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鵬古城鳥瞰。
2. 大鵬古城協台衙門遺址,也是大鵬所城最高武将的衙門舊址,立有清同治大鵬協副将彭玉的雕像。
3. 明代炮台(複原)。
4. 大鵬古城博物館館長黃文德(右)接受南都記者采訪。
5. 大鵬古城南門城樓夜景。
6. 7. 大鵬所城賴恩爵“振威将軍第”。
直播二維碼專題二維碼
大鵬所城,位于深圳大鵬新區,全稱“大鵬守禦千戶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據清代《新安縣志》記載:“大鵬所城,在縣東一百二十裡大鵬嶺之麓……内外砌以磚石,沿海所城,大鵬為最。”所城平面呈方形布局,占地約11萬平方米。城牆由青磚和麻石砌成,牆基寬5米、牆寬2米、高6米,城牆總長約1200米,城牆上有雉堞 (城垛)654個,并辟有馬道,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每個城門上有一座敵樓,兩邊設四個警鋪。城外環繞一條長1200米、深3米、寬5米的護城河。城内有南門街、東門街和正街三條主要街道。
所城最初為防倭而建,以固邊戍海,抵禦倭寇。鴉片戰争後,英人占據香港,大鵬城所轄地區更成為抗英最前哨。是以,大鵬所城對加強廣東全省海防和維護地方社會治安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出于海防需要,清政府在廣東增設水師提督,駐紮虎門,下設五營。大鵬所城為虎門所轄外海水師營,設營守備1員,把總1員,外委2員,軍士250名,分防兵590名。1840年,為防外敵騷擾,加強海疆防務,清政府又将大鵬營提升為大鵬協,統領左、右兩營。還組織海上巡邏,進一步加強深圳(包括香港)地區的海防力量。
鴉片戰争前後的六十多年間,大鵬所城戰備地位日漸提高,由營到協,這是所城最為興盛的時代,但所城也是香港被英殖民者割占的曆史見證者。
“中國沿海100座所城連成的這一條‘海上長城’,在抵禦海上外敵入侵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大鵬古城博物館館長黃文德,曾經從廈門一路走訪到湛江,考察了所有沿海所城,他告訴南都記者,“根據我們的走訪調研,所有所城中,儲存最完整的就是大鵬所城。确實沿海所城,大鵬為最。”
大鵬所城作為我國古代東南沿海地區海防衛所城池的典型代表,選址随形就勢,将儒家強調的禮制建築巧妙地安排在城池建設之中,蘊含着豐富深厚的文化意義。
600年滄海桑田:古城百年來的“變與不變”
在黃文德館長的帶領下,記者從南到北走訪了大鵬所城的南門城樓、賴恩爵振威将軍府第、左堂署遺址、協台衙門遺址等地,黃館長如數家珍地向記者介紹了所城的曆史概況、建築風格和人文情懷。
衆所周知“鵬城”是深圳的别稱,但“鵬城”一名緣由何在?這要從大鵬所城面前的“七娘山”說起。
據黃文德介紹,大鵬地名得之于所城前面的深圳第二峰“七娘山”,過去它的大名就叫做“大鵬山”,也是大鵬地名的由來。有了“大鵬”,才有了深圳後來的别稱“鵬城”。
在南門城樓下,記者看到兩個在陽光下金燦燦的招牌,一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一個是“中國曆史文化名村”。黃文德館長的自豪感在不經意間表露出來:目前深圳隻有三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分别是大鵬所城、中英街界碑、土洋村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大鵬所城是深圳擁有的三樣“國寶(保)”之一;而另一個“中國曆史文化名村——鵬城村”的金字招牌,是由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共同公布,全國首批隻有12個村入選,可以說含金量非常高。
在城牆下,黃文德還透露了一個有趣的小細節,“此刻我們腳踩着的土地在200年前都是海水。根據考古發現,古城南牆外有一處明代碼頭,表明船隻是可以開進來的。腳下這裡以前是一個潟湖。”歲月流逝,滄海變桑田,而古城依舊,叫人感慨萬千。
一塊青磚、一段城牆 盡顯古人建築智慧
大鵬所城作為一個衛所城池,必然要與中國古代城池建設思想相吻合,在規劃布局上展現了四方城、中軸對稱、衙門居中的理想化建城理念。所城平面呈倒梯形,十字街貫穿全城,建設東、西、南、北四座城門,街道規整,軸線分明,衙署居于城中偏北位置。
軍事城防是大鵬所城營建的核心。黃文德館長表示,中國古代建築大都是以木結構為主。大鵬所城作為一座軍事堡壘,建築考慮的第一位必須是先把這座城守住,防禦是第一要素。
“是以在結構上,大鵬所城選擇了拱券式結構,因為拱券式結構最為穩定、抗壓,即便面對敵人的槍炮火力進攻也頂得住。”
大鵬所城四周險要,臨海處還設定了五處煙墩。據康熙《新安縣志·兵刑志》載,明代“野牛墩、大灣墩、舊大鵬墩、水頭墩、疊福墩,以上五墩每墩駐守旗軍五人,大鵬所拔”。這些煙墩均為大鵬所城之耳目,若發現敵情,白天以煙雲傳訊,夜晚以火光報警。
