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猛禽分别是非洲冕雕,雕鸮,皺臉秃鹫,髯鹫,美洲角雕,菲律賓鷹,金雕,毛腿魚鸮,虎頭海雕,猛雕
<h1 class="pgc-h-arrow-right">非洲冕雕</h1>
非洲冕雕體長89~91厘米,體重4~5公斤,翼展1.8~2.5米,屬于大型猛禽,背部黑色,頭頸部棕色,飛羽、尾羽和胸腹部黑白相間,頭上有一撮黑色羽毛,形如冠冕,是以得名。
非洲冕雕的食物包括各種小型哺乳類、鳥類、兩栖類、爬行類等,它的翅膀和腳爪異常有力,能夠輕松抓起五倍于自身體重的獵物自由飛翔,是以可以捕捉狒狒、羚羊等體型較大的獵物。冕雕發現獵物後從高空俯沖而下,借助巨大的沖擊力用爪子砸碎獵物的頭骨使其斃命。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學者麥格勞和舒爾茨的研究發現,冕雕的力氣非常驚人,能抓着相當于自身體重5倍的獵物飛行!
死于冕雕爪下的獵物遺骸有一些共同特征:頭骨頂部凹陷有裂口,這是它的爪子抓出來的;旁邊有鎖眼狀的傷口,這是它的尖嘴啄出來的;最具差別性的特征就是眼窩底部的小洞和裂紋,這是它在用爪子挖出猴子的眼睛并用嘴啄食其腦子時留下的"罪證"!
<h1 class="pgc-h-arrow-right">雕鸮</h1>
屬夜行猛禽,喙堅強而鈎曲,嘴基蠟膜為硬須掩蓋。
食性很廣,主要以各種鼠類為食,也吃兔類、蛙、刺猬、昆蟲、雉雞和其他鳥類。叫聲深沉。遍布于大部歐亞地區和非洲,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一直向東穿過西伯利亞到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往南一直到亞洲南部的印度和緬甸北部,非洲從撒哈拉大沙漠南緣到阿拉伯。
雕鸮面盤顯著,淡棕黃色,雜以褐色細斑;眼先和眼前緣密被白色剛毛狀羽,各羽均具黑色端斑;眼的上方有一大形黑斑,面盤餘部淡棕白色或栗棕色,滿雜以褐色細斑。皺領黑褐色,兩翈羽緣棕色,頭頂黑褐色,羽緣棕白色,并雜以黑色波狀細斑;耳羽特别發達,顯著突出于頭頂兩側,長達55~97mm,其外側黑色,内側棕色。後頸和上背棕色,各羽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幹紋,端部兩翈綴以黑褐色細斑點;肩、下背和翅上覆羽棕色至灰棕色,雜以黑色和黑褐色斑紋或橫斑,并具粗闊的黑色羽幹紋;羽端大都呈黑褐色塊斑狀。腰及尾上覆羽棕色至灰棕色,具黑褐色波狀細斑;中央尾羽暗褐色,具6道不規整的棕色橫斑;外側尾羽棕色,具暗褐色橫斑和黑褐色斑點;飛羽棕色,具寬闊的黑褐色橫斑和褐色斑點。颏白色,喉除皺領外亦白,胸棕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幹紋,兩翈具黑褐色波狀細斑,上腹和兩脅的羽幹紋變細,但兩翈黑褐色波狀橫斑增多而顯著。下腹中央幾純棕白色,覆腿羽和尾下覆羽微雜褐色細橫斑;腋羽白色或棕色,具褐色橫斑。 虹膜金黃色,嘴和爪鉛灰黑色。
<h1 class="pgc-h-arrow-right">皺臉秃鹫</h1>
鷹科肉垂秃鹫屬的一個物種。是生活在非洲荒漠草原上的一種數量非常多的大型大陸鹫,它體長約1米,展翼可達2.7米,它因裸露的頭部兩側懸垂着粉色肉垂而得名。肉垂秃鹫是唯一能撕開獵物毛皮的秃鹫。
肉垂秃鹫背部羽毛黑色和褐色間雜,尾楔型,腹部長有大量白色絨羽,使它們看上去像一個領系餐巾、衣衫不整的嬉皮士。說起它們的行為,人們常用兩個字形容--"貪婪"。原來,肉垂秃鹫非常霸道,不論是不是它們先發現的屍體,在争鬥中它們總是占上風。如果其他秃鹫不肯讓出屍體,它們就會用武力驅趕。肉垂秃鹫取食時也有嚴格的順序,總是個體大、身體強的秃鹫先進食。進食時,它們原來粉紅色的臉和頸因興奮會漸漸變成紅色,極度興奮時甚至可以變成紫紅色。肉垂秃鹫進食完之後,一般都會把位置讓給埃及秃鹫。給可笑的是,霸道的肉垂秃鹫在鬣狗來奪食時,卻不敢出聲地乖乖退到一旁,等待着吃一點"殘羹剩飯"。
<h1 class="pgc-h-arrow-right">髯鹫</h1>
舊大陸産的大型似雕的鹫,學名為Gypaetus barbatus,屬于鷹科。體長1米(40英寸)以上,展翅長幾達3米(10英尺)。上體褐色,下體茶色。胸具斑點,頭有黑白色條紋,颏具長須。類似雕的特征是臉和腿長滿羽毛,喙鈎狀,生有握力強的腳和長的彎爪。
<h1 class="pgc-h-arrow-right">美洲角雕</h1>
美洲角雕(學名:Harpia harpyja)是大型猛禽,體型大,喙和爪均強健,腿部羽毛一直覆寫接近至腳爪。上喙邊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獵物吞食;基部具蠟膜或須狀羽;翅強健,翅寬圓而鈍,扇翅及翺翔飛行,扇翅節奏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對較長,約等于胫部長度。雌鳥顯著大于雄鳥。食肉性。
栖息于開闊平原、草地、荒原和低山丘陵地帶,美洲角雕是肉食性的,會主動捕獲獵物。其獵物主要有栖于樹上的哺乳動物,如吼侯、長鼻浣熊及樹懶,它們也會攻擊其他鳥類,一般通過在空中盤旋來觀察和覓找食物。分布于美洲,是巴拿馬的國鳥。
