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入殓師》人一生需要多少愛,才夠用,又缺少多少愛,要補足生與死

作者:Ywan說

死亡永遠是個沉重的話題,但對于死亡的見解東西方又有很大的不同。中國傳統儒學對死亡的最大主張是慎終追遠,終究是死亡,遠就是故去的人。死是生的歸宿,是生的延續,是以敬重死者就是要盡量供奉他象征着他活着的樣子。而這些概念在基督教裡恰恰是沒有的,因為基督教不講輪回,沒有來生。在基督教看來人死是投歸上帝的懷抱,并非新生而是救贖,忏悔用來消除自己的罪孽,以得到上帝的寬恕。《入殓師》為我們展示了如何把尊嚴還給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過這最後的優雅儀式與死者分手的過程。死亡,通過入殓師的手,變得不再可怕,它與生命成為連續的整體。

《入殓師》人一生需要多少愛,才夠用,又缺少多少愛,要補足生與死

故事講訴了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小林大悟(本木雅弘 飾),經曆了4個月的管弦樂演奏,得到的卻是“樂團解散”的噩耗。迫不得已,大悟與妻子美香(廣末涼子 飾)搬到老家,尋找新的開始。某日,大悟被NK代理公司的高薪短工招聘廣告所吸引,來到NK代理公司面試。誰知社長佐佐木生榮(山崎努 飾)二話不說就決定聘用大悟,但卻對工作内容避而不談。在大悟的再三追問下,佐佐木社長終于道明:是入殓(日語Nou Kan)工作。雖然心理上有所忌憚,高額的薪水還是令大悟接受了這份工作。但這樣的工作對普通人談何容易,一方面對遺體的不适,一方面又要對妻友隐瞞自己的工作,小林大悟不平凡的工作就這樣開始了。

《入殓師》人一生需要多少愛,才夠用,又缺少多少愛,要補足生與死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生與死</h1>

生命總有兩頭,一頭是生,一頭是死。人們總贊美生的活潑喧鬧,卻往往逃避死之肅穆哀傷。雖人終難免一死,但世人看來死亡是腐爛,污穢,惡心的,往往不願意接觸,甚至不願意在生活中提到或想到死亡。小林君在第一次接觸高度腐爛的屍體之後,不停地用力搓擦身體,看到肉食惡心連連,一切都表現出人對于死亡的恐慌。令人意外的是這份恐慌又轉化為親吻撫摸妻子的瘋狂,那種對生的純粹與渴望彌散到螢幕的每一個角落。或許生命的意義,正因為其短暫。因為這種短暫迫使我們極力去追尋美的存在,極力挽留一切美好的東西。

《入殓師》人一生需要多少愛,才夠用,又缺少多少愛,要補足生與死

小林君在完全進入入殓師行業後,世俗的偏見也如影随形,妻子,鄰裡都開始對他疏遠與躲避。他雖然很懊惱,但他還是太溫柔了。當他一次次握着死者的雙手,撫摸過他們的臉頰與額頭,為他們擦拭身體,為老奶奶穿上絲襪,為兒子梳好頭發,為妻子點上口紅,他知道他們把自己最愛的人的最後一次謝幕托付給了他。他唯有用自己的溫柔給予回報。對待這個世界,這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這份感情就像塵埃裡靜靜綻放的小花,軟弱,卻純粹善良。

《入殓師》人一生需要多少愛,才夠用,又缺少多少愛,要補足生與死

一次次的入殓工作,讓小林萬般感觸,那段鄉間長堤上的大提琴獨奏,久石讓以自然為舞台,以天地為聽衆,雪山靜默,天鵝高飛,巧妙地将入殓工作和大提琴藝術結合,琴瑟和鳴,伴随着鏡頭互相呼應,讓人不禁感歎原來這是一門需要懷揣敬畏之心的藝術。

我們總是贊美一切生命。每一次新的旅程,總有人在旁邊拍着我們的肩膀,笑容中帶着依戀,那是親友的祝福與送别。大概每一次新的經曆,我們都在期望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更美好的未來。生命也是如此,分明以眼淚開啟大門,旁的人卻都在笑,直到了一切終了,卻沒有人願意面對。我們都會說,未知生焉知死,可未知死,又怎知生何所依?影片結尾小林君流着淚水,準确,細緻,溫柔地入殓父親,送他到了另一個世界。都傳遞着一聲聲無言的對不起。我不禁想問,我們一生中,究竟需要多少愛,才夠用,又究竟缺少多少愛,要補足。

或許正如《入殓師》的英文海報上的那句話——The gift of the last memories.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