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昭,帶着執念離開

作者:王曉搞笑短視訊

文|AI财經社 亓甯

編輯|南湘

2021年立春這天,文娛界寒意愈濃,著名音樂人趙英俊和電影界“傳奇”張昭先後登上各大媒體頭條,二人在這一天徹底告别了自己摯愛一生的東西。在生前,兩人的作品榮譽無數,自己卻從未如此“高調”。

張昭的突然離開無疑是電影界的巨大損失,陸川、張藝謀等圈内人士紛紛悲痛發文悼念,一份治喪委員會名單集齊諸多往事。從堅守樂視影業到“出走”複星,從創辦光線影業到開拓電影IP品牌,張昭的每一筆都是濃墨重彩,剛剛完成融資的橘品影業卻意外成了他的最後一次嘗試。

“睡夢中被驚醒,忽聞張昭已離我們而去了,震驚、悲痛、心碎”,大洋彼岸的賈躍亭更是未曾想到,他和他的老朋友張昭,最終是以這樣的方式“告别”。

2021年2月3日下午13點08分,電影人張昭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8歲。當晚,張藝謀、韓三平、任仲倫、王長田等其昔日老友組成了治喪委員會。而其所創立的樂視影業、光線影業前員工們紛紛聞訊而來,想要送這位昔日的老上司與引路人一程。

在好友眼中,他一身風骨,滿是有關電影産業的壯志豪情。在下屬眼中,他既是掌舵人,更是導師,引領許多人推開電影行業的大門。

遺憾的是,四個月前,張昭剛剛重新出發,創立了新公司橘品影業,這原本應是他電影事業的新起點,一家主打做電影IP品牌孵化的新型公司。張昭曾這樣形容創辦橘品影業的初衷,疫情給中國電影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他想給行業“打個樣”,“我一直說品牌電影的事,說了多少年了,之前大家也不思考這個事情的價值。”

如今,帶着對品牌電影的理念,抑或是執念,這位年僅58歲的“電影之子”永遠離開了我們。留下那些還未完成的事和未達成的理想,還有人會去做嗎?

電影之子的一生

撞上疫情,影視行業經曆了有史以來最長的一個寒冬,錯過近乎兩個春節檔之後,2000家電影院在1年内“消失”,450多億票房收入不見蹤影,僅剩的5億觀影人比上一年下降了7成。

但也是在疫情最兇猛的時候,張昭還一直想着另外一件事——是時候做品牌電影了,張昭想利用這個機會重構影業生态。

張昭總把自己稱作“産業人”而非“電影人”,這個稱呼配得上他在電影界做的那些事。從16歲保送上海複旦到赴美深造,再到好萊塢如火如荼時回國做職業經理人,張昭的每一次轉身也拼湊成了中國電影業的一個個碎片。

張昭,帶着執念離開

1996年,張昭回國加盟上影集團,2003年他加盟光線傳媒任藝術總監,2006年張昭正式創辦光線影業,并由此開創地網發行模式;2011年,應賈躍亭邀請,他離開光線創辦樂視影業。2019年,在樂視影業正式更名為樂創文娛後,他把自己親手創辦的公司送上了新的旅途,轉而加入了複星影視集團,開啟新的職業生涯。直到2020年5月,張昭辭任複星職務,再一次踏上創業之路。

然而創業未半,張昭的生命卻因膽管炎在2月3日13點08分戛然而止,從發現病魔到離開世界,隻有不到1個月,病情發展之迅速令許多人震驚,直到他離去,許多昔日朋友仍在感歎“難以置信”。家屬在悲痛中透露,即使在去世當天上午,張昭也是在談論工作。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在悼文中評價:張昭為電影而生,為電影而終,為電影耗盡了生命。

工作狂的标簽在其加入光線傳媒的那一刻就已經貼下了。張昭從紐約大學電影制作專業畢業,親身感受過好萊塢的繁榮,也更加意識到電影工業的基石是發行。見過複旦校友王長田,這一切就冥冥之中排下了日程,“投電影、做發行”的市場化道路慢慢打開。

