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瑜臨死前說:此人不死,東吳必危!可孫權不聽,12年後釀成大禍

作者:小何小何滿目星河

曆史的程序往往充滿着戲劇性和反轉。在動蕩的三國時期,英雄輩出,權力的遊戲此起彼伏。東吳是當時三大勢力之一,它的崛起凝聚了無數英雄豪傑的心血。而作為東吳智勇雙全的大将軍周瑜,在臨終前留下了一句令人不安的預言,提醒孫權除掉一個潛在的威脅,否則必将釀成大禍。然而,孫權置若罔聞,12年後,一場驚心動魄的戰争爆發,周瑜的預言應驗了。這個人究竟是誰?為何會成為東吳的毀滅性威脅?孫權為何無視周瑜的忠告,最終導緻了滅頂之災?這一切的前因後果,值得我們仔細探究。

周瑜臨死前說:此人不死,東吳必危!可孫權不聽,12年後釀成大禍

周瑜臨終的預言

大軍壓境,鮮卑人肆虐中原,大漢王朝旌旗無光。亂世之中,英雄輩出,周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出身名門,幼年聰慧過人,自小便立下了報效國家的志向。及長,周瑜辭官從戎,加入了讨伐董卓的聯軍陣營,結識了孫堅的兒子孫策,由此結下了不解之緣。

孫策自幼便仰慕有為之士,對周瑜這位同齡的知識分子青年大加賞識。二人志趣相投,很快結為至交好友,并肩作戰。周瑜以過人的智謀,輔佐孫策在江東一步步擴張疆土,終于建立了東吳政權。可謂患難與共,生死與共。孫策諒解周瑜的才幹,臨終前囑咐兒子孫權:"内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周瑜臨死前說:此人不死,東吳必危!可孫權不聽,12年後釀成大禍

不久,孫策英年早逝,東吳江山落在孫權手中。此時劉備、曹操也都已經建立起自己的根據地,三國鼎力之勢已初見端倪。不過面對曹操雄厚的兵力,劉備和孫權勢單力薄,他們遂達成了臨時的盟友關系,并招攬了軍事奇才諸葛亮入主帷幄,共同對抗曹操的進攻。

赤壁之戰,三足鼎立的格局就此形成。諸葛亮運籌帷幄,指揮若定;周瑜身先士卒,力挽狂瀾。在與諸葛亮的交鋒中,周瑜頗有些許忌憚,認為這位蜀漢新貴的城府太深,難以捉摸。而且雖然諸葛亮的謀略可圈可點,但他對劉備的忠心耿耿似乎另有企圖。

為此,周瑜臨終前專門寫下遺書,當面叮囑孫權:"劉備寄寓,有似養虎。"意思是說,雖然蜀漢劉備現在還不足為慮,但終有一日必将虎踞龍盤,為東吳帶來毀滅性的災難。然而周瑜去世不久,劉備果然卷土重來,東吳再遭狂風驟雨的重創,直到12年後夷陵之戰才艱難化解。看來,周瑜臨終前一語成谶,早已看穿了劉備的虎狼本性,可惜孫權當時未能重視...

周瑜臨死前說:此人不死,東吳必危!可孫權不聽,12年後釀成大禍

潛伏于東吳的内憂外患

周瑜臨終前對孫權的忠告,看似隻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卻早已預示着東吳将面臨的巨大災難。當年赤壁之戰後,三國鼎足而立,曹魏、東吳、蜀漢三足鼎立的格局初步形成。然而,這種勢力臨時的均衡很快就被打破了。

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後,野心勃勃,他皇室出身的身份也給了他不少便利。雖然當時劉備的實力還顯單薄,但他始終懷着奪回中原的壯志,隻是暫時将目光放在西南一隅的益州上。為了實作這個目标,劉備不惜用盡一切手段。

周瑜臨死前說:此人不死,東吳必危!可孫權不聽,12年後釀成大禍

當年關羽為劉備駐守荊州,負責防守東吳的交通要道。可誰曾想,關羽居然被東吳将領陸遜擊敗,最終陣亡。失去摯友的痛苦,讓劉備怒火中燒,發誓報仇雪恨。從此,無論曾經與東吳的盟友情誼如何深厚,他已注定要同孫權漸行漸遠。

更讓人憂心的是,劉備手下的謀臣諸葛亮實在過于精明能幹。諸葛亮出身卑微,卻通曉天文地理、兵書典籍,堪稱當世第一軍事家。他不僅幫助劉備奪取益州,還有意在東吳和曹魏之間制造沖突,為日後取而代之鋪平道路。

是以,當年周瑜就曾對孫權說過,諸葛亮如同東吳"養虎"一般,遲早會對東吳形成緻命威脅。可惜孫權當時對劉備并不放在心上,畢竟東吳實力遠勝蜀漢,更何況他與劉備還有姻親關系。孫權固然信任周瑜,但對于這個預言,他顯然有些懷疑。

