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黨的百年曆史新起點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全黨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為深入解讀黨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從黨史中汲取前進的智慧和奮進的力量,追憶峥嵘歲月,傳承時代薪火,華聲晨報《黨史中的廣西》持續刊發“紅色留蹤”,以飨讀者。
中共廣西省工委闆塘據點遺址

1942年7月,桂林“七九”事件發生後,在國民黨右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廣西黨組織為了儲存力量,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在國民黨統治區執行“隐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省工委決定把工作重心轉移到農村。這是從城市撤退,向農村挺進的戰略轉移。1942年8月,黃彰任中共廣西省工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他以商人的身份,轉移到來賓縣的大灣鄉。黃彰訓示當地的共産黨員甘化民在大灣鄉開辦“天馬運輸行”,為黨組織籌集活動經費,并在“天馬運輸行”建立省工委的交通站。由于大灣鄉經濟繁榮,來往人員及環境複雜,省工委機關的從業人員有暴露的危險。黃彰在大灣鄉活動一段時間後,便通過甘化民父親的關系,到柳江縣穿山鄉闆塘村開辟工作據點。
闆塘村地處柳江、象縣、來賓三縣交界處,俗稱“三不管地區”。闆塘村村民莫定朝,曾任穿山民團團總,與甘化民的父親認“老庚”。莫定朝有錢有勢,在穿山一帶很有威望,他的小兒子莫正榮和甘化民同齡,兩家常有來往。甘化民将黃彰帶到闆塘村與莫定朝見面之後,商談辦磚瓦窯的事情,莫定朝爽快答應。
1942年冬,黃彰和夫人高天梅及從業人員劉瓊3人到達闆塘村, 住在莫定朝的兒子莫正榮家。高天梅和劉瓊都是共産黨員。他們以辦磚瓦廠為掩護,在穿山鄉開展革命活動。他們在闆塘村落腳後,那裡便成為廣西省工委的一個聯絡據點。
黃彰到闆塘村後,立即着手籌建磚瓦廠。他們請人在闆塘村村西頭利用荒地挖土建窯。黃彰的公開身份是瓦廠的“老闆”,高天梅是“老闆娘”,劉瓊是家中的一名“幫工”。因為黃彰是老闆,可以經常外出走動,隻有高天梅和劉瓊長住闆塘村。黃彰還經常到各地了解情況,發動群衆,開展對敵鬥争。他們初來時住莫正榮家,磚瓦廠開工後不久,就搬到離村子不遠的莫定朝家一間用來曬煙葉的小屋,當地人稱之為“煙房”。為了開展地下活動,凡是黨組織或上級派來與黃彰見面的,一律由甘化民安排,通過共産黨員楊林引見;來往的一切信件,均由楊林負責轉送。1943年8月,黃彰把“七九”事件中撤退的黨員安置穩妥後, 着手考慮安排黨的工作。
1944年8月,中共廣西省工委書記錢興到闆塘村和黃彰會面,研究如何貫徹中共中央的訓示精神。根據中共中央及南方局的訓示精神,結合廣西的實際情況,廣西省工委通過了有名的關于開展武裝抗日鬥争的“廣泛發動群衆,開展遊擊戰争”的《八月決定》。這個決定很快傳達下去,成為各地黨組織的行動綱領。《八月決定》提出,廣西黨組織目前的中心任務是“一切為了建立抗日武裝”“一切為了發展遊擊戰争”。廣西省工委訓示全省各地黨組織揭露國民黨頑固派不戰而退的政策,揭露桂系頑固派的反共行徑,動員群組織群衆開展抗日保家鄉的遊擊鬥争,努力建立抗日武裝隊伍,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八月決定》還指出,為了避免桂系當局的打擊,應參加桂系組織的各種武裝鬥争,從中争取上司權,做好統一戰線工作,争取當地父老紳士的支援,在部隊中建立黨組織,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八月決定》對廣西開展抗日武裝鬥争的最高要求是建立抗日根據地,認為建立根據地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統治者已經逃跑或瓦解了;2.我方力量相當強大;3.适宜于開展遊擊戰;4.有兩年以上的時間。省工委認為,桂東北、桂東南是日軍入侵廣西的要道,我黨的力量也比較強,有建立根據地的條件。對開展抗日武裝鬥争提出的最低要求是:1.如不能建立根據地,則擴大黨的政治影響,宣傳華北、華中解放區的各種進步民主措施;2.擴大黨的組織和群衆組織,尤其是武裝方面;3.在戰鬥中鍛煉、教育、認識幹部,學習武裝鬥争;4.盡可能從敵人手中奪取一部分武器;5.解決部分經濟困難的問題,建立黨的經濟基礎。省工委還要求各特委、縣委、特支、支部根據情況獨立作戰。是以,省工委把主要力量集中于桂東、桂東北及桂東南地區,并由書記錢興分工負責桂東及桂東北,代理副書記黃彰負責桂東南。錢興離開闆塘村不久,黃彰也離開闆塘村到桂東南向各縣委、特支、支部傳達《八月決定》的精神。1944年12月,高天梅、劉瓊撤出闆塘村,省工委的這一據點也自然撤銷。
