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朝古井,現在仍然在使用。
古建築掩映下的甯靜村莊。記者商越攝
李娜繡的牡丹花。記者商越攝
刻字的迎風石。
精美木格窗。
村中的孟母祠。記者商越攝
窗戶下面的牡丹石雕。
抱門墩上的雕花。
核心提示
遠山老樹棗花,古井石牆人家。群山環抱中的肖家店村,是一座别具古韻的村莊:這裡有元朝蒙古駐軍遺留的20口古井,有刻着“吉祥平安”等字樣祝福語和花鳥魚蟲的老宅,最有特色的是建于清末的孟母祠、玉清宮。這兩座建築是村裡宣讀儒家思想、教化村民的重要場所。如今,這裡民風淳樸,熱情的村民為客人講述這裡發生的故事。
村志
CUNZHI
朝陽縣羊山鎮肖家店村
位于朝陽縣的東南部,距朝陽市約60公裡,周圍山多地少,山勢陡峭。村域面積為10.72平方公裡,村内包含6個自然屯,分别為肖家店、肖家店北溝、陳杖子、晌午溝、南溝、小三道梁子;村域人口為1980人,耕地2300畝,80%種植玉米,20%種植雜糧。主要産業為農業種植業、養殖業、勞務輸出。山間植被茂密,形成天然的多層次景觀帶,主要植物有油松、側柏、山丁子、山棗、荊條等。
抗日義勇軍
呂德友告訴記者,村子裡的玉清宮還有一段抗日故事。
據朝陽市史志辦史料記載: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大好河山慘遭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時任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的遼甯北鎮人朱霁青(1892-1955年)憂心如焚,他不顧蔣介石的不抵抗指令,于1932年3月,毅然帶領部分武裝來到朝陽縣,成立東北國民救國軍總監部,下設參謀、軍需、作戰、副官等八大處,自任總監,投入聯絡抗日隊伍、動員組織群眾共同抗日的行動中。
朱霁青先投奔好友、七道嶺大馬場汪孝芳處,後又把總監部遷至肖家店村玉清宮内,與張學良派往遼西的東北軍将領宋九齡會合,共商抗日救國大計。朱霁青發出《告東北城鄉各界同胞書》,控訴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後又在玉清宮召開軍民大會,慷慨陳詞,揭露日寇的野心與獸行,号召中國同胞不論貧富、不分貴賤,都要積極參與,與日寇血戰到底。與會群衆義憤填膺,當地青年紛紛報名參加義勇軍。很短時間内,他的足迹就走遍了朝陽縣南部幾十個村鎮,不到2個月,就有2000多人參加了抗日義勇軍。不久,總監部在玉清宮又創辦了一份油印小報《抵抗》,報道國内國際形勢,釋出抗日消息,鼓舞士氣。
1932年9月,朱霁青召開軍事會議,研究對敵鬥争形勢和對策,所屬的各路義勇軍上司人都參加了會議。10月19日,朱霁青指揮數千名義勇軍對日寇占領的義縣發起進攻,戰鬥異常激烈,敵我雙方都有很大傷亡。義勇軍雖然沒有攻下縣城,但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氣焰。10月25日,宋九齡又指揮義勇軍攻打錦州城,斃敵30餘人,再次有力地震懾了侵略者。
1945年,八路軍錦西支隊朝陽縣大隊也來到玉清宮駐紮。如今硝煙散盡,但往昔抗日英雄們的拳拳赤子心、悠悠報國情,還在肖家店村百姓當中不斷傳講着。
老宅居多:迎風石上刻祝福,抱門墩上雕花草
在起伏的群山環抱中,朝陽縣羊山鎮肖家店村靠山而建,青蔥的遠山、繁茂的綠樹、清涼的空氣,無不讓人流連。走進甯靜的村莊,滿眼是整齊的石壘院牆,整潔的街道展示着村民的勤勞;古舊的石碾子、石磨和飽經滄桑的參天古樹,訴說着村落的悠悠曆史。
