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邵華與毛岸青經過相識相戀,終于結成連理,在大連結成夫妻。
毛岸青結婚時已經37歲,在此之前,他因為癡迷工作,很少和異性接觸,更别說是處朋友、談戀愛了。
就在很多長輩為他操心物色的時候,他突然開竅了,而且他喜歡的對象不是别人,正是大嫂劉思齊同母異父的妹妹邵華,兩人因機緣巧合在大連相識後,便頻頻鴻雁傳書,互相産生了别樣的情愫。
見這兩個年輕人互相有意思,張文秋和毛澤東也樂見其成,時不時在旁助攻,幹脆把兩個人給撮合到了一起。
前有大女兒劉思齊嫁給毛岸英,現有二女兒張少華嫁給毛岸青。一連能跟國家主席做兩重親家,在很多人看來,這是張文秋莫大的殊榮。
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張文秋本人是擔得起這樣的殊榮的。
張文秋和三個女兒
而且,張文秋本人的經曆也非常傳奇,一生中有過六位“丈夫”,其中四位都是組織安排的。

1903年12月,張文秋出生在湖北京山縣孫橋鎮青樹嶺村,家裡的條件還算不錯,父母也是很開明的人,在她6歲的時候,就被送到國小讀書。
到了15歲時,張文秋考入了武昌女子師範學校,正是在這裡,張文秋接觸到了董必武、恽代英等人傳播的革命思想,逐漸有了革命意識。
當時的中國,經曆了兩次鴉片戰争的失敗,以及随之而來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再加上軍閥混戰,各地苛捐雜稅層層盤剝,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無數仁人志士都想為這個苦難的國家尋找一劑良方,救國救民。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共産主義思想在中國有了生根發芽的基礎,滿腔熱血的張文秋,也毅然選擇了投身革命。
(圖:後排左二為張文秋)
因為當時白色恐怖的森嚴氣氛,為了安全,張文秋不得不與新婚燕爾的丈夫劉謙初分開,并在當地老鄉的幫助下,躺在棺材裡,用送葬的名義逃了出去。
之後,張文秋輾轉多地,尋找組織,可惜當時的組織已經被嚴重破壞,張文秋無奈,隻得又回到老家,試圖把那裡的組織恢複起來。
然而,老家的情況也和其他地方一樣,張文秋最後沒有成功,隻能再次逃出京山。這一次,她選擇的落腳點是武漢。
武漢有一個組織留下的秘密聯絡點,她和接頭人“表哥”取得聯系後,“表哥”帶她見了上級,根據上級的訓示,她需要和一名同志假扮夫妻,進行地下工作。
張文秋認為自己一直從事公開的工作,又結過婚,怕做不好,組織告訴她說:“就是因為你結過婚,這份工作才非你不可。”張文秋這才打消了顧慮,表示服從組織的安排。
于是,張文秋化名“李麗娟”,以一個國小教師的身份出現在世人面前。
組織上對于地下工作有着嚴格的紀律,比如雙方不得有夫妻生活,還規定如果一方有家世,另外一方嚴禁展開追求,和張文秋同居的“李先生”很好地遵守了紀律,他們的關系也一直是革命同志,配合非常默契。
然而好景不長,由于上級負責同志被捕,張文秋被迫轉移,這次任務就此無果而終。
1929年6月,因叛徒告密,導緻張文秋和她的丈夫劉謙初先後被捕,經過組織全力營救,最終張文秋脫離了險境,而劉謙初卻于1930年4月5日被反動派殺害,英勇就義。
行刑前,劉謙初在刑場上高唱《國際歌》,歌聲久久飄蕩在刑場上空。
1930年3月2日,張文秋和劉謙初的女兒出生,張文秋給她取名叫“劉思齊”。
出獄之後,張文秋受組織派遣,又與林育南假扮夫妻,這位林育南就是林彪的堂哥,也是我黨早期一位重要的上司人。
當時,林育南的公開身份是南洋歸國華僑“趙老闆”,而張文秋則化名“張一平”。
張文秋這樣對林育南解釋自己的名字:“我連年東奔西跑,飄泊不定,不如取個浮萍的‘萍’字。”林育南聽後,對這位巾帼英雄很是贊賞。
1930年,全國陸續成立了蘇維埃政權,中央在綜合考慮當時的局勢後,認為有必要成立一個組織,上司全國的革命工作,為此,需要在上海先行成立一個準備機構,林育南和張文秋這一對“夫妻”,就是組織選派的負責人。
他們選擇了一棟二層樓房,白天的時候,出于工作的需要,他們出雙入對,夜晚,兩人則分床而眠,相敬如賓。
周恩來曾經到過他們的住處,提醒張文秋說,要把戲演得更加逼真,比如在衣架上放上男人的衣服,床邊也放上男人的拖鞋,以免引起外人的猜疑。
1930年5月20日,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在上海“趙公館”召開,周恩來對外宣稱“趙老闆”和“趙太太”要為家裡的老人做壽,巧妙地躲過了特務的注。
林育南1931年2月7日犧牲後,在周恩來的安排下,張文秋認識了德籍華人吳照國,繼續假扮夫妻,掩護蘇聯著名特工佐爾格工作。這次任務完成得很出色,但可惜,任務結束後,吳照國就沒了音信,生死未蔔。