廣西省工委的《八月決定》,及時傳達了中共中央關于在敵占區放手發動群衆,大力宣傳群組織抗日武裝鬥争的精神,使廣西各地的黨組織有了更明确的鬥争目标,把組織開展武裝鬥争作為黨的中心任務;對于有組織地打擊日本侵略軍、增強廣大人民群衆抗戰必勝的信心,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
從1942年到1944年,中共廣西省工委在闆塘村設立工作據點長達2年,對上司廣西的革命鬥争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共廣西省工委闆塘據點遺址現隻剩部分殘牆。
中共廣西特委機關舊址
中共廣西特委機關舊址位于北流市城區瓦窯頭公園北面黎家莊。
1927年12月11日廣州起義失敗後,由于廣西黨組織破壞嚴重,設在香港的中共廣東省委派朱錫昂同志帶領俞作豫等人回到北流黎家莊,以此作為機關開展組建廣西黨組織工作。
1928年初,朱錫昂同志在黎家莊召開會議,當時主要任務是恢複廣西黨組織,同時發展農運、工運、兵運和學運。6月,中共廣西特委在貴縣召開會議,朱錫昂同志當選為特委書記,繼續在黎家莊開展工作。
經過朱錫昂、俞作豫同志的工作,廣西各地農民運動取得很大成績。在玉林五屬進行減租減息鬥争。在北流,先後在附城、竹圍、牛柑塘、九代坡、白米、嶺垌、扶來等地組織秘密勞農會,縣屬各地勞農會會員發展至2000多人。1929年6月,朱錫昂同志在玉林被捕壯烈犧牲後,俞作豫等同志仍在黎家莊堅持鬥争。不久,俞作豫轉到南甯、龍州工作,中共北流縣委書記黃嘉谷仍在黎家莊上司當地的革命活動。1930年10月,黃嘉谷同志到玉林竹美村參加五屬行委會議,計劃組織五屬暴動,因叛徒告密,被捕犧牲。特委機關便從黎家莊轉移。
黎家莊始建于1925年,原為共青團員黎衍的家。該屋坐西向東,由三進主體建築及門樓、炮樓和外圍牆構成,占地面積2561.04平方米,建築面積1061.04平方米,青磚地面,青瓦蓋頂,磚木結構,二層硬山頂式建築。
中共廣西特委擴大會議舊址
中共廣西特委擴大會議舊址位于貴港市港北區貴城街道辦榕興街46号,是當年中共地下黨員張國才的家,地處十字街口,南鄰郁江,交通便利,廣西黨組織以此為黨的秘密聯絡站。該址是一座三進一開間的二層鋪房,磚木結構,占地面積150平方米。
1928年6月1日至4日,在這裡召開了中共廣西特委擴大會議,參加會議代表10多人,中共中央代表恽代英到會指導,廣西特委書記鄧拔奇主持會議。會議通過了三項決議案,改組了廣西特委,選出了朱錫昂、鄧拔奇、雷經天、董铨漢、餘少傑、郭金水等15名委員。這次特委擴大會議比較系統地總結了廣西黨組織自大革命失敗以來的鬥争經驗教訓,對加強黨的上司力量,健全各地組織,推動全省革命鬥争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該址現建成紀念館,除設有固定的曆史陳列展覽(展覽由“星火燎原耀南疆”“西江兩岸紅旗飄”“揮戈殺敵保鄉邦”“并肩戰鬥迎解放”等四個主要單元組成)外,還設定了長期專題展覽“曆史的豐碑——貴縣革命曆史展”。整個展陳面積達156平方米,陳展着100多件革命文物、圖檔、文字資料,展品比較完備和豐富。
中共廣西省工委橫縣會議舊址
中共廣西省工委橫縣會議舊址位于南甯市橫縣陶圩鎮六秀村委六秀屯。
1947年4月7日至14日,中共廣西省工委書記錢興在六秀村主持召開廣西各地區黨的主要幹部會議,史稱“橫縣會議”。會議提出了“一切為着準備武裝起義而鬥争”的總方針、總任務。這是一次重要的會議,及時和順利實作廣西革命工作重點由地下鬥争轉為公開武裝鬥争的戰略轉變,把廣西的革命鬥争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會後,廣西各地黨組織先後組織了21個縣的革命群衆約6500餘人舉行了武裝起義。是年9月4日,中共橫縣縣委組織群衆舉行了著名的“橫縣起義”,起義隊伍發展到1300多人,攻占了13個鄉公所。
舊址儲存有20平方米的磚木結構泥磚房二間,由于風雨侵蝕,外牆有駁離裂開現象,屋頂漏雨。一旁有50平方米建立混凝土結構陳列室一間,陳列有橫縣會議相關的史料。舊址前有一塊較為空曠的地坪,四周大樹參天。地坪正中建立有六角涼亭一個,立有橫縣會議紀念碑一塊。2011年縣政府投入近70萬元對會議舊址進行了維修,建成了圍牆,對開會的舊房子進行了修整,并在旁邊建起了一座紀念亭,立有介紹橫縣會議經過的石碑。場地總面積約5畝,小廣場的地面鋪上了水泥磚。
