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将項燕之孫。
項羽年少時不喜歡讀書和練劍,隻學習兵法,不過隻是學習到了一點皮毛。
當秦始皇到會稽遊玩,駕大船渡浙江,項羽與項梁一起觀看,項羽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之”項梁捂住項羽的嘴說:“你不要胡亂說話,否則會給全族招來禍患。”項梁是以對項羽另眼相看。項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即使是吳中弟子,也都非常害怕項羽。
當秦朝不行的時候,四處起義造反,項羽就跟項梁說:殺了會稽太守殷通,我們自己做老大。
當項梁被殺了,項羽退守回到彭城。章邯打敗項梁,認為楚軍元氣大傷,成不了氣候,就帶兵攻打趙國(是新起的政權),趙王逃到巨鹿。
趙王向楚懷王求助,不過楚懷王想派兵進攻鹹陽。項羽急于為叔父報仇,要求帶兵去巨鹿。當時的帶兵人不是項羽,而是宋義,宋義的要求是按兵不動,故意為難項羽,第二天項羽趁開朝會的時候,就殺死宋義,自己做起老大,帶領人馬趕快支援。
接着,項羽率領全軍渡過黃河(一說為漳水),指令全軍破釜沉舟,燒掉房屋帳篷,隻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巨鹿,擊敗章邯部保護甬道的秦軍,斷絕王離部的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最終取得勝利。
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将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 秦軍主力在巨鹿(現屬邢台市平鄉縣地區 )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後來就有了一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曆史評價:
明朝學者茅坤認為巨鹿之戰是"項羽最得意之戰,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清朝名臣李光地在《榕村語錄》評價說:"項羽精采,最是沉船破釜,能斷而行,是以成破秦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