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微粒的世界

作者:黎荔

微粒的世界

今天看到了一段有趣的話:

有一天,大師對我說:“我親眼見過人類利用核聚變放出的粒子流通過天文機關級别的距離,用強大火力直接擊殺了數以萬計的蟲族!”

我問大師那是什麼操作?大師微微一笑說:“曬被子。”

曬個被子,居然可以被描述得如此蕩氣回腸、不明覺厲!不過,确如其所說,被子上有很多螨蟲細菌,曬被子可以使被子更加蓬松、暖和,而陽光中的紫外線能有效殺除螨蟲和細菌。記得科學松鼠會曾在自己的網站上對“被子為何曬出好聞的太陽味”進行過系統分析,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太陽味是微生物(螨蟲和細菌)死掉的氣味與臭氧(被子裡的氧氣被紫外線激發成了臭氧)混合而成的氣味。

陽光晴好的日子,不僅要曬被子,還應該曬書呢!你試過在午後的陽光之下默視書房中的浮塵飛舞嗎?那根本不是窗外飄進來的外物,而是書本自身的自然崩解。每一本書都不能避免風化還塵的命運,這個過程也許十分漫長,你卻能憑着下午的一縷陽光,悠然放大其中的一瞬,意外洞察到書籍“塵歸塵、土歸土”的真相。看着那些用心血凝結而成的書簡,漸漸被歲月的塵埃掩埋,又漸漸被塵埃中的蠹魚蠶食,豈不令人痛心疾首?當然,那在午後的陽光下,在窗前所看到的浮塵飛舞,應該不僅僅隻是書本自身的風化崩解,也來自我們自身某一部分的脫落崩解。我們身上的皮屑,以又薄又幹的鱗片形式,從表皮的角質層不斷的剝落,又不痛又不癢,無知又無覺。房間的陰暗角落、地毯、床墊、枕頭、沙發、空調、涼席、窗簾,到處都是我們脫落的皮屑。據說我們每周蛻落的皮屑大約28克,相當于一包薯片重量,但卻可以養活床上的300萬隻螨蟲!想來,在微小生物螨蟲眼裡,我們人類新陳代謝的結果——皮屑,應該如同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彌天大雪。

微粒的世界

為什麼當強光從門縫或窗戶照射進來時,在光線的通道中,我們才能看到這漂浮着的許許多多的塵屑呢?這是因為,我們之是以能用肉眼識别物體,是因為這一物體與周圍相比,或許明亮,或許暗淡。當強烈的光照在漂浮的塵屑上時,光會出現明顯的散射現象,使塵土顆粒與周圍出現強烈的明暗對比,肉眼就能看見它們了。而在一般情況下,塵屑也會使光散射,但這種散射較弱,會被周圍的光抵消,是以我們就看不見空氣中的塵屑了。

我們得借助一道陽光形成的明暗對比,才能得以用肉眼的形式,窺見這個世界由無數微塵與微粒所構成的真相。如同今天傍晚,夕陽挂在葉子紛落的梧桐樹梢上,許是奔波了一整天的緣故,光線裡已經沒有了熱和力,卻充滿了夢幻的色彩。整個小區,黃澄澄、亮晶晶,像撒上一層金沙似的。天上雲霞更美,空氣的每一個粒子,都染上了顔色,跳躍着,流動着,分秒之間便有種種奇妙的變化。華麗的金、鮮明的橙、酡醉的紅、神秘的紫……從夕陽的中心向四外蕩漾開,幻化成一片絢麗的異彩。可是,每一種顔色都帶着黃蒙蒙的底子。這種黃,像秋葉一般的冷豔,也像秋葉一般渲染着濃郁的落寞。整個大地,整個天空,都籠罩在這奇瑰的光之網裡。我眼前的夕陽世界,宛如一個活的機體,直接從會生長的無數色彩顆粒中出生,充分成長一陣以後,接着就老了。受光線和寒意的侵蝕,泛黃,轉暗,蒙上了一層藍色影調,變得疲乏不堪,于是夕陽世界消失了,而另一個淡銀幽藍的夜晚世界,從難以觀測的無數暗色顆料中慢慢生長了出來……

微粒的世界

實體學家已經證明,我們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固體都是由旋轉的粒子組成的。這些粒子有着不同的振動頻率,粒子的振動使我們的世界表現成目前的樣子。我們的人身也是如此。科學家已經測量過人在不同的體格和精神狀态下身體的振動頻率,在某種頻率上我們可以與萬物的振動頻率相聯結,也就是共振。我想這種人與萬物的粒子糾纏與共振,應該就是所謂的靈魂吧?關于這一點,兩千年前的希臘哲學家有過相似的論述。據赫拉克利特解釋說,靈魂,是一種極細微的粒子組成的煙霧樣的物質,這些粒子與以不同方式交融起來構成其他事物的粒子是同樣的,它們品質最小,而且這些粒子,永遠處在運動之中。

在一個秋天的日暮時分,借由漫天絢爛夕晖的提醒,領悟到世界是基本粒子堆砌出來的聚合體,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天地初開就一直存在的粒子組成的個體,如果靈魂是真實存在的話,如果靈魂是一種極細微的粒子組成的煙霧樣的物質,那麼,我想當此際,應該也染上了一層淡淡的昏黃的光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