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藏品鑒賞——羅聘的《五瑞圖》

作者:會當玲絕頂

在清代,文人畫占據了畫壇的主流地位。在文人畫思想的影響下,筆墨情趣成為當時畫家們的追求。清代早期,“四王”占據了畫壇的主導地位。與此同時,以江南地區的“四僧”“金陵八家”等為代表的創新派開始興起。清代中期,由于皇帝的喜好以及社會經濟的繁榮,宮廷繪畫得到了良好的發展,而以揚州地區的“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文人畫派則力主創新。清代晚期,海上畫派和嶺南畫派影響最大,對中國畫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各畫派中,争議最大的要數“揚州八怪”。之是以說“揚州八怪”中的畫家“怪”,是因為他們的畫風沒有沿襲傳統,并非主流。他們大膽創新,另辟蹊徑,其作品有違當時人們的欣賞習慣。“揚州八怪”的活躍時間前後近百年,作品衆多,流傳廣泛,每一位畫家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從“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的《五瑞圖》中,我們就可以領略到其不與人同的繪畫特點。

藏品鑒賞——羅聘的《五瑞圖》

廣西博物館所藏羅聘《五瑞圖》(見上圖)為紙本設色,縱91.2厘米、橫38.7厘米。畫家在畫面左上角題識:“五瑞圖。乙未天中節,兩峰羅聘畫。”下钤“羅聘私印”“兩峰畫印”白文印。“乙未”為乾隆四十年(1775)。由題識可知,此作為羅聘43歲時于端午節所作。此畫意在表現端午時節的民間風俗。畫面以蛇、蟾蜍、蜘蛛、蜈蚣、壁虎為主要描繪對象。據說端午節時,“五毒”盡出,人們于此時驅邪避毒。畫面正中,一蛇自下向上爬行,欲捕捉前方的蟾蜍,而蟾蜍正驚慌失措地逃竄。畫家把這一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特别是将蟾蜍的表情展現得生動逼真。畫面左上方,一樹傾斜生長。左端的樹枝上爬着一隻蜈蚣,多足的身軀和朱紅的腦袋給人不寒而栗之感。樹的主幹上,壁虎正在向上爬行。藤葉旁,一隻蜘蛛垂挂下來。除“五毒”外,畫家還在畫面中點綴了蘭草、藤葉等時令植物。蘭草有去污之意,藤葉有将“五毒”之氣洩盡之意。

羅聘筆下的描繪對象大多具有古意。晚清秦祖永在《桐陰論畫》中将羅聘的繪畫定為“神品”。秦祖永寫道:“羅兩峰聘筆情古逸,思緻淵雅,深得冬心翁神髓,墨梅蘭竹均極超妙、古趣盎然,人物佛像尤奇而不詭于正,真高流逸墨,非尋常畫史所能窺其涯涘者也。”從《五瑞圖》中可以看出,羅聘用筆老辣幹練。他用淡墨繪樹枝,以枯墨皴染樹幹,對藤葉則用淡墨鋪墊、以濃墨點染。他用筆粗放、揮灑自如,使畫面既顯豐富又層次分明。樹幹上的蘭草筆筆有力,每一筆都傳遞出畫家的心境。此作的構圖也打破了傳統的程式化構圖方式,展現出畫家對創新的探索。

羅聘(1733-1799),字遁夫,号兩峰,又号衣雲,别号花之寺僧、金牛山人、洲漁夫、師蓮老人,安徽歙縣人,後寓居揚州。他是金農的入室弟子,好遊曆,一生未走仕途之路。他人物、山水、花鳥皆善,還善畫鬼怪。他用筆下形形色色的鬼怪來諷刺當時社會中的各種醜陋現象。羅聘的繪畫風格以“怪”著稱。他不追世俗,創造出獨有的個人風格。他以畫寄情,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不願流入一般的畫工行列。他有着坎坷的人生經曆,故其作品常透露出不平之氣,有着激憤之情。他将對醜惡事物的不滿以筆墨的方式進行宣洩,以此求得内心的平衡。

——摘自《中國書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