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熊本熊之父”日本著名設計師水野學:希望參與設計中國的智慧城市

作者:中國經濟網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日本熊本縣營業部長兼幸福部長“熊本熊”憑借呆萌的外表和可愛的表情在日本走紅,在他的“生身父親”——日本設計大師水野學看來,“熊本熊”的走紅離不開三大要素:個人努力,不論嚴寒酷暑,這隻“熊”總在工作,積極去各地互動交流;熊本縣免費開放版權,誰都可以使用“熊本熊”的肖像;熊本縣人民的熱情,這養育了“熊本熊”,讓他可以離開家鄉,去到更遠的地方。

作為日本70後知名設計師的代表,水野學涉獵廣泛,活躍在廣告、圖像、商品開發、品牌設計等諸多領域。主要設計作品包括優衣庫系列服裝、日本歌姬宇多田光專輯封面、中國台灣地區711商品包裝等。斬獲全球廣告界最高獎項“One Show”金鉛筆獎、克裡奧國際廣告獎(CLIO Awards)銀獎等諸多國際大獎。借着水野學在北京舉辦個人作品展的機會,《環球時報》記者日前對他進行了獨家專訪。

“熊本熊”的累計收益總額超過6600億日元

雖然官方中文名為“酷MA萌”,但人們更願意将這隻來自熊本的呆萌黑熊喚作“熊本熊”。根據熊本縣釋出的最新資料顯示,“熊本熊”在推特上坐擁80.8萬粉絲,僅2018年一年就帶來1505億日元經濟收益,連續7年創下新高,累計收益總額更是超過6600億日元。今年9歲的“熊本熊”已經是全日本最受歡迎的吉祥物。

作為“熊本熊”的設計者,水野學一直被外界稱為“熊本熊之父”,可他本人認為自己更像是“熊本熊”的“媽媽”,日本著名作家小山薰堂才是“爸爸”。原來,2011年九州新幹線開通之際,熊本縣政府為了吸引遊客,想以“熊本驚喜”為概念設計一款LOGO。他們委托小山薰堂幫忙,小山找到水野。水野想了很多種方案,提議推出一款吉祥物,經過小山反複溝通協調,最終得到熊本縣政府的支援,“熊本熊”應運而生。

水野學對《環球時報》記者回憶起設計過程時說,熊本縣的名稱裡有“熊”,當地代表性建築熊本城主體是黑色,由此将吉祥物的外形鎖定為“黑熊”。在熊本地處的九州地區,男子素以體格健壯著稱,而且火山多發,是以“熊本熊”外形高大威猛,兩團火紅的臉蛋又不失呆萌。在水野學眼中,身為“熊本熊”的母親還有另外一層含義:“生”下他,看他在熊本人民和衆多粉絲的滋養下慢慢長大,最後離開家,看着他越走越遠。

來自中國的邀約

“熊本熊”取得的巨大成功迅速提升了水野學的海外知名度,幾乎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設計邀約找上門,其中不乏中國公司。這些公司涵蓋餐飲、房地産、娛樂公司等領域,大多希望他設計出另一個像“熊本熊”一樣的“爆款”吉祥物,進而帶動認知度,提升産品銷量。

水野學總是“拒絕接單”,他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僅僅基于這種目的的設計沒有意義,設計吉祥物并非難事,但它要想長大必須有滋養它的土壤,這是我在接單時考慮的重要因素”。水野學說,就像之前提到的“熊本熊”走紅的三大要素一樣,我能做的無非是把他“生”出來而已。

20多年來,水野學接觸過形形色色的公司,他總結出來一套自己的理論——世界上隻有三種公司,第一種隻為了賺錢;第二種緻力于造福人類;第三種造福人類的同時賺錢。他隻考慮跟第二種、第三種類型的公司合作,“我不為賺錢接單”,水野學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

水野學欣賞像優衣庫這樣的企業,讓更多人穿上了物美價廉的服裝;他也欣賞阿裡巴巴,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在他的哲學裡,“大義”是所有行動的基石,他願意和這種具有“大義”的企業合作。

在不斷挑選的過程中,水野學遇到了來自中國的荔枝APP。在荔枝提供的聲音互動平台上,使用者可以集錄制、編輯、存儲、收聽、分享于一體,充分展現聲音才華,誰都可以過一把主播瘾。水野學覺得這樣的事情非常有趣。

而且,為了讓水野學“接單”,荔枝APP使出渾身解數。高層上司的工作團隊數次赴日溝通合作事宜,邀請水野來華考察,向他介紹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發展現狀和願景。這些努力打動了水野學,最終促成了和中國公司的首次合作。

水野學在荔枝原有LOGO的基礎上,進行幾何造型的美學延展,最終形成一款新穎的荔枝花朵。此外,水野學還為荔枝設計了“熊本熊”的中國弟弟——吉祥物TEKI,它來自奇特星球,身上帶有濃濃的未來色彩。水野透露說,他在設計時并沒有把TEKI當成吉祥物,而是想象如何将荔枝拟人化。

AI時代人類的想象力彌足珍貴

随着創新科技迅速疊代,人工智能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取代了人力。水野學坦承,設計師的存在方式早已随之發生巨變。那些重複繁瑣的作業完全可以交給人工智能,但設計師獨有的“想象力”卻變得彌足珍貴。

那麼,如何才能富有想象力呢?《環球時報》記者此前聽過一種說法,豐富的自然環境有助于激發想象力,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多的原因在于他們大多從小生活在海邊、村莊等良好的自然環境中,有足夠的空間發呆,想些天馬行空的事情。

水野學駁斥了這一觀點,他說,按照這種理論的話,肯亞、南非等國的諾獎得主應該更多才對。他認為,不論在什麼環境下,足夠豐富的知識才是開啟想象力的密鑰。

水野學的衆多設計作品常常讓人拍案稱奇,不懂藝術的人即使說不出一二三又總能感覺恰到好處。實際上,在每款作品背後,水野學都做了充分的調查工作。要麼是泡在圖書館查閱大量資料,要麼是和客戶一輪又一輪的采訪溝通,不放過任何細枝末節,經常為一件作品花費半年甚至更長時間。

基于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從業經驗,日本頂尖學府慶應義塾大學向水野學伸出橄榄枝,聘請他為特約副教授向該校學生教授品牌設計學課程。

“我始終相信知識帶來的刺激可以激發出更多想象力,這次的個人作品展不僅面向設計工作者,哪怕能給普通人帶來一點點刺激就足夠了。”水野學這樣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此次水野學的北京個展為期一個月,截至到10月13日。

水野學尚未設計過帶有中國元素的作品,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像是熊貓、紅色等特質是不錯的素材,但他最期待的“作品”是設計城市。他了解到,中國各地都在大力推廣建設智慧城市,他希望有機會接到這樣的工作邀約,為打造人類的宜居環境貢獻一份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