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月2日,日本“捕鲸”遭全世界譴責,印度要選“國獸”卻鬧笑話

世事如棋局局新!

如今,2021年已經過去了8個月,可在這極其不平凡的一年裡,雖然混亂與動蕩成為了“主旋律”,可笑話與醜聞也一點不少。

9月2日,日本陷入“醜聞旋渦”,印度又讓全世界看了笑話。

9月2日,日本“捕鲸”遭全世界譴責,印度要選“國獸”卻鬧笑話

一、太殘忍!日本“海豚灣”開啟捕獵季,第一天就有10頭海豚被捕。

當地時間9月1日,日本的“海豚灣”和歌山縣太地町,再一次開啟了針對海豚、短鳍領航鲸等小型鲸類的捕獵季,活動将持續到明年春季。

當天淩晨,12艘漁船從太地町出發,在離岸7公裡的近海區域,通過包圍驅趕的方式,将一群海豚圍困在海灣地區,共計捕獲了10頭左右的寬吻海豚。

據當地漁民介紹,捕獲中最漂亮的海豚,會被售賣給來自國内外的海豚館,而剩下的海豚則被就地宰殺,可以食用的海豚肉将被售賣給餐館、學校。

而如此殘忍的行徑,也讓國際社會十分反感。是以,每當日本“海豚捕獵季”到來,都會有“反捕鲸”團體前來抗議,當地警方則會對抗議團體實施警戒。

顯而易見的是,“捕鲸”這一行為并不讨喜。

9月2日,日本“捕鲸”遭全世界譴責,印度要選“國獸”卻鬧笑話

尤其是紀錄片《海豚灣》上映之後,其中海豚被日本漁民捕獲、殺害的悲慘情景,深深地刺痛了全世界人民的心。

可盡管如此,為什麼日本政府還會冒着被全球輿論譴責、被國際組織制裁的風險,毅然退出國際捕鲸委員會(IWC)呢?

在筆者看來,至少有3點原因。

第一點,日本國内有着濃厚的捕鲸文化,且還在不斷加強教育。

早在公元675年,由于當時日本政府頒布了“禁肉令”,陸生家畜不再被允許食用。自那時起,食用鲸肉就成為了一種習慣,并逐漸發展為日本的傳統文化。

直至今日,日本各地還會舉辦鲸肉美食節,借此延續捕鲸文化。更有甚者,還會邀請中國小校,組織學生參觀捕鲸、觀摩鲸魚解刨,并美其名曰“科普日本征服海洋的光榮史”。

9月2日,日本“捕鲸”遭全世界譴責,印度要選“國獸”卻鬧笑話

第二點,盡管鲸肉的食用價值已經降低,但仍然是有利可圖。

鲸魚被宰殺之後,主要有兩方面用途,一是煉化鲸油,二是出售鲸肉。其中,由于目前食用油的替代品很多,鲸油的商業價值已經微乎其微。

不過,鲸肉由于日本文化的熏陶,至今仍有不錯的市場。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鲸肉大多重金屬超标,尤其是汞含量能超标千倍,鲸魚肉的價值也在降低。

但是,由于世界各地的海豚館、水族館和海底樂園的需求,好看的海豚仍能賣上高價。也正因如此,捕鲸成為了當地漁民所謂的“不可或缺”的生計。

第三點,退出IWC、宣傳捕鲸文化,日本政府扮演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

盡管在日本國内,日常食用鲸肉的群眾不超過5%,但支援捕鲸的比例則高達90%。

9月2日,日本“捕鲸”遭全世界譴責,印度要選“國獸”卻鬧笑話

正因如此,“捕鲸”與日本的民族情緒變得息息相關,而為了迎合民意,日本政客對捕鲸的态度自然是不言自明。

更重要的是,日本的捕鲸業已經成為了“官僚利益共同體”。

和美國的軍火體系類似,日本的捕鲸業既有水産廳這樣的政府機構,也有鲸類研究所這樣的學術組織,當然還有共同船舶株式會社這樣的大型企業。

簡而言之,在如此龐大的一個利益組織面前,國際社會為了保護鲸類多樣化而締結的任何條約,都成為了日本眼中的“一紙空文”。

至于海豚這種“能通人性”的生物,在面對日本自私自利的民族性格之時,隻能在痛苦與絕望之中,用鮮血染紅“海豚灣”吧。

不過,相比于日本捕鲸的殘忍,印度對“牛”的過分保護,不僅沒能讓人感到溫暖,反而讓全世界看了笑話。

9月2日,日本“捕鲸”遭全世界譴責,印度要選“國獸”卻鬧笑話

二、送出“護牛法案”,印度法官要求政府:讓牛成為“國獸”!

9月1日,印度法官駁回了一名男子的保釋申請,原因是這名男子在今年的3月8日,涉嫌屠宰了一頭牛。

對于這一判決,這名來自印度安拉阿巴德高等法院的法官亞達夫,在駁回書中寫道:“你不能為了味蕾剝奪生命,生命權高于殺戮權,吃牛肉永遠不可能成為一種基本權利。”

除此以外,這名法官還向印度議會送出了一份“護牛法案”,用以懲罰包括“用言語傷害牛”的人,并要求莫迪政府宣布:牛必須被宣布成為“國獸”。

不得不說,在其他國家的群眾看來,這一匪夷所思的事件或許十分可笑。但在印度總理莫迪的眼中,恐怕就有些頭疼了。

9月2日,日本“捕鲸”遭全世界譴責,印度要選“國獸”卻鬧笑話

一來,将牛視為“聖獸”的,隻有印度教。可印度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國内的主要宗教信仰多達5種,印度教隻是其中比較強勢的一種。

是以,這名印度法官提出的建議,勢必會引起信仰其他宗教的印度人的不滿。宗教沖突将近在眼前,流血更是不可避免。

二來,由于本就分散的政治結構,印度中央政府的權力并不集中,地方的邦政府還有較大的自主權。是以,加強中央集權,一直是曆任印度總理的夙願。

可如今,印度隻有20個邦立法禁止“殺牛”,還有8個邦暫未考慮。是以,中央政府貿然宣布“國獸”,反而會激化地方沖突,印度也會有分裂的危險。

三來,作為印度教的教徒之一,莫迪正是通過煽動以該教為代表的印度民族主義,才能成功當選總理。

9月2日,日本“捕鲸”遭全世界譴責,印度要選“國獸”卻鬧笑話

但是,盡管莫迪期望通過印度教來統一印度,但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肆施為。相反,飽受疫情肆虐之苦的印度,眼下應以“穩定”作為首要前提。

可以說,莫迪當初肆意利用民族主義,如今已經遭到反噬,可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