生的改變。“這個劇放在現在就不成立了,當時請得起保姆的家庭少,是雇主選保姆,很多劇情都圍繞這個展開。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請家政服務的家庭越來越多,保姆也開始挑選雇主。”他表示,一部好影視劇能展現出鮮明的時代特點,對于記錄社會變遷有着非凡的意義。

時過境遷,趙化南、顧永菲等老藝術家已經逐漸淡出觀衆的視線,但依舊有人一直堅守在影視創作的一線。據悉,梁山導演的新作《浦東人家》正在緊鑼密鼓的制作之中。據他介紹,《浦東人家》也将貫徹現實主義創作方針,紮根現實、紮根生活,以平民視角展現改革開放以來的浦東的滄桑巨變。

作者:鄭浩威

編輯:王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