肖家店村傳統民居多為遼西地區典型的“囤頂屋蓋、石砌牆體”海青房,原材料選用當地的毛石、黃土、木材、稭稈等。獨特的是,肖家店村百姓在民居的抱門墩、窗戶格、迎風石、腿石上進行精心裝飾設計,展現出獨特的審美韻味。
村民金星家的老宅院建于上世紀70年代。院裡菜園子郁郁蔥蔥,被主人拾掇得整潔利落。記者發現,在房屋兩側頂部的迎風石上,分别雕刻有“幸”“福”二字,細看迎風石下的腿石,還刻有一副對聯:“山河千古秀,松柏萬年春”,在兩者之間的找平石上,刻有橫批:“前程似錦”,很有意趣。
村民安喜民家的老宅也有類似的裝飾。不同的是,他家的房角迎風石雕刻的是“福”“祿”二字,迎風石下的腿石,也有一副對聯:“房前石變玉,宅後土變金”,兩者之間的找平石上,刻的是“四季平安”,寄托了主人最樸實的願望。村民程永金家的老屋又略有不同,屋角的迎風石上分别雕刻着“吉”“祥”二字,腿石上的對聯刻着“勞動最光榮,勤儉即幸福”幾個大字,展現出祖輩對子孫的諄諄教導。程家老宅建于1962年,從這副對聯,似乎能讀出那個時代人們樸實的奮鬥精神。
記者發現,村裡的老屋入戶門兩側的抱門墩、窗下牆等處,都刻有鯉魚戲荷花、牡丹盛放、松鶴延年等吉祥圖案,窗棂則多采用盤長、套方、卧蠶等樣式,古樸雅緻。肖家店村黨支部書記常金來告訴記者,早些年,富庶之家喜歡用這些傳統的耕讀文化元素裝點家宅,展現出村民安居樂業的精神面貌。
76歲的村民尹占文在住宅院牆内外種滿了棗樹。他笑呵呵地說:“房前屋後棗樹就有40多棵,每年收成都不錯。”
“肖家店全村有2000多畝幾十萬棵棗樹,是朝陽市較大的大棗生産基地。”常金來自豪地告訴記者,肖家店村的主導産業為種植業,水果以大棗産業為主,已經發展20多年了,每年全村大棗産量有200多萬公斤。
同行的村會計呂德友介紹說,每年國慶節前後是大棗收獲旺季。肖家店村裡就有大棗市場,每當金秋旺季,運送大棗的車輛往來不斷,晝夜不停,呈現一片繁忙景象。大棗可遠銷吉林、黑龍江、内蒙古、河北等地,每年村民的棗樹收入有1萬多元,最多的大戶年收入可達四五萬元。
民風淳樸:百年前建的孟母祠、講善堂教化村民
“肖家店村村民勤勞樸實、和睦友愛,這種淳樸的民風由來已久。這還要從村裡的孟母祠說起。”常金來解釋說,“200年前,肖家店村村民自發籌錢,捐建祠堂并塑造三聖母像。”
隻見古意盎然的孟母祠裡,供奉着三尊聖母像,即孔子的母親、孟子的母親、嶽飛的母親。孔母含辛茹苦教養兒子、孟母三遷擇地而居、嶽母刺字教導兒子精忠報國,這些曆史故事伴随着愛國、修身、孝親等中華傳統文化,就這樣潛移默化地深入村子裡男女老少的心中。近些年,村民還在自發捐錢組織維修祠堂,讓傳統鄉土文化在村裡不斷傳承延續、潤澤後代。
常金來說,曆史上,肖家店村村民一直注重對子孫後代的教育培養。為樹立并沿襲和睦友愛的村風,清光緒年間(1871-1908年),村中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村西建起三間平房,開設“講善堂”,由一位老先生任教,宣講儒家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聽講的百姓越來越多,民風也愈來愈好。
據村史記載,1912年的一天,從黑龍江來了一位富商叫王嘉林,他被村民之間的團結、友善、誠信之風感化,決心棄商修道。于是,他留下來加入講善堂,給村民宣講棄惡揚善的道理,又四處勸募,花費巨資大興土木,把講善堂修繕一新,随後逐年擴大。1915年,建築群竣工,改名為“玉清宮”。2010年,玉清宮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玉清宮依山坡而建,雕梁畫棟,建築風格别具一格。朝陽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劉志勇介紹,玉清宮既傳承了中國古建築傳統技法,又滲入了民間的營造方式,在木結構方面既有時代特征,又有傳統風格,還具有地方特色。特别是“萬仙祠”和“三天界”的下層,為券頂龛式結構,實屬地方特色,這種建築風格在我省很少見。
