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靠一座蝴蝶形小山坡,碧波蕩漾的航慈溪和蜿蜒流淌的潛溪分流其間,這裡就是金東區傅村鎮山頭下村。自明朝景泰七年以來的550多年中,這片秀美山川裡,世代居住着沈氏大家族。
這是一個怎樣的家族?故事可以從一座橋,兩條路開始。
●關于橋
為友善鄉親過河
沈約後人造了橋
山頭下村為南朝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沈約後裔的聚居地,明景泰七年,沈約三十一世孫因“經呂仙指以勝地轉徙”由義烏沈宅遷居山頭下,繁衍發展成村落。經過500多年的時光,如今村中幾乎人人姓沈。
關于沈氏家族的介紹,要從一座橋開始。
山下頭村有一條母親河——潛溪。潛溪之上有座石闆橋,主橋長約15米,寬約1.5米,橋身刻有“仁壽橋”三字,其下又刻有“沈感卿造”等字樣。
關于這座橋的故事,村裡老人都能介紹一二。
傳說沈約第41代孫沈感卿,在80歲那年對子女表達了一個願望,他不想舉行壽宴,想把做壽的銀兩捐獻出去造一座橋,友善鄉親過河。
1841年,沈感卿臨終前再次叮囑後輩們一定要完成這一心願。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沈感卿後人湊足造橋所需銀兩,建造了這座石橋,算是完成了老人的遺願。
這座青石闆橋,飽含着沈氏家族的仁義家風。
●關于路
村中道路破舊不堪
有人又修了兩條路
類似青石闆橋的故事,15年前山頭下村又上演了一次。
20年前,年僅18歲的沈錦祿獨自外出闖蕩,經曆風雨後小有成就,衣錦還鄉。
回鄉後,沈錦祿留在村裡,當了村主任,一直讓他挂心的,就是村裡那條沙子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他總想着有一天能憑自己的努力改變。
2001年,時逢沈錦祿母親80大壽,原想大操大辦一場壽宴,可看着村中道路破舊不堪,沈錦祿心裡着實不好受。
“我打算用這筆錢為村裡修一條像樣的路。”沈錦祿将想法告訴家人,得到了大家的支援。就這樣,村裡有了永安街和永進街。
堅守
《沈氏家訓》保留數百年
一座橋,兩條路,是對沈氏家風最好的诠釋。對于族人來說,不管世事如何變遷,“沈氏家規”已融入血液,影響一代又一代沈家人。
如今,在山頭下村,有一處白牆黛瓦的古民居名曰“三益堂”。
“三益”源于《論語》的“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這原是山頭下村祖開染坊之處,村祖将其取名“三益堂”,意在告誡後輩。
走進展館的大門,一個大型屏風伫立眼前,“勤、儉”兩個大字十分醒目,不僅如此,勤儉持家四個字還被挂在“三益堂”大堂上方。
對于勤儉二字的重視,從《沈氏家訓》中可見一斑。“孝父母,敬長上,敦友于,正内外……”數百年來,族人用家訓嚴格要求自己。
傳承
禁嫖賭,村中從未出過貪官
山頭下村雖小,但是個人傑地靈之地,村中出過不少名人。比如參與研發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沈堂旺、參與第一艘核潛艇研制的沈才根、在抗美援朝戰鬥中擔任飛行員的沈斌翰,都是從村裡走出去的。
“村子出過名人和高官,但從沒出過貪官。”村主任沈錦祿很自豪,在他看來,這和《沈氏家訓》的傳承有關。比如一篇《禁嫖賭略言》,指引為人處世之道。
“現在村子裡的風氣很好,年輕人在外打拼,年長的在家做手工,沒人賭嫖。”
金東區紀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農村很多事靠個人品德修養來維系,而個人素養的基礎就源于家風的熏陶與培養。如今,家訓作為一股無形的道德力量,規範着人們的言行舉止,讓沈氏後人見賢思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