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中國的70後80後寶爸寶媽們可能大都知道童話大王鄭淵潔,即使沒看過他寫的童話故事也一定看過卡通片《蘇克和貝塔》。
可是你知道嗎,這個筆耕不綴的高産作家竟然隻上過四年學,也就是說,他國小四年級被學校開除後就再也沒有上過一天學。

他後來當過兵,進過工廠當工作,再後來在偶然的機會下開始寫童話,于是一發不可收拾,成了中國家喻戶曉的童話大王。
他的人生算得上是經曆了出人意料的轉折,而他教育孩子的方式也非常獨特。他的兒子和他一樣,國小畢業就沒再上過學,他自己把兒子帶回家,寫了十本故事書作為教材在家教孩子。
他兒子不到18歲就能賺錢養活自己,到18歲時便搬離家裡獨立生活。再後來,他兒子當出版人,導演。以兒子的職業成就來看,鄭淵潔的家庭教育算是很成功了。
但是這樣的案例卻似乎少了一絲可借鑒性。作為家長我們即使覺得學校教育有時候也會讓孩子受傷,它也并非很完美,可是我們沒有自主教授孩子的能力,也沒有那個膽量啊!
于是最近我在看鄭淵潔的書《鄭淵潔談家庭教育》中,格外關注鄭淵潔講述了他如何把女兒培養成學霸的經曆。
鄭淵潔的女兒隻上過兩個月幼稚園,國小時曾是班裡的倒數第一名,在上高中的成績卻穩居前列。不僅成績好,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學校獲得了全額獎學金,獎金高達38萬元,成為她所在的學校第一個獲得全額獎學金的學生。在高三畢業時以全校第一的成績同時被美國6所頂級大學錄取。
隻上過四年學的他是如何把女兒培養成學霸的?他讓女兒上課外班嗎?他像我們一樣雞娃嗎?帶着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學霸的爸爸是怎麼做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3">1、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上幼稚園,不知道3+3等于幾。</h1>
鄭淵潔一直是個特立獨行的人,他說過,當别人一窩蜂聚集的地方你千萬别去,把目光放在沒有人的地方,那裡遍地是黃金。
在他之前,中國還沒有一個人寫一本期刊的先例,是以,特立獨行的他開創了這個先例,一個人寫一本期刊,一寫就是幾十年。這樣不走尋常路的他把這個理念也引入對孩子的培養中。
我們通常要教育孩子多和同齡人玩,但鄭淵潔卻主張孩子要少和同齡人交往,在孩子小時候多和大點的孩子玩能學到更多東西,青年人多和成年人來往能開拓視野,到了老年則要多和年輕人在一起。
他送女兒去幼稚園,卻發現孩子在幼稚園一整天都沒有喝水,還是以生病了。他兒子在幼稚園吃不飽飯。
是以他覺得把年紀很小的孩子放在幼稚園對他們身心發展很不利。于是他隻讓女兒上過兩個月幼稚園,每天隻去兩小時,隻和小朋友玩,不在幼稚園吃飯。
他從不教孩子上學以後才學的知識,不但自己不教,還給所有能接觸到她的家人打招呼,不準透露那些知識給她。
取而代之的是他每天給女兒講故事,女兒喜歡聽不重複的故事,于是他每天現場根據女兒的要求編故事給她聽。
這些故事對于留住孩子的好奇心非常關鍵。
到孩子入國小時,報名的老師問她3加3等于幾,她搖頭說不知道,老師非常吃驚 ,鄭淵潔反問:“你們學校不教3加3等于幾嗎?”
之是以這樣做,是因為他認為:沒有閱曆支援的知識是摧殘孩子。過早地給孩子灌輸知識隻會敗壞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讓孩子對獲得知識的渴求免疫。
這讓我了解了為什麼現在教育部都禁止給幼稚園的孩子們上國小的課程。
是以,如果你家有幼稚園的小朋友,别在焦慮的壓力下逼孩子學習,讓他們快樂地渡過幼稚園,好好地玩,好好呵護孩子對求知的渴求比給他們施加壓力好!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7">2、利用逆反心理,時常讓女兒退學回家。</h1>
由于鄭淵潔的兒子國小後就沒上過學,而且長大後的兒子似乎驗證了他教育的成功,于是躍躍欲試的他準備讓女兒也不上學。
是以他最常對女兒說的話就是:你可以不上學,我自己在家教你。
當女兒聽了故事裡有妖怪,對妖怪産生濃厚興趣時,女兒問他,什麼是妖怪。他便把女兒帶到學校門口,指着老師說,那就是妖怪!