受孟母祠孝親文化影響,村裡孝敬父母公婆的例子層出不窮。今年81歲的曹桂芝老人,就是村裡有名的孝順兒媳。她的婆婆癱瘓在床,是她端屎端尿、洗洗涮涮,悉心照料3年,給婆婆送終;她的公公是木匠,年輕時還曾參加玉清宮尾期周邊寮房的修建。給老人洗腳、抓虱子、剃頭,曹桂芝樣樣不落。除了一日三餐,老公公還有吃宵夜的習慣,每天晚上9點半,都要喝點白酒、吃點小菜,勤快賢惠的曹桂芝總是任勞任怨,想方設法讓老人高興,被村裡人贊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好兒媳。曹桂芝的女兒李亞茹告訴記者:“在媽媽的精心照料下,爺爺活到99歲。”
43歲的段紅玉則是村裡新一代孝順兒媳的代表。去年春天,段紅玉的老公公劉殿武得了腦血栓,卧床不起。段紅玉伺候在病床前,端屎尿,給老人洗澡,不嫌髒不嫌累,還常常輕言細語寬慰老人。每天三頓飯,總變換花樣,老人想吃啥就給做啥。這樣照顧一年多,今年8月,75歲的劉殿武終于基本康複,能拄着拐棍下地溜達了。村民們告訴記者,段紅玉不僅對親人好,對村裡人也總是笑呵呵的,誰家有了危難,借點救急錢她都很樂于幫忙。
20口古井:元朝駐軍遺留
在肖家店村陳杖子自然屯的山坡下,村莊田地的一側,有一溜兒古水井,共20口左右,每口井相隔三四百米,整齊地排列着。這些古井的身世頗為神秘,是什麼人挖掘的,又是什麼人使用呢?
據村中的老人講,這些古井在元朝時就有。細看這些古井,大部分儲存良好,井口呈圓形,凸起于地面,井台部分使用大塊青石闆搭接,内部井壁的青石清晰可見,也有部分井被填埋,僅留遺迹。常金來告訴記者,古井現在多數能使用,原來是供人吃水,後來住戶搬走,現在僅用于灌澆田地。與普通的農家井不同的是,古井是用大塊薄石做的支辘轳的支架,更顯古樸簡潔。
為肖家店村等傳統村落做規劃設計的沈陽建築大學綠色宜居鄉村研究院院長周靜海,對肖家店村進行了多次實地調查,翻閱大量資料。他發現,在元朝後期,有一批蒙古軍隊在陳杖子安營紮寨,同時需要這麼多生活用水,證明當時這裡駐紮了很多人馬。周靜海告訴記者,某某杖子、某某營子,這種地名,代表着當年這裡是蒙古軍隊駐紮機構所在地。按照軍隊駐紮多少,稱為杖子和營子。其中,營子比杖子的駐軍數量要多一些。而滿族是用寨子、千戶、百戶的稱謂代表駐軍所在地。後來,這支元朝大軍不知去向,但他們的後代留了下來,如今,肖家店村還有很多蒙古族居民。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由朝陽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提供)
記者手記
SHOUJI
35歲的村民李娜是一名心靈手巧的繡花女,13歲時在朝陽拜師學習民間刺繡。嫁到肖家店村後,她把這門手藝帶到村裡,誰家枕頭罩、門簾子、衣服上需要繡花,都會來找李娜,她都能按要求繡出平整漂亮的花鳥圖案。
今年春天,羊山鎮将盛京滿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作為扶貧項目引了進來,組織周邊村落100餘名農村婦女開展教育訓練,肖家店村的蘇娜和李立君也加入“繡娘”行列。
據朝陽縣委宣傳部外宣辦負責人介紹,滿繡簡單易學,零基礎都可以,隻要經過短期教育訓練都能上手,繡品完成後統一回收,不愁銷路,繡娘平均年收入可達2萬元左右。
行走在古村老街,記者感受到,這些具有獨特民風民俗的傳統村落,是中國古老文化最生态化的記憶,保護傳統村落,并不隻為留住過去,更是要讓優秀文化傳承于今日、發揚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