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美芬教授、張順華教授、李瑩教授:百年逐夢,繪就協和宏偉藍圖

作者:國際眼科時訊

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百年風雨兼程,百年卓越輝煌;

2021年,也是北京協和醫院建院100周年,百年濟世救人,百年砥砺前行。

恰逢協和百年院慶之際,《國際眼科時訊》特别采訪了張美芬教授、張順華教授、李瑩教授,憶百年峥嵘歲月,同慶百年榮光,共祝百年輝煌。

專家簡介

張美芬教授

張美芬教授、張順華教授、李瑩教授:百年逐夢,繪就協和宏偉藍圖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眼科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研究所學生導師,眼科學系副主任。

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免疫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眼感染學組副組長、北京眼科學會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微循環學會眼微循環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女醫師協會眼科專家委員會常委。

從事葡萄膜炎臨床診治工作,擅長各種常見及疑難重症葡萄膜炎的診治。

守正出新 精業笃行——協和眼科葡萄膜炎專業的曆史

1983年,在胡天聖教授牽頭下,協和醫院眼科葡萄膜炎專業組正式成立,這也是我國葡萄膜炎專科成立最早的機關之一。30餘年來,我科數位葡萄膜炎的專科醫生,一直在葡萄膜炎的診斷與治療方面積極探索,診治了數以萬計的葡萄膜炎患者,對于部分疾病的診療優勢也非常顯著,如Vogt-小柳-原田病、白塞病葡萄膜炎、兒童葡萄膜炎、急性視網膜壞死等,協和眼科葡萄膜炎專業在全國得到同行的高度認可。

目前,協和眼科葡萄膜炎專業取得了一些成績,“成績都是在實踐當中不斷的積累而成”,張教授指出,守正創新、嚴謹求實、積微成著,才成就如今協和眼科葡萄膜炎專業的聲譽。

近年來協和眼科在眼内淋巴瘤的診斷與治療方面都有所突破,不僅探索了眼内淋巴瘤的診斷标準,重點是與血液科、病理科、檢驗科等建立了多學科合作,并應用于眼内淋巴瘤的診斷和治療中。未來,在眼内淋巴瘤的診斷和治療方面或許會有新的突破。

現在國内外的眼科同道對葡萄膜炎的發病機制進行多方位多層面的探索,如發炎通路、遺傳相關,微生物組學、蛋白質組學等,有相應的成果和文章産出。葡萄膜炎的治療也在不斷進展,從經典的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的應用,到現在生物制劑、眼内糖皮質激素緩釋劑的應用。特别是伴随着多學科合作,也促進了葡萄膜炎診治的發展,各學科之間互相借鑒,互相促進。

關于未來的發展,張教授表示:将以臨床相關的研究為主,特别是RCT研究,這樣得到的臨床證據等級更高,證據品質更強,進而得以推動葡萄膜炎專業不斷前行、突破更多難解之疾。

協和百年送祝福

身為協和人,張教授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張教授在協和醫院工作已經32年,作為葡萄膜炎的專科醫生,深感協和綜合優勢的重要性,從疾病檢查、診斷到治療,借助于協和醫院的綜合優勢,促進了葡萄膜炎專科的發展,這是很多專科醫院所不能及的優勢。

值協和醫院百年生日之際,張教授由衷的祝福協和:

“現在開啟新的百年,新的起點,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協和醫院越來越好,不負醫學殿堂的盛名。”

張順華教授

張美芬教授、張順華教授、李瑩教授:百年逐夢,繪就協和宏偉藍圖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中國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眼微循環學會白内障組副組長,中國醫促會眼科學分會青年委員。

擅長各種類型白内障手術以及閉角型青光眼的藥物、雷射及手術治療, 具有超過20000例手術經驗。

知難而進,協和眼科白内障專科成績斐然

白内障在全世界範圍内是第一位緻盲眼病,但這個“盲”是可防治的盲。白内障也是我國緻盲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了讓更多白内障患者重獲光明,協和眼科在白内障治療方面進行了很多工作:

協和眼科的趙家良教授做了很多關于白内障發病因素的流行病學調查,對指導我國的白内障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協和眼科多次參加中國的健康快車項目和援非白内障項目,對推動眼科白内障手術技術起到重要作用。

協和眼科在白内障領域不斷探索新技術,将白内障手術提高到屈光白内障手術層面,滿足患者術後更好更高的視覺品質要求。

現在已将多焦點人工晶狀體應用到正常診療中,幫助更多患者實作後半生不依賴眼鏡的自由生活。

協和眼科很長時間以來沿用國外眼科的架構,白内障手術是我科每位手術醫生都應該掌握的技術,是以很長一段時間,協和眼科不設白内障專業組。随着屈光白内障手術的出現,協和眼科成立了白内障手術專業組,主要使命就是推動屈光白内障手術的發展。現在屈光白内障手術發展突飛猛進,不管是手術技術還是人工晶狀體的進展都十分迅速。協和眼科了解最新的診療技術,将最新的診斷裝置、診療技術、診療方法、新型的人工晶狀體應用到臨床中,幫助患者實作更好的視覺品質,為更多患者後半生更高品質的生活而奮鬥。

