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聲明:本文為新華網用戶端新媒體平台“新華号”賬号作者上傳并釋出,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号的立場及觀點。新華号僅提供資訊釋出平台。

2009年,由杭州錢塘新區河莊街道申報的《蕭山蘿蔔幹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蘿蔔幹對于沙地人來說,影響着一代又一代。
曆史悠久
說到蘿蔔幹,就不得不提起河莊。河莊是蕭山蘿蔔幹的保護之地,也是蕭山蘿蔔幹的起源之地,最早可追溯至1890年,至今已有130年的制作和加工曆史。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因圍海造田移居墾區的農民在鹽堿地上墾荒勞作,種植“一刀種”蘿蔔,制成“風脫水”蘿蔔幹,便成為當時沙地農民全年主要的經濟來源。農民制作的“風脫水”蘿蔔幹幾經工藝改良,漂洋過海,遠銷國外,成為了河莊蘿蔔幹的文化品牌。
選材考究
蕭山蘿蔔幹之是以能成為無數人心心念念的美食,用料是關鍵。蘿蔔的選擇大有學問:纖維密實的沙地蘿蔔品種“一刀種”“闆菜種”為上,“花菜種”水分大,做出來的蘿蔔幹略遜一籌。
“一刀種”蘿蔔,系蕭山農家品種,因其長度與菜刀相似,加工時一刀兩半而得名。其抗逆性強,耐寒耐肥,色白皮厚,肉質結實,含水量少,營養成分豐富,是良好的幹制品種。
傳統的手工藝人在制作蘿蔔幹時,都喜歡以其作為原料。經過傳統工藝加工而成的蘿蔔幹具有色澤黃亮、肉質厚實、條形均勻、香甜脆鮮等特點。
工藝精良
除了用料外,加工技藝也是蘿蔔幹制作的關鍵。不同于現在市面上賣的“鹽脫水”蘿蔔幹,在土生土長的沙地人看來,隻有“風脫水”才是正宗的蕭山蘿蔔幹。“合格的蘿蔔幹一定要鹹鮮、清香兼具,隻有‘風脫水’才能完全達到。”蘿蔔幹省級非遺技藝傳承人方建明說。
而要制作出正宗的“風脫水”蘿蔔幹,關鍵在于“風吹日曬”。每到11月西北風呼嘯的時候,手工藝人就要将收獲的蘿蔔洗淨、切條(須條條帶皮)。再放到屋外晾曬風幹,大約一周之後,蘿蔔條就像煮熟的“老蝦公”一樣卷起來,此時便可用食鹽進行腌制。
為了将蘿蔔的鮮美徹底提煉出來,蘿蔔條要經曆“三曬三腌”。即趁天晴時将之前腌制的蘿蔔條放到蘆墊上再次晾曬,一兩日後,放回缸中再腌,反複曬、腌三次,令其充分發酵,蘿蔔幹才算制成。在制作過程中,除了食鹽,不再放任何調味品,最大程度地保留蘿蔔幹最本真的香氣與滋味。
儲存時,将蘿蔔幹裝進陶壇裡,拿“菜柱頭”按緊壓實,擠出空氣,用泥封住壇口,再将陶壇倒立安置。如此,蘿蔔幹能夠存放長達數年。
老一輩的河莊人都熟悉這“風脫水”技藝,一條條金黃色的蘿蔔幹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是沙地的文化符号。其制作技藝更代表了河莊人的辛勤與智慧,蘊含着杭州錢塘新區河莊街道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曆史積澱。
來源:新華号 錢塘新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