組織上給張文秋安排的第四個“丈夫”,又因為叛徒的出賣而犧牲,張文秋以“妻子”的身份為他料理了後事。
全面抗戰爆發後,張文秋于1939年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在隐蔽戰線工作這麼久,她終于回到了自己的“家”,興奮的心情可想而知。
在延安,張文秋先後在最高人民法院、抗屬學校和魯迅國小工作,一段感情也在這時悄然而至。
張文秋的第二任正式的丈夫,名叫陳振亞,是一名老紅軍,也是彭德懷手下的愛将,和張文秋一樣,他也有着豐富的對敵鬥争經驗,經過一段時期的交往後,二人喜結連理。
1938年10月,二人生了一個女兒,取名為張少華,後來改名為邵華。
二人是夫妻,更是戰友,小家庭的溫馨終究隻能是暫時的,兩人都曾被盛世才軟禁長達一年之久,後來陳振亞更是被盛世才授意醫生,注射毒劑暗殺于病床上。
這段婚姻,就這樣落下了帷幕,僅僅持續了5年。
回到延安,跟毛澤東成親家
1946年春,張志忠被任命為國民黨西北行營主任兼新疆省主席。這年6月,他派少将交通處長劉亞哲,将中勞工員護送回延安,其中就包括張文秋和她的三個孩子。
邵華和劉思齊
“記得就好,記得就好。我們家岸英最近也從蘇聯回來了,你們兩個年齡相仿,你可以多來找你岸英哥哥來玩。”
面對這些曾在新疆受盡苦難的戰友,朱德、任弼時、林伯渠等中央上司親自上車,跟大家一一握手,并進行親切問候。
将歸來的人員安頓好之後,第二天上午,毛澤東在中央黨校看望所有在新疆歸來的所同志,在跟每個人握手的時候,毛澤東一個勁地說“辛苦了”,不管男女老少,都非常尊敬。
當到張文秋面前時,毛澤東還是一眼就認出了消瘦許多的她:“文秋同志你終于回來了,可真是太不容易了,思齊呢?我怎麼沒看到她?”
“在這裡呢,思齊快來跟主席問好。”張文秋一邊說着,一邊将身後的思齊給拉過來,“你看看還記着這是誰不?”
毛澤東親切地說:“八年不見,現在跟個大姑娘似的,我都快認不出來了,思齊,你是我的幹女兒還記得?”
思齊點了點頭說:“記得,媽媽之前經常說起您。”
沒過幾天,毛澤東就派人接思齊到家裡玩,當時毛岸英也在,就這樣,兩個年輕人在毛澤東的窯洞裡認識了。
劉思齊和毛岸英
後來在1948年夏天的時候,毛岸英西柏坡和劉思齊交心,互相訴說着各自曾經悲慘的童年,同樣的幼年喪親,讓他們兩個惺惺相惜,很快就在一起了,每逢分别,兩個年輕人就互寄書信,以述相思。
這樣的愛情自然逃不過雙方家長的眼睛,作為思齊名義上的“父親”,毛澤東心中非常滿意這個孩子,但他也知道,一場婚姻是要經過雙方家長同意的,這樣的婚姻才會幸福。
于是毛澤東派人接來張文秋,在經過短暫的寒暄後,便說起了這兩個孩子的婚事,他說:“我聽岸英講,他和思齊都非常深愛對方,現在他們要訂婚,對于這樁婚事,我是同意的,就是不知道你對這個女婿滿不滿意。”
張文秋是聽說過毛岸英的,作為毛澤東的長子,他的為人和性格都非常溫和善良,是一個值得托付的人,于是面對訂婚,她也沒有多大的意見:“岸英有主席的教育,我是非常放心的,相信思齊也會很幸福。”
“今天岸英不在家,明天我讓他去見你,他長年在蘇聯,對國内不太熟悉,有些地方還很幼稚,還希望你以後能多費點心。”有了張文秋的同意,毛澤東也很高興,之後兩個人又聊了很多,有家常也有戰事。
和毛岸英結婚後,劉思齊間接促成了自己妹妹和毛岸青在一起。
當時張文秋很忙,經常顧不了家裡的女兒,于是思齊經常将妹妹邵華帶到自己家和毛岸青一起玩。因為兩個人經常一起玩,随着年齡增長,毛岸青漸漸喜歡上了邵華。起初少年的情愫是隐秘的,都藏在寄給邵華的隻言片語中,但這些誰都不知道,也就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在長輩的相親中,毛岸青向邵華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而邵華心中也非常喜歡這個小時候總愛護自己的哥哥,于是兩個人決定先詢問各自的家長。得知這件事後,毛澤東和張文秋都沒有組織的意思,就這樣,他們兩個人欣喜地舉辦了婚禮。
就這樣,張文秋的兩個女兒,分别嫁給了毛澤東的兩個兒子,他們成了雙重親家,要問張文秋擔不擔得起這個稱号,到現在已經不言而喻了。
後來毛岸英在北韓前線犧牲後,經毛主席安排,劉思齊又與空軍學院的一位教師楊茂之結了婚。
邵華與毛岸青是在1960年相識的,兩人一見鐘情,雙方家長也都很高興,就安排他們在當年五一結了婚。
1995年,邵華晉升為少将,2010年,他們的兒子毛新宇也晉升為少将,母子兩人都是少将,這在我軍可能還是唯一的一對。
再說回張文秋,建國後擔任過中國銀行總行人事室副主任兼全國金融工會辦公廳主任、中國盲人福利會總幹事等職,晚年離休後,出版了一本長篇回憶錄《踏遍青山》。
2002年7月11日,張文秋病逝,享年100歲高齡,走完了她傳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