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阎克敏
北周王朝第二位帝王明帝宇文毓,是周太祖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公元534年生于夏州统万城,557年九月登基,560年四月被权臣宇文护害死于宫中,在位两年半,享年27岁。宇文毓为人为政表现不在武功而在文治方面。《周书》载有宇文毓即位后,“集公卿以下有文学者八十余人于麟趾殿,刊校经史。”又捃采众书,上至远古伏羲神农,下至北魏末年,汇总编成五百卷的《世谱》一书,堪称煌煌巨著。《北史》记载:“明帝雅爱文史,立麟趾学,在朝有艺业者,不限贵贱,皆听预焉。”“明帝即位,笃好文学,时(王)褒与庾信才名最高,特加亲待。帝每游宴,命褒赋诗谈论,恒在左右”。王褒和庾信是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和诗人,各有文集传世,《北史》《周书》均有传,《辞源》《辞海》均有辞条,此二人为周明帝所特别推重。因为有最高统治者的推崇和倡导,北朝文学在北周朝最为辉煌,周明帝宇文毓堪称北周文坛的领军人物。

史载宇文毓“幼而好学,博览群书。善属文,词彩温丽。”宇文毓不仅命王褒、庾信等文坛巨子赋诗谈论,自己也还吟诗作文,乐此不疲。史载“所著文章十卷”,传世诗作共三首。
《幸同州,过故宅》诗云:“玉烛调秋气,金舆历旧宫。还如过白水,更似入新丰。霜潭渍晚菊、寒井落疏桐。举杯延故老,令闻歌大风。”这首诗作于宇文毓即位后第二年(公元558年)九月。首联用对仗句,点明在风调雨顺、天气清和的秋天,车驾来到故宅同州宫。领联用两个与旧居有关联的地名白水和新丰,来忆旧抒怀。白水县为当年宇文泰大阅军旅之地,少年宇文毓亦曾亲历。新丰为汉高帝刘邦为娱其父,在长安仿家乡丰邑所筑新城,此二地均在同州附近。颈联具体描摹同州宫当时秋景。尾联道出此行目的:举办宴会,延请故老,歌旧叙旧,自比汉高皇帝。《大风歌》是汉高帝刘邦平英布后经沛县家乡时在酒宴上所唱之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宇文毓借用歌大风这一典故,明确地表达了渴望英才良将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保卫边疆的思贤情结。
《贻韦夐》诗曰:“六爻贞循世,三辰光少微。颍阳让逾远,滄洲去不归。香动秋兰佩,风飘莲叶衣。坐石窥仙洞,乘槎下钓矶。岭松千仞直,岩泉百丈飞。聊登平乐观,遥望首阳薇。讵能同四隐,来参余万机?”韦夐,《北史》有小传,称“志向夷简,淡于荣利”“所居之宅,枕带林泉。夐对玩琴书,萧然自逸,时人号为居士焉。”韦夐是一个淡于名利的山林隐士。该诗前四名以爻辰等易学术语作起,用遁世于颍阳以避尧禅让的隐士巢父许由这一典故和少微星(即处士星)、滄洲(隐者所居处)以示隐者,正暗合韦夐之隐士身份。其后六句具体描绘韦夐隐居之地林泉之胜、风景之美、隐者之乐。最后四句用两个典故点明该诗主旨。一个是商末周初,商朝遗民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食蕨薇,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为商朝殉节的故事;另一个是汉初,商山四隐(亦称商山四皓,隐居在商山的四位老者)出山辅佐太子刘盈的故事。周明帝引此二典,用心良苦,用意明确:一是希望韦夐在易魏为周、改朝换代之际,不要像伯夷叔齐兄弟一样留恋旧朝,敌视新朝;二是希望韦夐效法汉初的商山四隐,放弃隐逸生活,积极参与朝政,为新朝建言献策。《北史》说:“夐答帝诗,愿时朝谒。帝大悦。”
周明帝宇文毓这两首诗的主题是一致的:希望有英才俊彦来辅佐自己,参与朝政、建设国家。《周书》说:“帝宽明仁厚,敦睦九族,有君人之量。”“率由恭俭,崇尚文儒。”当非饰美之辞。即使在因食中毒后,仍在病榻上口授五百余遗言。文如其人,窥一斑而知其豹,从中也可一见其斑斓文采、君人之量。中有句云:“人生天地之间,禀五常之气。天地有穷已,五常有推移,人安得常在?是以生而有死者,物理之必然。处必然之理,修短之间,何足多恨!”真乃微言大义,不刊之论。周明帝宇文毓确为历史上不可多见的文人皇帝,也是最早出现在史籍中的武川籍文人和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