可沒想到,這正好激發了女兒的逆反心理,一直深愛妖怪的女兒從小就聽老爸說長大後不能去學校,是以極度渴望上學。
聰明的鄭淵潔當然發現了這個歪打正着的方法,于是在上國小期間,隻要女兒說起學校不愉快的事情,他便說,沒事,你随時可以不去上學!
就這樣,他女兒成了全中國最愛上學的孩子,一到放假便盼着趕緊上學。
與鄭淵潔的這種處理方法相對的是廣大的家長們,包括我,我們每天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要認真聽講、上課不能走神、要預習、要複習……
現在我們都應該知道了,為什麼我們說得越多孩子越不願意認真上學了吧!
再想想我媽媽那輩,她們常因為交不起學費上不起學費而不能上學,我媽媽常給我說她做夢都在上學,高興得不得了,而我做夢都是要考試,焦慮得不行!
是以這提醒我們要管住自己的嘴,想想我們說的話能不能起到作用,隻能起反作用的話不如不說。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8">3、以身作則,讓女兒養成掌控時間的高手。</h1>
上國小時不知道3加3等于幾,沒有背過一首詩,沒有認過一個字。是以,一上國小鄭淵潔女兒在考試中就成了班上最後一名。
但是他一點也不慌,甚至要求女兒,在國中以前不能考進前十一名,必須把成績保持在中等及以下。
之是以這麼做,是因為他認為要當學校學習的學霸,以最終聯考成績為檢驗标準,從國小到高中畢業12年,這是一場馬拉松,是長跑而不是短跑。
他觀察發現,那些一開始就發力領跑的人多半不是後半場領先的人,也多半不會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是以他認為在國中以前更重要的是養成好的習慣,保持輕松的心态。做一下跟跑者。
他所培養的女兒的好習慣包括很多方面:
不吃甜食、多喝白開水、每天大便一次、每天放學回家和家長細說學校發生的事情、高效利用時間、閱讀。
前面幾條想些對還容易做到。但要孩子養成高效利用時間卻并不容易。
鄭淵潔卻說他來沒有要求孩子回家先完成作業再完,但女兒自覺形成了這個好習慣。
究其原因,是因為鄭淵潔就是一個頂極自律的人,他每天四點起床寫作到六點,一堅持就是幾十年。
他有句話叫:要學霸,先學爸。
意思是想讓孩子做個什麼樣的人,自己就先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鄭淵潔女兒後來成為學校第一個拿到全額獎學金的人,正是因為她高效利用時間,到學習任務繁重的高中後,不僅成績在全年級穩居前幾名,而且廣泛參予學校的各種活動,深度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鄭淵潔為女兒培養的另一個好習慣是閱讀。
他從小給女兒講故事,女兒在國中以下他不僅不要求她成績好,反而要求她不能在考試中考進前十一名,這樣做的目的,也是讓女兒對學習不要有壓力,把時間大量花在課外閱讀上。大量的閱讀在女兒上國中後發揮了作用,讓她開始慢慢領先。
看到這裡,不得不認同一個觀點,家庭教育說到底就是家長的自我教育。隻有自己優秀了,孩子才會變得優秀。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幾點鄭淵潔把女兒教育訓練成學霸的秘訣。看完後原本在上不上課外班、孩子成績在班上中下的現狀焦慮了。
孩子的成績并不能代表全部,孩子成績不好,如果家長一焦慮,給孩子施加壓力,不但對孩子提高成績無益,還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鄭淵潔從沒讓孩子上過一次課外班,不是因為他不重視孩子的教育,恰好相反,他非常重視,因為重視,是以他想得深遠,想得透徹,抓住了教育的本質。
看完他的書後我放棄了無用的焦慮,但也對自己做為一個家長是否合格産生了認真的思考。我們都愛孩子,我們不應該一味要求孩子怎麼做,在要求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之前,一定要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隻有自己優秀了,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好。
為人父母是一場任重道遠的修行,一起努力吧!
喜歡我的分享,請關注我,我每年閱讀70多本書,在這裡分享讀書心得,和你一起成長@輕寒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