周瑜臨死前說:此人不死,東吳必危!可孫權不聽,12年後釀成大禍

三國新棋局的形成

赤壁之役結束後,曹魏在中原根據地愈加強大,孫權的東吳則逐漸鞏固了對江南的控制。至于劉備,雖然暫時隻能駐紮在西南的蜀地,但他并未就此滿足。

聰明絕頂的軍師諸葛亮很快便看出了局勢的變化。為了避免被曹魏和東吳這兩股更強大的力量吞并,他建議劉備先發制人,乘勢占領荊州這一重鎮,作為進一步北伐中原的基地。

周瑜臨死前說:此人不死,東吳必危!可孫權不聽,12年後釀成大禍

諸葛亮的謀略得到了東吳将領周瑜的贊同。周瑜認為,讓蜀漢把控荊州,不僅可以削弱曹魏的實力,還能讓自己手中的兵力得以喘息。于是,東吳最終選擇了放手,讓劉備占領了荊州。

不過就在劉備的軍隊挺進荊州不久,關羽便遭到了東吳将領陸遜的突襲,最終被擊殺。關羽之死無疑是劉備最痛心的事,他們曾是生死與共的戰友。如今失去了這位摯交好友,劉備怒火中燒,發誓一定要為關羽報仇雪恨。

面對劉備的強硬态度,諸葛亮自然也隻能随從了。他開始着手部署,準備與東吳交手。不過,諸葛亮并未貿然開戰,而是先在蜀地休整生息,擴充實力,以待時機成熟。

周瑜臨死前說:此人不死,東吳必危!可孫權不聽,12年後釀成大禍

與此同時,孫權卻仍然對劉備并不太在意。他認為,雖然劉備如今占領了荊州,但終究隻是一股小小的力量,并不足為慮。更何況,兩人也還存在着姻親關系,他并不願跟自己的親家過多生分。

然而,事與願違。不久,諸葛亮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東吳也不得不拼盡全力抵禦。雙方在夷陵之戰中遭遇慘烈的厮殺,雖然最終東吳憑借陸遜的火攻計謀化解了危機,但也已是強弩之末,國力大傷。看來,周瑜臨終前對孫權的忠告并非無的放矢,劉備終究還是成為了東吳最大的威脅。

夷陵之戰,東吳苦撐

周瑜臨死前說:此人不死,東吳必危!可孫權不聽,12年後釀成大禍

劉備為報被東吳所殺的關羽之仇,在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下,發動了猛烈的進攻。雙方在夷陵一帶遭遇慘烈的厮殺,東吳幾乎節節敗退,處于相當被動的局面。

當時,諸葛亮采取了孫子兵法中"無勇而可恃于無力"的伐謀,以逸待勞的方式逐漸消耗東吳的國力。蜀軍不斷向東吳陣地發起進攻,再加上東吳内部沖突加劇,朝野上下并不統一,使得整個東吳軍心漸失。

面對如此危局,陸遜奉命鎮守東吳大學營建業城。他明白,若是拱手讓蜀軍直撲建業,必将危及東吳根基。于是,他别出心裁,采取了火攻之計,放火焚燒了通往建業城的大道兩旁的民房。

周瑜臨死前說:此人不死,東吳必危!可孫權不聽,12年後釀成大禍

這一計謀使得由諸葛亮親自率領的先鋒軍大為受挫,元氣大傷。諸葛亮本想趁勝追擊,但看到東吳大軍仍然堅城固守,他也不得不暫時放緩進攻的步伐。

雙方在夷陵苦戰數月,東吳雖然暫時化解了危機,但已是強弩之末,國力大傷。曾經雄霸一時的東吳政權,就這樣在劉備和諸葛亮的進攻下,節節敗退,岌岌可危。

正如周瑜臨終前所預言的那樣,劉備和諸葛亮這對組合無疑是東吳最大的殺手锏。孫權當初置若罔聞周瑜的忠告,如今卻不得不承受戰火重創的代價。而且,這僅僅是個開始,東吳的覆滅已成定數。

周瑜臨死前說:此人不死,東吳必危!可孫權不聽,12年後釀成大禍

周瑜遺言應驗 東吳江陵

夷陵之戰雖然暫時化解了危機,但東吳已是強弩之末,國力大傷。孫權不得不下定決心,全力應對蜀漢的進攻。

此時,諸葛亮也并未就此罷手,而是繼續運籌帷幄,密謀下一步對東吳的進攻。他先是于廣燕等地屯糧積草,為下一場決戰做足準備。随後又派人聯絡東吳的舊部陸遜,希望能借助内應之力分化東吳軍心。

陸遜本就對孫權頗有不滿,加之蜀漢的重金誘惑,他最終選擇了背叛。在孫權臨朝之時,陸遜竟大罵東吳朝政腐敗,當即引兵起事,并聯手蜀軍發動進攻。

面對如此突變,孫權自然大為震驚。作為曾經的老臣,陸遜無疑是東吳最不可小觑的對手。好在當年周瑜的親信大将諸葛恪及時出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發制人擊潰了叛軍。

就在東吳元氣未複之時,諸葛亮率領蜀軍再次發動了進攻。孫權此時根本無力招架,隻能運用遊擊戰術,暫避鋒芒。東吳大軍在接連敗陣後,最終被迫棄守江陵,南逃建業。

江陵的失陷,對東吳無疑是緻命一擊。這座曾經兵家必争的重鎮,如今已為蜀軍所據,東吳根基岌岌可危。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蜀漢步步緊逼,東吳節節敗退,疆土日漸縮小。

結尾

正如周瑜臨終前所言,劉備寄寓于蜀漢,終有一日将虎踞龍蟠,東吳必遭浩劫。如今,周瑜這番遺言應驗了。曾經雄霸一時的東吳,也終将迎來它的覆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