目前,協和眼科在屈光白内障手術領域做了很多工作,也得到了同行認可,将來還會一如既往地探索新的方法和技術,為更多患者服務。

百年協和感悟

百年協和對于協和的醫生來說,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刻,能夠在職業生涯當中,和這個時刻相遇,張教授感到非常榮幸。用協和精神,為協和百年添磚加瓦;發揚協和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為協和下個百年打好基礎。張教授表示“協和培養了我,我在協和從一個醫學生成長為一名手術醫生,現在能夠在協和為更多患者服務,我感到非常榮幸,我願意為協和做出更多貢獻”。

百年協和,祝願協和百年華誕一切順利,欣欣向榮;希望協和人能夠再接再曆;

同時祝願所有協和的醫務人員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李瑩教授

張美芬教授、張順華教授、李瑩教授:百年逐夢,繪就協和宏偉藍圖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眼科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眼科學博士後,博士生導師,北京協和醫院角膜、屈光手術專業組組長,準分子近視手術中心主任。

中華醫學會眼科全國角膜病學組副組長,中國眼科醫師分會角膜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眼微循環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擅長屈光性近視手術、各種屈光手術後并發症診治、難治角膜病、結膜病、角膜移植手術、重症幹眼等。

踵事增華,踔厲奮發——協和眼科角膜病學科的發展及成果

協和眼科角膜病學科的發展:

角膜病學組是協和眼科成立較早的學組。1993年3月份,協和眼科在全國首先引進了雷射近視這個技術,協和眼科作為中國最早開展屈光手術的機關,一直緻力于做好手術,為十幾萬患者完成了摘鏡的手術,同時也承擔着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在屈光手術的規範共識,特别是并發症的處理方面,協和眼科也做了大量工作,不但保證協和患者的手術安全有效,而且為全國醫院教育訓練醫生,為其他醫院的患者解決問題。從基礎和臨床兩個方面,協和眼科做了大量關于中國人角膜進行屈光手術後特征的研究。

協和眼科是全國首家開展共聚焦顯微鏡進行活體角膜細胞觀察的機關,是國内最早發表相關文章的機關,也是最早獲得衛生部在近視手術方面的醫療成果獎的機關。二十年來,協和眼科申請過很多國家的重大專項,獲批了國家自然基金,在協和平台上先後獲得了5次醫療成果獎,這是分析臨床的大量資料、進行系統的研究後,取得的成果。

協和眼科角膜病學科的成果:

作為綜合醫院有幾大特點,一是系統性幹燥病的患者比較多,是以在幹眼研究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SMILE的角膜透鏡組織的廢物再利用是中國角膜病進步新技術研究領域創新的科研項目。

李教授作為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發表文章超過100篇。

2015年,十五年中國的影響因子影響力分值比較高的專家排名,李教授并列前6位。

團隊在高度近視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項國家自然基金。

與美國哈佛聯合進行了關于幹細胞睑闆腺功能的研究,也發表了不少文章,獲得了國家自然基金。

最重要是難治性病毒性角膜炎個性化救治,不但獲得協和醫療成果獎,也獲得800多萬國家的重大科研項目的資助,為病毒性角膜炎臨床治療,特别是預防幹預,有一定的突破性研究。

李教授在協和學習、工作有二十餘年,逢協和百年華誕之際,李教授感慨良多:

傳承。傳承精神很重要,前輩們一代代的經驗結晶,讓後人受益很匪淺,同時李教授也願意将這些經驗、知識傳遞給下一代。

嚴謹。對每一個病例,每一句話,對每個患者的個性化思考,協和的患者是疑難特殊比較多的,在這個方面嚴謹認真的态度對待患者也是值得推廣和學習的。

敬畏。對患者保持敬畏之心。協和醫生一直不看重名和利,最重要還是患者。患者費盡辛苦來到協和醫院,是對協和的信任。作為協和的一份子,應該考慮如何解決患者疾病,如何對得起患者的信任,這也是協和的傳承一個内容。

好學。持之以恒,學到老,活到老,接受新的東西。

協作。協和每個專業組分得很清楚,但互相之間的協作、交叉很融洽,特别遇到多學科都有問題的疑難病例。不僅科内進行學術讨論和研究,有需要科外也積極配合協作,如眼科與腦外科、皮科、肝髒、免疫内科等都有過交叉協作、讨論病例。這種精神值得傳承。

“非常幸運可以作為一名醫生在協和成長,我願意學以緻用,幫助更多年輕人成長,更好地為患者服務,我也願意一直工作,并傳承下去。

祝願協和越來越好,祝願協和所有的醫務人員越來越健康,祝願來到協和的所有患者,早日痊愈!

作為眼科醫生希望給更多的患者送去光明。”

不忘來路,始知歸處。百年大黨,征途如虹。百年協和,一切為民。

奮鬥百年路,起航新征程。祝福協和百年華誕,積曆史之厚蘊,譜未來之華章!

張美芬教授、張順華教授、李瑩教授:百年逐夢,繪就協和宏偉藍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