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传奇张文秋,两个女儿嫁毛主席两个儿子,死了六位“丈夫”

1960年,邵华与毛岸青经过相识相恋,终于结成连理,在大连结成夫妻。

毛岸青结婚时已经37岁,在此之前,他因为痴迷工作,很少和异性接触,更别说是处朋友、谈恋爱了。

就在很多长辈为他操心物色的时候,他突然开窍了,而且他喜欢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大嫂刘思齐同母异父的妹妹邵华,两人因机缘巧合在大连相识后,便频频鸿雁传书,相互产生了别样的情愫。

见这两个年轻人相互有意思,张文秋和毛泽东也乐见其成,时不时在旁助攻,干脆把两个人给撮合到了一起。

前有大女儿刘思齐嫁给毛岸英,现有二女儿张少华嫁给毛岸青。一连能跟国家主席做两重亲家,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张文秋莫大的殊荣。

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张文秋本人是担得起这样的殊荣的。

张文秋和三个女儿

而且,张文秋本人的经历也非常传奇,一生中有过六位“丈夫”,其中四位都是组织安排的。

传奇张文秋,两个女儿嫁毛主席两个儿子,死了六位“丈夫”

1903年12月,张文秋出生在湖北京山县孙桥镇青树岭村,家里的条件还算不错,父母也是很开明的人,在她6岁的时候,就被送到小学读书。

到了15岁时,张文秋考入了武昌女子师范学校,正是在这里,张文秋接触到了董必武、恽代英等人传播的革命思想,逐渐有了革命意识。

当时的中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再加上军阀混战,各地苛捐杂税层层盘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数仁人志士都想为这个苦难的国家寻找一剂良方,救国救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有了生根发芽的基础,满腔热血的张文秋,也毅然选择了投身革命。

传奇张文秋,两个女儿嫁毛主席两个儿子,死了六位“丈夫”

(图:后排左二为张文秋)

因为当时白色恐怖的森严气氛,为了安全,张文秋不得不与新婚燕尔的丈夫刘谦初分开,并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躺在棺材里,用送葬的名义逃了出去。

之后,张文秋辗转多地,寻找组织,可惜当时的组织已经被严重破坏,张文秋无奈,只得又回到老家,试图把那里的组织恢复起来。

然而,老家的情况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张文秋最后没有成功,只能再次逃出京山。这一次,她选择的落脚点是武汉。

武汉有一个组织留下的秘密联络点,她和接头人“表哥”取得联系后,“表哥”带她见了上级,根据上级的指示,她需要和一名同志假扮夫妻,进行地下工作。

张文秋认为自己一直从事公开的工作,又结过婚,怕做不好,组织告诉她说:“就是因为你结过婚,这份工作才非你不可。”张文秋这才打消了顾虑,表示服从组织的安排。

于是,张文秋化名“李丽娟”,以一个小学教师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

传奇张文秋,两个女儿嫁毛主席两个儿子,死了六位“丈夫”

组织上对于地下工作有着严格的纪律,比如双方不得有夫妻生活,还规定如果一方有家世,另外一方严禁展开追求,和张文秋同居的“李先生”很好地遵守了纪律,他们的关系也一直是革命同志,配合非常默契。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上级负责同志被捕,张文秋被迫转移,这次任务就此无果而终。

1929年6月,因叛徒告密,导致张文秋和她的丈夫刘谦初先后被捕,经过组织全力营救,最终张文秋脱离了险境,而刘谦初却于1930年4月5日被反动派杀害,英勇就义。

行刑前,刘谦初在刑场上高唱《国际歌》,歌声久久飘荡在刑场上空。

1930年3月2日,张文秋和刘谦初的女儿出生,张文秋给她取名叫“刘思齐”。

出狱之后,张文秋受组织派遣,又与林育南假扮夫妻,这位林育南就是林彪的堂哥,也是我党早期一位重要的领导人。

当时,林育南的公开身份是南洋归国华侨“赵老板”,而张文秋则化名“张一平”。

张文秋这样对林育南解释自己的名字:“我连年东奔西跑,飘泊不定,不如取个浮萍的‘萍’字。”林育南听后,对这位巾帼英雄很是赞赏。

1930年,全国陆续成立了苏维埃政权,中央在综合考虑当时的局势后,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组织,领导全国的革命工作,为此,需要在上海先行成立一个准备机构,林育南和张文秋这一对“夫妻”,就是组织选派的负责人。

他们选择了一栋二层楼房,白天的时候,出于工作的需要,他们出双入对,夜晚,两人则分床而眠,相敬如宾。

传奇张文秋,两个女儿嫁毛主席两个儿子,死了六位“丈夫”

周恩来曾经到过他们的住处,提醒张文秋说,要把戏演得更加逼真,比如在衣架上放上男人的衣服,床边也放上男人的拖鞋,以免引起外人的猜疑。

1930年5月20日,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在上海“赵公馆”召开,周恩来对外宣称“赵老板”和“赵太太”要为家里的老人做寿,巧妙地躲过了特务的注。

林育南1931年2月7日牺牲后,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张文秋认识了德籍华人吴照国,继续假扮夫妻,掩护苏联著名特工佐尔格工作。这次任务完成得很出色,但可惜,任务结束后,吴照国就没了音信,生死未卜。

组织上给张文秋安排的第四个“丈夫”,又因为叛徒的出卖而牺牲,张文秋以“妻子”的身份为他料理了后事。

全面抗战爆发后,张文秋于1939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隐蔽战线工作这么久,她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