再後來,張昭率先看到了網際網路電影的可能性,在賈躍亭的盛情邀約下,一躍跳進樂視影業,并首次嘗試IP化、系列化電影開發。如今,再提及賈躍亭與那段與樂視有關的歲月,張昭沒有抱怨,更多的是懷念,他說樂視是他所經曆了衆多公司裡最支援創新的那個,他原本想去發展的事業,就和創新有關,重新出發創業,張昭要做的就是電影界的新消費品牌。

未完成的事

樂視守夜人、職業經理人、制片人,過去許多年裡,外界給張昭打了許多标簽。

樂視風波裡,作為留守的部隊之一,他曾不可避免的被置于風口浪尖,但他仍舊完成了自己的最後一份職責。

2019年6月,更名後的樂創文娛(前樂視影業)平穩渡過危機,張昭才終于決定離開,加入複星集團。當時主打國際化市場的複星影視業務和張昭的海外留學背景十分契合。但僅僅10個月後,業内傳來了新的消息,張昭離開了複星——那正是疫情最為兇猛的時候,在外界的猜測和疑惑聲中,張昭創立了橘品影業,意在瞄準電影IP品牌化業務。

在今年這樣一個行業低谷,在58歲這樣一個不适合創業的年紀,張昭的重新出發,看上去“不合時宜”,卻意外得到了市場的熱烈響應。

2020年7月至10月,僅用了三個月時間,新公司橘品影業就得到了淺石創投、華錄百納、和力辰光的投資。有人認為,這些資本的進入是沖着張昭的行業地位,但他本人頗為自謙,"不僅是我本人吧,行業資本看到了拐點的機會,電影行業已經跌入谷底,是時候觸底反彈了。"

在這之前,張昭被稱為業内最懂電影的公司高管,被認為是中國電影業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之一,《好萊塢報道》曾用整版篇幅刊文,稱其為“中國電影産業更新的文藝複興式旗手”。張昭的職業生涯中,更是充斥着對行業有劃時代意義的創新舉措。

在擔任光線影業總裁期間,張昭曾首創“地網發行”模式,出品并發行了20餘部商業電影,連續4年保持了100%的增長速度,創造了中國電影界矚目的“光線速度”。

據AI财經社不完全統計,張昭生前參與制片的作品多達50部,票房累計達到99.66億,其中不乏《歸來》《長城》《影》《小時代》等爆款作品。

張昭,帶着執念離開

卷起IP浪潮的《小時代》和《熊出沒》大電影系列如今依舊在業内留有票房神話。而創辦橘品影業的初衷正是對這些案例實踐的深化,張昭有意嘗試打造品牌電影,即“在做好電影内容的同時,從消費者訴求出發,研發可品牌化的電影産品”。張昭認為,内容産業應該進行更多元層面的思考,技術、管道、商業化、營銷、消費者體驗等等,“在疫情這種不可抗力因素之下,如果你隻停留在内容的次元,是會容易出問題的”。

而從2020年的市場情況看,消費品市場的恢複速度的确強于電影,張昭認為是電影院主動放棄了社交功能,丢掉了電影IP品牌的價值屬性,這也恰恰是張昭希望在未來可以彌補的行業缺失。

剛剛離開複星影業的那段日子,張昭經常一個人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書寫與規劃他所設想的電影産業未來。一規劃就是整整兩個月,那也正是中國電影的低谷期。2020年的夏天,因為電影院遲遲未能開門,許多人心灰意冷的轉行離開。因為擔心更多年輕人走掉,張昭急着找朋友做了一次線上演講,後來他說,他當時就是想告訴大家别走,電影行業還是有機會的。

融資快要完成時,張昭無數次拉着妻子黃紫燕,探讨品牌電影到底該如何做。黃紫燕雖然偶爾感到抓狂,但她打心眼裡感到自豪,因為張昭一心一意的想為電影産業做點事。後來被朋友認可,她看到張昭把開心寫在了臉上,她也跟着開心。

或許相比許多年前的不被同行認可,今天的張昭終于被認為是在做對的事,疫情對影視行業的建設性意義或不比破壞性小,但這次他已來不及驗證了。

在電影行業摸爬滾打數十載,張昭終将自己的人生完全奉獻給了電影。在離世之前,他曾表達希望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電影之子”幾個字。

2021年的春天還未真正到來,這位“電影之子”已經永遠離開了。

本文由《财經天下》周刊旗下賬号AI财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管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