美洲角雕體長89~102厘米,翼展176~224厘米,雄性體重4~4.8千克,雌性體重6~9千克。是美洲最大及最強壯的猛禽,也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鷹之一。
<h1 class="pgc-h-arrow-right">菲律賓鷹</h1>
食猿雕(學名:Pithecophaga jefferyi),也稱作菲律賓雕。體型大,喙和爪均強健,上喙邊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獵物吞食;基部具蠟膜或須狀羽;翅強健,翅寬圓而鈍,扇翅及翺翔飛行,扇翅節奏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對較長,約等于胫部長度,腿部羽毛一直覆寫接近至腳爪。雌鳥顯著大于雄鳥。其主要獵物是各種樹栖動物,如貓猴、蝙蝠、蛇類、蜥蜴、犀鳥、靈貓、猕猴及野兔等,在村莊附近,它們還經常捕殺狗、豬等家畜,在啄食猴子時十分兇殘,是以有“食猴鷹”之稱。僅存不到500對,主要集中分布于棉蘭老島的雨林中,是菲律賓的國鳥。
<h1 class="pgc-h-arrow-right">金雕</h1>
屬于鷹科,是北半球上一種廣為人知的猛禽。金雕以其突出的外觀和靈活有力的飛行而著名;成鳥的翼展平均超過2米,體長則可達1米,其腿爪上全部都有羽毛覆寫著。
一般生活于多山或丘陵地區,特别是山谷的峭壁以及築巢于山壁凸出處。栖息于高山草原、荒漠、河谷和森林地帶,冬季亦常到山地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活動,最高海拔高度可到4000米以上。以大中型的鳥類和獸類為食。分布于北半球溫帶、亞寒帶、寒帶地區。
金雕屬大型猛禽。全長76--102厘米,翼展達2.3米,體重2--6.5千克。頭頂黑褐色,後頭至後頸羽毛尖長,呈柳葉狀,羽基暗赤褐色,羽端金黃色,具黑褐色羽幹紋。上體暗褐色,肩部較淡,背肩部微綴紫色光澤;尾上覆羽淡褐色,尖端近黑褐色,尾羽灰褐色,具不規則的暗灰褐色橫斑或斑紋,和一寬闊的黑褐色端斑;翅上覆羽暗赤褐色,羽端較淡,為淡赤褐色,初級飛羽黑褐色,内側初級飛羽内翈基部灰白色,綴雜亂的黑褐色橫斑或斑紋;次級飛羽暗褐色,基部具灰白色斑紋,耳羽黑褐色。下體颏、喉和前頸黑褐色,羽基白色;胸、腹亦為黑褐色,羽軸紋較淡,覆腿羽、尾下覆羽和翅下覆羽及腋羽均為暗褐色,覆腿羽具赤色縱紋。
<h1 class="pgc-h-arrow-right">毛腿魚鸮</h1>
毛腿漁鸮是我國鸱枭科中最大的鳥之一(體長70厘米),又叫巴君之雕枭,外貌與雕枭非常象:一身深褐色的羽衣,頭頂豎着一對尖角(有耳羽簇),眼睛黃色,胸前腹部有濃重的黑色縱紋和橫斑,而且它的腿上有羽毛覆寫--是以叫它毛腿漁枭--這一點更是與雕鸮相近而和其他的漁鸮有别。毛腿漁鸮,是我國鸱枭科中最大的鳥之一,非常稀貴,一般栖息于近河溪邊的喬木上,捕食魚、蛙和鼠,有益農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h1 class="pgc-h-arrow-right">虎頭海雕</h1>
虎頭海雕頭部為暗褐色,且有灰褐色的縱紋,看似虎斑,因而得名。體型碩大,特征為有一黃色的特大鳥喙,它的體羽主要為暗褐色,虹膜、嘴、腳均為黃色,爪黑色。前額、肩部、腰部、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以及呈楔形的尾羽全部為白色。北韓亞種前額和翅小覆羽不為白色,體色亦較暗。它的尾羽有14枚,比同屬的其他海雕多2枚。飛翔時從上面看,腰部、尾羽和兩翅前緣的白色與黑色的兩翅以及其餘上體呈鮮明的對比;從下面看,白色的翼緣,白色的尾下覆羽和尾羽與黑色的下體的對比也很強烈。
<h1 class="pgc-h-arrow-right">猛雕</h1>
猛雕是一種原産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型雕,是非洲最大的雕。鷹科下靴足雕亞科的一種,它的跗骨上有羽毛。它們也是猛雕屬中唯一的成員。作為最大最強健的靴足雕之一,它是一種相當機會主義的捕食者,它的捕食選擇涵蓋了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猛雕的狩獵技術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是少數已知的主要通過從高空翺翔,低頭俯視獵物來狩獵的雕類物種之一。作為一個居住在其他開闊的熱帶草原上的森林地帶的居民,由于各種因素,該物種在過去幾個世紀中已顯示出急劇下降。猛雕是世界上最受威脅的鳥類之一。由于傳言猛雕習慣于捕捉牲畜和狩獵有價值的區域性野味,是以當地農民和部分狩獵監管員經常尋求消滅猛雕,盡管猛雕對這些獵物的影響幾乎可以肯定是被誇大的。目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将其列為易危狀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