在延安,张文秋先后在最高人民法院、抗属学校和鲁迅小学工作,一段感情也在这时悄然而至。

传奇张文秋,两个女儿嫁毛主席两个儿子,死了六位“丈夫”

张文秋的第二任正式的丈夫,名叫陈振亚,是一名老红军,也是彭德怀手下的爱将,和张文秋一样,他也有着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经过一段时期的交往后,二人喜结连理。

1938年10月,二人生了一个女儿,取名为张少华,后来改名为邵华。

二人是夫妻,更是战友,小家庭的温馨终究只能是暂时的,两人都曾被盛世才软禁长达一年之久,后来陈振亚更是被盛世才授意医生,注射毒剂暗杀于病床上。

这段婚姻,就这样落下了帷幕,仅仅持续了5年。

回到延安,跟毛泽东成亲家

1946年春,张志忠被任命为国民党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这年6月,他派少将交通处长刘亚哲,将中工人员护送回延安,其中就包括张文秋和她的三个孩子。

传奇张文秋,两个女儿嫁毛主席两个儿子,死了六位“丈夫”

邵华和刘思齐

“记得就好,记得就好。我们家岸英最近也从苏联回来了,你们两个年龄相仿,你可以多来找你岸英哥哥来玩。”

面对这些曾在新疆受尽苦难的战友,朱德、任弼时、林伯渠等中央领导亲自上车,跟大家一一握手,并进行亲切问候。

将归来的人员安顿好之后,第二天上午,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看望所有在新疆归来的所同志,在跟每个人握手的时候,毛泽东一个劲地说“辛苦了”,不管男女老少,都非常尊敬。

当到张文秋面前时,毛泽东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消瘦许多的她:“文秋同志你终于回来了,可真是太不容易了,思齐呢?我怎么没看到她?”

“在这里呢,思齐快来跟主席问好。”张文秋一边说着,一边将身后的思齐给拉过来,“你看看还记着这是谁不?”

毛泽东亲切地说:“八年不见,现在跟个大姑娘似的,我都快认不出来了,思齐,你是我的干女儿还记得?”

思齐点了点头说:“记得,妈妈之前经常说起您。”

没过几天,毛泽东就派人接思齐到家里玩,当时毛岸英也在,就这样,两个年轻人在毛泽东的窑洞里认识了。

传奇张文秋,两个女儿嫁毛主席两个儿子,死了六位“丈夫”

刘思齐和毛岸英

后来在1948年夏天的时候,毛岸英西柏坡和刘思齐交心,相互诉说着各自曾经悲惨的童年,同样的幼年丧亲,让他们两个惺惺相惜,很快就在一起了,每逢分别,两个年轻人就互寄书信,以述相思。

这样的爱情自然逃不过双方家长的眼睛,作为思齐名义上的“父亲”,毛泽东心中非常满意这个孩子,但他也知道,一场婚姻是要经过双方家长同意的,这样的婚姻才会幸福。

于是毛泽东派人接来张文秋,在经过短暂的寒暄后,便说起了这两个孩子的婚事,他说:“我听岸英讲,他和思齐都非常深爱对方,现在他们要订婚,对于这桩婚事,我是同意的,就是不知道你对这个女婿满不满意。”

张文秋是听说过毛岸英的,作为毛泽东的长子,他的为人和性格都非常温和善良,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于是面对订婚,她也没有多大的意见:“岸英有主席的教育,我是非常放心的,相信思齐也会很幸福。”

“今天岸英不在家,明天我让他去见你,他长年在苏联,对国内不太熟悉,有些地方还很幼稚,还希望你以后能多费点心。”有了张文秋的同意,毛泽东也很高兴,之后两个人又聊了很多,有家常也有战事。

传奇张文秋,两个女儿嫁毛主席两个儿子,死了六位“丈夫”

和毛岸英结婚后,刘思齐间接促成了自己妹妹和毛岸青在一起。

当时张文秋很忙,经常顾不了家里的女儿,于是思齐经常将妹妹邵华带到自己家和毛岸青一起玩。因为两个人经常一起玩,随着年龄增长,毛岸青渐渐喜欢上了邵华。起初少年的情愫是隐秘的,都藏在寄给邵华的只言片语中,但这些谁都不知道,也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在长辈的相亲中,毛岸青向邵华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而邵华心中也非常喜欢这个小时候总爱护自己的哥哥,于是两个人决定先询问各自的家长。得知这件事后,毛泽东和张文秋都没有组织的意思,就这样,他们两个人欣喜地举办了婚礼。

就这样,张文秋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毛泽东的两个儿子,他们成了双重亲家,要问张文秋担不担得起这个称号,到现在已经不言而喻了。

传奇张文秋,两个女儿嫁毛主席两个儿子,死了六位“丈夫”

后来毛岸英在朝鲜前线牺牲后,经毛主席安排,刘思齐又与空军学院的一位教师杨茂之结了婚。

邵华与毛岸青是在1960年相识的,两人一见钟情,双方家长也都很高兴,就安排他们在当年五一结了婚。

1995年,邵华晋升为少将,2010年,他们的儿子毛新宇也晋升为少将,母子两人都是少将,这在我军可能还是唯一的一对。

再说回张文秋,建国后担任过中国银行总行人事室副主任兼全国金融工会办公厅主任、中国盲人福利会总干事等职,晚年离休后,出版了一本长篇回忆录《踏遍青山》。

2002年7月11日,张文秋病逝,享年100岁高龄,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