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生苦楚與蔡文姬女士

小時候便知道《胡笳十八拍》。

不僅僅是因為它是流傳至今的琴筝名曲,更因為它的原文是時時在書本中能讀見,在文人口中被提起的名作。

幼年的孩子能懂什麼呢,一來它不是課本裡要求“全文背誦”的條目,二來我僅是一個天資平平的孩子,《胡笳十八拍》僅僅就是個《胡笳十八拍》,是一個朗朗上口韻律俏口的名字,像一首歌的名字,像曾經被誰唱起過,又隐沒在大街小巷裡的流行歌曲,它就這樣仿佛無事又輕快地存留在我的記憶裡。

這次依托于一些個人的需要,找了很多書來讀。讀又讀不下去,啃的費勁時,我就翻出來以前自己存在微信讀書裡,但是很少翻開的那些讀物去看看。

古詩三百首裡連續有兩篇蔡文姬的著作,一篇《悲憤詩》,一篇《胡笳十八拍》。

我向來看古詩不看作者名,《悲憤詩》粗粗掃過,打開是這一篇,《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嘛,我知道,也許讀過,我想象它的氛圍是一韻一律,一唱一停,好好的,美美的,悠遠又有節拍的,古代R&B,我想。

“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漢祚衰。

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

幹戈日尋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煙塵蔽野兮胡虜盛,志意乖兮節義虧。

對殊俗兮非我宜,遭惡辱兮當告誰?

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憤怨兮無人知。”

這是什麼?!每一字像是用眼淚在刻竹簡,字字如劍,句句似刀!

這和我曾讀過的那些元雜劇如此相像,那些經曆了生活困苦的勞動婦女,哭天搶地,捶胸頓足,無法抒發。

而蔡文姬,才華橫溢,她能表達,她用文字來承載她的表達,可是,這每一句的核心裡,依然是血淚。依然是無言。

蔡文姬先夫早亡,歸于母家後又被外族擄走,歸漢後嫁于曹操部将。

後夫有罪,蔡文姬替夫求情,被發跣足,終幫夫獲得赦免。

此次風波歸家後,蔡文姬作《悲憤詩》二首,後再未見相關記載。

這些關于她的生平經曆,均來自于百度百科。當我讀到,《悲憤詩》是蔡文姬所作,是她從曹操殿下為夫求情後,歸家所作時,我内心覺得既震撼,又驚慌。

我找不到一個現代的體會來講這種感覺,但是真的是幾分鐘内,《胡笳十八拍》以前在我心中輕快、悠遠的形象迅速的崩塌下來,地震滾石一樣的速碌碌滾掉下來。震驚,巨響。

人活到一定歲數,才能懂那些詩人經曆的苦痛與掙紮,不是書本裡看來心中想象的苦與痛。

是看她說,天不仁啊降亂,地不仁啊我遇到這個時代,日日打仗,居民流亡,外族勢大,和我的節義不同,他們的風俗我根本不能适應!我受了那麼多的侮辱我可以跟誰說!!!

就像看到,你所見過的影像裡,《戰争子午線》裡,哭喊着媽媽的小文工團,絕望跌落山崖,她能向誰訴說呢?!!!

像每一個醫院外無能為力的人,捶胸頓足。像你一樣,深夜裡哭泣。

蔡文姬是文學家蔡邕之女,想必幼時生活也優渥。第一個丈夫早亡,戰亂時被胡人擄走育有兩子,曹操為撫慰蔡邕,将她贖回嫁于部下,後部下獲罪,文姬為其求情,悲憤于朝,悲憤歸家。

這一生的苦,一路走,一路哭,向誰訴?

我想為她哭泣,重讀這《胡笳十八拍》。

她年少時的夢與美好,還能讀到嗎?

李清照沒經曆那麼多事時,少年時期的詞也很動人。

《點绛唇·蹴罷秋千》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蔡文姬,希望你還能想起你年少時的夢,别哭,别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