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吳之是以能占據江東與魏蜀成鼎足之勢,與孫權的用人藝術分不開

孫權,字仲謀(182年~252年),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君主。孫權能在藩鎮割據的東漢末年,秉承其父兄開創的基業,不斷開拓進取,最終成就霸主之業,誠如其兄孫策臨死前所言:“舉江東之衆,與天下争霸,在戰陣之間決機取勝,你不如我。但在舉賢任能,使其盡心盡力,以保江東方面,我不如你……”應該說,孫策對其弟的看法還是相當準确的。

那麼,孫權在用人方面又有什麼超常之處呢?禮賢下士對于任何一位封建君主來說,能真正做到并不容易。但是孫權做到了,尤其是在他初掌江東政權時,他的謙遜有禮的風範,幫助他迅速穩定了江東局勢。

東吳之是以能占據江東與魏蜀成鼎足之勢,與孫權的用人藝術分不開

當時孫權年僅18歲,不少江東舊部恐其太過年輕,終難成大業,有的持觀望态度,有的甚至另投他人。此時的孫權依仗張昭、周瑜等人的全力鋪佐,同時廣攬人才,招賢納士,不論是江東本土的才俊,還是北方來投的士大夫,隻要前來投靠,孫權一概熱情接待,一旦發現其确有真才實學,則不吝委以重任。史載孫權第一次與魯肅相見,便與魯肅合榻對飲,相談甚歡。特别是當孫權聽到魯肅坦言: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将軍計,隻有保守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也。孫權當即握住魯肅的雙手,大有相見恨晚之意。這完全就是一種朋友之間的暢談,哪裡看得出是君臣對策?正是因為孫權的這種平和的态度,使魯肅終其一生甘心為孫權所用。而孫權也以其用人重才的大度,不僅使那些首鼠兩端的文官武将安下心來,且很快就招攬了魯肅、諸葛瑾等一批有才有謀之士,使江東局面為之一新。

知人善任

能夠正确識别手下人才的長處與短處,并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這是每一位成功的上司者所必備的素質。在這一點上,孫權毫不遜色于任何一位有建樹的封建帝王。

東漢末年,是個群雄争霸的亂局,各種割據勢力互相之間戰争不斷,如何選拔一位智勇雙全的統帥,這對孫權來說十分重要。孫權知道,自己的弱項恰恰就是親臨戰陣,選一個合适的人代替自己臨陣指揮,這是最合理的選擇。所幸孫權做到了,從周瑜、魯肅,再到呂蒙、陸遜,東吳統帥級别的幾位将軍都是名冠古今的軍事家、謀略家,東吳方面因之取得了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奇襲荊州等一系列關鍵戰役的勝利,使江東方面最終得以三分天下取其一。

東吳之是以能占據江東與魏蜀成鼎足之勢,與孫權的用人藝術分不開

誠然,在任命主帥之前,孫權也曾反複權衡,然而一旦決定,則會對其給予絕對的信任,這充分展現在對主帥繼任者的選拔上。孫權均能夠充分聽取在任主帥的意見,像周瑜薦魯肅、魯肅薦呂蒙、呂蒙再薦陸遜,孫權毫無例外,都接受了,事實證明,孫權的決定是正确的。還有一方面也能充分展現孫權的知人善任。據《三國志》記載,孫權曾先後委派趙咨、沈珩、馮熙出使魏國,三人均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尤其是馮熙,為不辱使命,不屈從于魏國的利誘,最後竟在魏國境内引刃自盡,這在敵對的魏國引起了很大反響,樹立了吳國的威信,也讓人看到了孫權的知人善任。

用人不疑

古人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孫權的身上也有所展現。諸葛瑾,字子瑜,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在江東受到孫權的重用,初為長史,後為南郡太守,最後竟拜為大将軍,領豫州牧。這當然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便私下中傷諸葛瑾明保孫權,暗通劉備,為其弟諸葛亮所用。

