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入殓师》人一生需要多少爱,才够用,又缺少多少爱,要补足生与死

作者:Ywan说

死亡永远是个沉重的话题,但对于死亡的见解东西方又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传统儒学对死亡的最大主张是慎终追远,终究是死亡,远就是故去的人。死是生的归宿,是生的延续,所以敬重死者就是要尽量供奉他象征着他活着的样子。而这些概念在基督教里恰恰是没有的,因为基督教不讲轮回,没有来生。在基督教看来人死是投归上帝的怀抱,并非新生而是救赎,忏悔用来消除自己的罪孽,以得到上帝的宽恕。《入殓师》为我们展示了如何把尊严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分手的过程。死亡,通过入殓师的手,变得不再可怕,它与生命成为连续的整体。

《入殓师》人一生需要多少爱,才够用,又缺少多少爱,要补足生与死

故事讲诉了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小林大悟(本木雅弘 饰),经历了4个月的管弦乐演奏,得到的却是“乐团解散”的噩耗。迫不得已,大悟与妻子美香(广末凉子 饰)搬到老家,寻找新的开始。某日,大悟被NK代理公司的高薪短工招聘广告所吸引,来到NK代理公司面试。谁知社长佐佐木生荣(山崎努 饰)二话不说就决定聘用大悟,但却对工作内容避而不谈。在大悟的再三追问下,佐佐木社长终于道明:是入殓(日语Nou Kan)工作。虽然心理上有所忌惮,高额的薪水还是令大悟接受了这份工作。但这样的工作对普通人谈何容易,一方面对遗体的不适,一方面又要对妻友隐瞒自己的工作,小林大悟不平凡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入殓师》人一生需要多少爱,才够用,又缺少多少爱,要补足生与死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生与死</h1>

生命总有两头,一头是生,一头是死。人们总赞美生的活泼喧闹,却往往逃避死之肃穆哀伤。虽人终难免一死,但世人看来死亡是腐烂,污秽,恶心的,往往不愿意接触,甚至不愿意在生活中提到或想到死亡。小林君在第一次接触高度腐烂的尸体之后,不停地用力搓擦身体,看到肉食恶心连连,一切都表现出人对于死亡的恐慌。令人意外的是这份恐慌又转化为亲吻抚摸妻子的疯狂,那种对生的纯粹与渴望弥散到屏幕的每一个角落。或许生命的意义,正因为其短暂。因为这种短暂迫使我们极力去追寻美的存在,极力挽留一切美好的东西。

《入殓师》人一生需要多少爱,才够用,又缺少多少爱,要补足生与死

小林君在完全进入入殓师行业后,世俗的偏见也如影随形,妻子,邻里都开始对他疏远与躲避。他虽然很懊恼,但他还是太温柔了。当他一次次握着死者的双手,抚摸过他们的脸颊与额头,为他们擦拭身体,为老奶奶穿上丝袜,为儿子梳好头发,为妻子点上口红,他知道他们把自己最爱的人的最后一次谢幕托付给了他。他唯有用自己的温柔给予回报。对待这个世界,这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这份感情就像尘埃里静静绽放的小花,软弱,却纯粹善良。

《入殓师》人一生需要多少爱,才够用,又缺少多少爱,要补足生与死

一次次的入殓工作,让小林万般感触,那段乡间长堤上的大提琴独奏,久石让以自然为舞台,以天地为听众,雪山静默,天鹅高飞,巧妙地将入殓工作和大提琴艺术结合,琴瑟和鸣,伴随着镜头相互呼应,让人不禁感叹原来这是一门需要怀揣敬畏之心的艺术。

我们总是赞美一切生命。每一次新的旅程,总有人在旁边拍着我们的肩膀,笑容中带着依恋,那是亲友的祝福与送别。大概每一次新的经历,我们都在期望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更美好的未来。生命也是如此,分明以眼泪开启大门,旁的人却都在笑,直到了一切终了,却没有人愿意面对。我们都会说,未知生焉知死,可未知死,又怎知生何所依?影片结尾小林君流着泪水,准确,细致,温柔地入殓父亲,送他到了另一个世界。都传递着一声声无言的对不起。我不禁想问,我们一生中,究竟需要多少爱,才够用,又究竟缺少多少爱,要补足。

或许正如《入殓师》的英文海报上的那句话——The gift of the last memories.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