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裡就業機會少,為了養家不得不外出打工,每次看到女兒眼角含淚的樣子都讓我心如刀割。如今可好了,政府将原本老舊的崇山書院打造成了美麗的研學基地,來研學、旅遊的遊客多了,我們做點小生意就能賺錢,還能照看老人孩子,日子越過越紅火。”近日,在永福縣崇山村研學基地内,村民李傳勝笑着說道。
李傳勝所在的村莊叫作崇山村,位于永福縣羅錦鎮的西北部,全村共計2618人。崇山村有着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坐落其中的古民居建築群可以追溯到明朝萬曆年間,還是清代書畫家李熙垣的故裡,有着“一門三進士,父子五登科”的美譽,先後獲得中國傳統村落、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廣西曆史文化名村等榮譽稱号。可由于缺少宣傳及周邊設施建設不完善,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并沒有及時轉化為群衆增收緻富的“養料”和“助飛器”,大多數年輕人仍選擇離鄉打工,導緻村裡老齡化、空心化問題日益嚴重。
“為了改善群衆的生活條件,盤活村裡的寶貴資源,縣裡下了大功夫,座談會、外出調研、風險評估等一樣沒落下,活化利用古民居,興建研學基地,完善配套設施,改善村裡的生活條件,村民們都非常支援。”看着眼前一盞盞高聳的節能燈,崇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莫紅日說道。
據了解,崇山村研學基地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分為室内教學區、生活區、田園體驗區三大部分,設定課程有彩調傳習、書法、寫生、茶藝、國學、播種、插秧、割稻、打谷、采摘等體驗教學,每期可接收學員300人。同時,基地聘請專業管理團隊管理營運,預計每年可接待各機關、學校研學10餘萬人次,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約60萬元,并可輻射下村、嶺橋、高崇等周邊村莊,帶動地區經濟的大幅提升。
“研學風的興起,不僅盤活了崇山村的文化資源,還順勢帶動了我們村的旅遊發展,打造研學旅遊一條線,引流部分遊客,拉動村集體經濟收入。”羅錦鎮高崇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孝忠說。
壯大集體經濟一直是鄉村老大難的問題,鄉村企業大都面臨着資金薄弱、人才缺乏和抗風險能力弱等一系列問題。對此,永福縣委、縣政府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新道路,樹立通過選對一個項目、打造一個平台,帶動幾個鄉村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先進理念,積極整合項目資金,打造利益共同體,既降低了鄉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風險,增加了群衆的收入,又解決了資金薄弱、人才匮乏的問題,同時還整合了資源,有利于促進共同富裕,極大提升了村集體經濟的活力。
“下一步,我們将把農家小廚、飯店和旅遊觀光有機融合起來,以研學基地為抓手,依托縣裡精心打造的崇山集體經濟産業園,發展集農産品種植采摘、休閑旅遊度假、精品文化傳承為一體的多元化産業鍊,推動各個産業的深度融合。”談及今後的發展思路,崇山村駐村第一書記安钊說。
記者獲悉,2018年以來,永福縣委、縣政府積極整合上級部門專項資金和各方優勢資源,通過引進商業投資、群衆籌資籌勞(以原居住古民居入股)等方式,打造了永福福壽田園綜合體和集體經濟産業園,激活了村級集體經濟内生動力,形成了一軸兩鍊三區的鄉村旅遊圈,實作了傳統産業與現代鄉村旅遊的高度融合。
崇山村的巨大變化隻是永福縣集體經濟跨越性發展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近年來,永福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以黨建引領促進經濟發展,充分發揮黨組織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的上司核心作用,通過圍繞“找好一條路子、帶好一支隊伍、建好一套制度、打好一個基礎”的發展思路,選優配強99個行政村(社群)“兩委”班子,特别是注重把懂經營、善管理、有威望、肯奉獻的人員選派到支部書記崗位上來,帶領黨員群衆謀發展、引項目、籌資金,為全縣的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
(記者劉健 通訊員姚錫全 黎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