對此,孫權付之一笑,言道:“子瑜和我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了解得十分透徹,對于他的為人,我是知道的,不合道義的事不做,不合道義的話不說。”為了讓衆人相信,孫權還特意以當初諸葛亮來東吳時,自己曾授意諸葛瑾勸諸葛亮留下來一事加以說明。當時諸葛瑾就回絕了孫權,諸葛瑾說:“我的弟弟諸葛亮已然投靠了劉備,應該效忠劉備。我在你手下做事,應該效忠于你,這種歸屬決定了君臣之分,從道義上說,都不能三心二意,我兄弟不會留在東吳,如同我不會到蜀漢去是同一個道理。”“能夠說出這些話的人,足以顯示其高貴的品格,他又怎麼會背叛于我呢?”孫權以這樣的話作結束。

事後,為了堵住衆人的嘴,更為了顯示對諸葛瑾的信任,孫權曾數次派諸葛瑾出使蜀國,而諸葛瑾也均出色地完成了使命,每次到蜀漢,隻是在公衆場合和弟弟見面,私下場合,兄弟倆從未會面過,諸葛瑾以他的忠誠,回報了孫權的信任。

從谏如流

曆史上任何一位有作為的封建帝王,能夠從谏如流也是其必不可少的品格,否則,盡管手下人才濟濟,又有什麼用呢?像袁紹,其手下也曾謀臣、戰将如雲,可由于自己的剛愎自用,最終為曹操所敗。

東吳之是以能占據江東與魏蜀成鼎足之勢,與孫權的用人藝術分不開

張昭,是東吳孫策、孫權的兩朝重臣,可在赤壁之戰前夕,其堅持錯誤的投降主張,幾乎斷送了江東基業,這讓孫權大失所望。可就是對待這樣一個人,孫權照樣能夠做到從谏如流,這就很不簡單。

一次,孫權帶領文武百官登臨釣台,開懷暢飲。孫權因一時高興,竟酩酊大醉,衆大臣見主子高興,一時也忘乎是以,失禮處甚多。張昭見狀,有心規勸孫權,可當着衆大臣的面,又怕孫權不好下台。正這時,孫權竟讓随臣用水灑在群臣身上,使得衆人一個個都變成了落湯雞,樣子十分狼狽,而孫權卻哈哈大笑。

張昭見此,當即便氣呼呼地走出了宴會大廳。孫權見了,吃了一驚,醉意便醒了幾分,孫權派人喚來張昭,悄聲對張昭說道:“今日宴飲,我不過是為了讓大家高興罷了,你為什麼要發怒呢?”而張昭則回應道:“昔日商纣王把酒糟堆成山,在池子裡灌滿了酒,通宵達旦地宴飲,當時也是以為很快樂,而不認為是壞事啊!”孫權聽了之後,默默無言,臉上露出了慚愧的神色,随後便命人撤去了酒宴。自此後,類似的事情再也沒有發生過。寬以待人

聰明的上司者當然明白人無完人的道理,就是再出色的人才也不可能沒有缺點,是以完全沒有必要求全責備。孫權深刻明白這一點,故而他能自始至終地善待張昭就是一例。

還有一次,孫權與陸遜談及魯肅等人所長,曾語重心長地說道:“魯肅是因為周公瑾的舉薦才來到孤身邊,孤與之喝酒交談,談及霸主之業,孤心甚歡,此為一快。後來曹操引兵南下,号稱數十萬之衆,孤曾問及衆将,均無有良策,而張昭卻勸孤修書請降,當時唯有魯子敬堅稱不可,勸孤急招周公瑾來,委以重任,方有後來的赤壁大捷,此為二快也。雖然後來魯子敬勸孤将荊州借與劉備,此是魯子敬的一大敗筆,但是不足以抵前兩項快事也。周公曾不求全責備于一人,是以孤當忘卻魯子敬的短處而貴其所長,常将子敬比漢光武時期的大将鄧禹。”

孫權的這番話,表明了他對于人才的一個态度,即寬以待人,也是是以,像張昭、魯肅等人,均終生追随其左右。

(作者:黃建東)

(裴金超摘自《上司之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