舊址于2005年11月被定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被定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中共廣西省委機關秘書處舊址(雷經天故居)
中共廣西省委機關秘書處舊址(雷經天故居)位于南甯市河堤路雷屋 17 号。
1929年1月,中共中央巡視員賀昌在香港主持召開廣西工作會議,傳達中央關于将廣西臨時省委改組為廣西省委的精神,一切工作直接由中央上司,同時受廣東省委的指導和幫助。賀昌指定文沛、朱錫昂、雷經天、聶根、胡福田5人為省委委員,文沛任書記。會後,文沛等來到梧州,決定省委機關仍設在梧州。後因鋪保批租及其他問題不能解決,遂将省委機關遷到南甯,省委秘書處則設在津頭村雷經天家裡(今南甯市河堤路雷屋17号)。秘書處自設立以後,成為聯絡、宣傳革命的陣地,在長期的革命鬥争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該舊址坐南向北,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間,現舊址建于清末民國時期。舊址原有主軸線上的七座建築和側廊,抗日戰争時期, 日軍兩次進駐該建築,拆走大量的木門、闆牆等。新中國成立初期,拆除了後面臨江的三進,現存前面四進建築為擡梁穿鬥式硬山頂磚木結構,青磚青瓦清水牆,左邊另有一排雜物房,總占地面積為 550平方米。該舊址于2001年被列為南甯市文物保護機關。
中共廣西省工委革命曆史博物館
中共廣西省工委曆史博物館是一個反映和展示中共廣西省工委革命曆史的博物館,着重反映和展示以錢興為書記的中共廣西省工委(1940年12月恢複重建)在經曆桂林“七九”事變後,從桂林轉移到鐘山英家時期,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在錢興書記的上司下,克服重重困難,儲存黨的力量,上司指揮廣西革命的艱苦曆程和光輝業績。内容包括省工委主要做的四件大事和在這五年中廣西各地黨組織建設及武裝鬥争情況,同時展示這時期在廣西地下革命鬥争中所湧現的革命先烈、革命前輩的革命曆程。
該博物館占地10畝,主體建築3700多平方米,共兩層,其中展廳面積2500多平方米,陳列内容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革命曆程,第二部分——組織建設和武裝鬥争,第三部分——曆史豐碑,第四部分——曆史回顧。
中共廣西郁江特委籌委會舊址
中共廣西郁江特委籌委會舊址位于興業縣葵陽鎮木根圩。
1935 年春,陳岸通過興業縣黨組織負責人唐任的介紹,到興業縣葵陽木根圩找到以醫生身份為掩護的地下黨員黃文光。之後,黃文光在農民運動中吸收先進分子入黨,建立了中共木根圩(葵陽)支部。
1935年11月7日,陳岸等人在興業縣葵陽鄉木根圩永源客棧召開重建郁江特委籌備委員會會議。出席會議的有陳岸、黃彰、楊第䳨及各縣黨員代表 15 人,會議于當晚結束。會議決定建立郁江特委籌備委員會,推選陳岸為籌委會書記,黃彰、楊第䳨為委員,定于次年在适當時候召開郁江地區黨代表大會。郁江特委籌備委員會成立後,以繼續建立和發展黨組織為主要任務。至 1936 年11月,廣西已有陸川、北流、邕甯、賓陽、橫縣等 5個縣建立了縣委,貴縣、興業、永淳、岑溪、蒼梧、遷江等 6 個縣建立了區委、特支和支部,共有黨員 600 多人。郁江特委籌委會與右江老蘇區恢複了聯系,為建立全省性的黨的上司機構創造了條件。
1936 年 11 月7日至 8日,原定的郁江地區黨代表大會在貴縣三裡羅村召開。參加會議的有各地黨組織的代表近 20 人,由于到會的代表已超出郁江地區的範圍,中共南方臨時工作委員會派來的聯絡員李守純建議,将郁江黨員代表大會改為中共廣西省代表大會。大會選舉産生中共廣西省工作委員會,選出委員6名,陳岸任書記兼組織部長。省工委的建立實作了對廣西黨組織的統一上司,恢複了與上級中斷4年的組織關系。中共郁江特委籌委會也光榮地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
中共郁江特委籌委會舊址原為客棧,已完全損毀,龍村自然村于 1996 年在原址重建了兩層樓,2007 年10 月 1 日挂牌。第一層為鋪面,第二層為陳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