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入殓師》上映,經典背後的細節讀解

作者:風影電影

時隔六年去電影院再刷了下《入殓師》,是加分的。刷到一些中差評,主要是說“細節刻意、煽情過火、表演造作”,電影在客觀上确實存在一些問題,當年看也有意識到,但現在看感受又不相同了。

《入殓師》上映,經典背後的細節讀解

關于細節。這次體味到了兩個之前沒發現的細節:一則是妻子要男主放棄工作,男主又受到了客戶的言語侮辱,于是前去請辭。他進入到社長被植物缭繞的房間,清幽得仿佛能吸走身上的污穢,社長對他說:“生物吃着其他生物而生存下去,最好是選好吃的”,并邀請他吃河豚。河豚食用不當是有毒的,但又是美味,這象征着入殓師這一職業,在儀式上它有着聖潔化的一面,但在世俗現實中它又是肮髒/有毒的,“河豚的美味”則是指入殓師行業的高收入,五萬日元的日薪。“老好人”男主能堅持這麼久,包括對妻子說出“不行的話如何”,除了職業成就感外,這也是背後的原因。但作為一部日本電影,這層不能直接拍出來,隻能以隐喻告知觀衆,社長原來是以這樣的方式開導男主。

《入殓師》上映,經典背後的細節讀解

二則是與缺席父親的死之和解。一個人被稱為“父親”,電影給觀衆是這樣呈現的——當兒子終于想起了父親的臉龐,父親終于得到兒子的承認,他才在此刻成為父親,即使他此時已經死了。但其實電影真正要說的是,這位父親30年來住所的環境,以及他僅有一箱的遺物,才是他作為父親的明證。出于為妻子、兒子安身立命的考慮,同時也是對自己的羞恥,這個人不惜隐姓埋名,居住在破落的環境裡,也不選擇回家住。男主之是以能在大城市闖蕩失敗後,還能選擇回鄉住獨棟的房子安家,是以父親的自我犧牲為前提的。

《入殓師》上映,經典背後的細節讀解

關于煽情。一部做出“工整回環體”(雞肉、石頭、唱片等)的電影,除了細節上的前後對位外,點踩在哪個位置恰到好處,喻體是否找得恰到好處,都是很有難度的事,類似這樣的日本電影不少,但鮮少有能把平衡感做到這麼好。也許從電影藝術的角度講,多少還是有些平庸,但電影的評價不隻是技藝層面的考量,情感與文化核心的足夠堅實,并表現得恰如其分,某種程度而言,各方面都極為恰好,也是一種極端。

《入殓師》上映,經典背後的細節讀解

關于表演。130分鐘的影片,台詞量很少,傳遞資訊量的往往是演員的身體和表演。電影花了大量的篇幅,凝視演員的臉龐、表情和動作。其實演員的表演問題不大,還是非常出色的。本木雅弘是濃眉大眼,有點膀大腰圓、練過的那種男星,表情會有點收不住,但這并不影響他的真誠感,而且你能明顯感受到,這個人沒有社會工作經驗的“不善言”,以及他離群索居的性格,能以高大的身體诠釋出這種弱小的性格,說明他的表演還是準确的。回鄉之後,他幾乎是處在真空的環境裡,來往的除了一個老同學和澡堂的老頭外,多是自己的妻子,再無旁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