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閻克敏
北周王朝第二位帝王明帝宇文毓,是周太祖宇文泰的長子。宇文毓公元534年生于夏州統萬城,557年九月登基,560年四月被權臣宇文護害死于宮中,在位兩年半,享年27歲。宇文毓為人為政表現不在武功而在文治方面。《周書》載有宇文毓即位後,“集公卿以下有文學者八十餘人于麟趾殿,刊校經史。”又捃采衆書,上至遠古伏羲神農,下至北魏末年,彙總編成五百卷的《世譜》一書,堪稱煌煌巨著。《北史》記載:“明帝雅愛文史,立麟趾學,在朝有藝業者,不限貴賤,皆聽預焉。”“明帝即位,笃好文學,時(王)褒與庾信才名最高,特加親待。帝每遊宴,命褒賦詩談論,恒在左右”。王褒和庾信是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和詩人,各有文集傳世,《北史》《周書》均有傳,《辭源》《辭海》均有辭條,此二人為周明帝所特别推重。因為有最高統治者的推崇和倡導,北朝文學在北周朝最為輝煌,周明帝宇文毓堪稱北周文壇的領軍人物。

史載宇文毓“幼而好學,博覽群書。善屬文,詞彩溫麗。”宇文毓不僅命王褒、庾信等文壇巨子賦詩談論,自己也還吟詩作文,樂此不疲。史載“所著文章十卷”,傳世詩作共三首。
《幸同州,過故宅》詩雲:“玉燭調秋氣,金輿曆舊宮。還如過白水,更似入新豐。霜潭漬晚菊、寒井落疏桐。舉杯延故老,令聞歌大風。”這首詩作于宇文毓即位後第二年(公元558年)九月。首聯用對仗句,點明在風調雨順、天氣清和的秋天,車駕來到故宅同州宮。領聯用兩個與舊居有關聯的地名白水和新豐,來憶舊抒懷。白水縣為當年宇文泰大閱軍旅之地,少年宇文毓亦曾親曆。新豐為漢高帝劉邦為娛其父,在長安仿家鄉豐邑所築新城,此二地均在同州附近。頸聯具體描摹同州宮當時秋景。尾聯道出此行目的:舉辦宴會,延請故老,歌舊叙舊,自比漢高皇帝。《大風歌》是漢高帝劉邦平英布後經沛縣家鄉時在酒宴上所唱之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宇文毓借用歌大風這一典故,明确地表達了渴望英才良将來輔佐自己治理國家、保衛邊疆的思賢情結。
《贻韋夐》詩曰:“六爻貞循世,三辰光少微。颍陽讓逾遠,滄洲去不歸。香動秋蘭佩,風飄蓮葉衣。坐石窺仙洞,乘槎下釣矶。嶺松千仞直,岩泉百丈飛。聊登平樂觀,遙望首陽薇。讵能同四隐,來參餘萬機?”韋夐,《北史》有小傳,稱“志向夷簡,淡于榮利”“所居之宅,枕帶林泉。夐對玩琴書,蕭然自逸,時人号為居士焉。”韋夐是一個淡于名利的山林隐士。該詩前四名以爻辰等易學術語作起,用遁世于颍陽以避堯禅讓的隐士巢父許由這一典故和少微星(即處士星)、滄洲(隐者所居處)以示隐者,正暗合韋夐之隐士身份。其後六句具體描繪韋夐隐居之地林泉之勝、風景之美、隐者之樂。最後四句用兩個典故點明該詩主旨。一個是商末周初,商朝遺民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采食蕨薇,最後餓死在首陽山,為商朝殉節的故事;另一個是漢初,商山四隐(亦稱商山四皓,隐居在商山的四位老者)出山輔佐太子劉盈的故事。周明帝引此二典,用心良苦,用意明确:一是希望韋夐在易魏為周、改朝換代之際,不要像伯夷叔齊兄弟一樣留戀舊朝,敵視新朝;二是希望韋夐效法漢初的商山四隐,放棄隐逸生活,積極參與朝政,為新朝建言獻策。《北史》說:“夐答帝詩,願時朝谒。帝大悅。”
周明帝宇文毓這兩首詩的主題是一緻的:希望有英才俊彥來輔佐自己,參與朝政、建設國家。《周書》說:“帝寬明仁厚,敦睦九族,有君人之量。”“率由恭儉,崇尚文儒。”當非飾美之辭。即使在因食中毒後,仍在病榻上口授五百餘遺言。文如其人,窺一斑而知其豹,從中也可一見其斑斓文采、君人之量。中有句雲:“人生天地之間,禀五常之氣。天地有窮已,五常有推移,人安得常在?是以生而有死者,實體之必然。處必然之理,修短之間,何足多恨!”真乃微言大義,不刊之論。周明帝宇文毓确為曆史上不可多見的文人皇帝,也是最早出現在史籍中的武川籍文人和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