此外,還在要沖部位更嚴加防範,加強城垣。如城門的磚牆采用“一順一丁”的砌法,城内其他牆采用“三順一丁”的砌法,因為城門是最容易受到攻擊的部分,要求最牢固,采用一順一丁、犬牙交錯的排列,再以糯米和貝灰勾縫,實作最穩固的城牆結構。
所城的排水系統也建得非常科學。據史料記載,所城600年來沒有發生過水災,它利用了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因形就勢,房屋依着原來的地貌高低而建,中間高,四邊低,北邊高,南邊低,整個古城的地勢像一隻烏龜的背,使雨水可以往四周散水,水進入鵬城河、進入海裡,城内終年不積水。
記者還從俯瞰圖裡發現,整座古城牆有20多個凸角,并非直線的方形結構。為什麼要采用不規則的凸角設計?黃文德解答了記者的疑惑:“因為如果城牆是直的話,人在裡面就看不到城牆根,這是十分危險的,向外觀察敵人時容易被發現。這樣設計可以做到‘瞭望無死角,射擊無死角’。”
“大鵬守禦千戶所城”
中國屯兵制的一個曆史标本
大鵬所城全稱“大鵬守禦千戶所城”,千戶所即一千戶人家,古城内至今仍保留了衆多古民居,完整呈現了明朝建成時的規模和原貌。
“這是非常難得的,它不僅僅是城的本體被完整儲存,當年三千多人在這邊種田、守邊疆,他們種的田現在還在,就在所城周邊,還有兩千多畝地。”黃文德介紹。
“以軍隸衛,以屯養軍”。明朝創立的衛所制,并非單純的軍事組織,而是軍事制度同地方行政組織相結合的産物,是一種“寓兵于農”守屯結合的建軍制度。不僅在軍事上發揮重要作用,更促進社會穩定發展,尤其對邊疆地區開發及民族融合做出相當大貢獻。同時,屯田也使長期戰亂荒蕪的土地和邊疆尚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得到開發。
“朱元璋曾經很得意地說了一句話:我養天下百萬兵馬不用花一分錢。征了一批兵以後就不用再征兵了,因為軍人世襲,父親當兵兒子也要當兵,一千戶人家,整個所城人口達到三千多人。”黃文德介紹說。是以所城不僅僅是一個軍事要塞,它還是一個人口衆多的聚落,建築必須考慮到生活的舒适性。至今所城裡還保留了明代的民宅風格,以及獨特的屯兵文化,生活氣息濃郁。
例如,大鵬地區常年受台風和暑熱的侵襲,所城有着自己獨特自然防禦體系。據黃文德介紹,這裡民居屋上的瓦片,弧度和曲率比一般瓦片更大,其目的就是防風,當台風襲來時,屋頂上一個瓦扣一個瓦,風怎麼吹也吹不走。
除了避風,還要會利用風。大鵬所城設計了18個丁字巷,當風吹來的時候,強風通而不達,利用丁字巷來導風,使人在巷子裡能感覺有微風,但風不會對房子和人造成傷害。同時,丁字巷在結構上,在防衛上有利于巷戰,萬一敵人攻進城内,可以在丁字巷兩邊夾擊。
漫步在所城内,記者真實地感受到,所城每一處細節都包含了古人的智慧,處處有設計的巧思。黃文德感慨,如今很多屯兵的遺存都已經被周邊地區同化,大鵬所城所幸偏居一隅,能夠完整地儲存下來,“真的是一個寶藏。”
站在城門樓上,守望今日的新鵬城,深圳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正如莊子所雲“水擊三千裡,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這正是“深圳速度”的象征。
時至今日,大鵬所城通過規劃整治,依托“山、海、古城”格局,開發建設具有觀光、生态旅遊、科普及愛國教育等多功能綜合旅遊區,把優秀的建築文化元素融入到現代城市建設之中,吸引着萬千遊客到來。
此外,大鵬所城正緻力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大鵬所城牽頭會同虎門炮台,香港的九龍城、南頭古城、赤灣左炮台、崖門炮台等明清海防遺址以“明清珠江防禦體系”的主題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目前申封包本已經由清華大學編制完成,并報廣東省文物局專家評審通過。
細節 大鵬所城“将軍第” “三代五将”威名揚
大鵬古城的主要格局、街道及建築至今儲存相當完整,其中尤以賴恩爵的“振威将軍第”最為突出。
一入将軍第,四周高築圍牆,院落規模宏大,雕梁畫棟,金璧輝煌,分東西兩座,左堂右寝。大門上橫額為道光皇帝禦題的“振威将軍第”匾。門聯也是道光皇帝所題——秀一鵬山開泰運,重班鳳阙迓鴻庥。
有180年曆史的門闆、高高的門枕顯示門第的高貴。門上精美的封檐闆木雕,麒麟、獅子、鹿、蜜蜂、猴子、麻雀……各種動物栩栩如生。黃文德告訴記者,木雕所刻的動物很有講究,其中“雀”就是賴恩爵的“爵”,鹿音同“福祿壽”的“祿”,蜂與猴有“封侯”之意。
“宋有楊家将,清有賴家幫”。賴家是廣東的名門望族。賴世超官至廣東瓊州鎮總兵官,封武功将軍。此後,賴氏代代習武,報效國家,三代出了五位将軍——
賴世超長子賴英揚,官至浙江定海鎮總兵官,封振威将軍,從一品;三子賴信揚,官至福建水師提督,封建威将軍,正一品;賴英揚長子賴恩爵,官至廣東水師提督,封振威将軍,從一品;賴信揚第六子賴恩錫,官至福建晉江總兵官,封武功将軍,正二品。賴氏家族的将軍數量之多、品位之高,實屬罕見。
其中,賴恩爵将軍一生三十六戰,戰無不勝,是當之無愧的“戰神”。1839年9月4日,大鵬營參将賴恩爵指揮各船和九龍炮台反擊,“九龍海戰”爆發。賴恩爵率領的中國師船遠弱于義律的船艦,但在師船與九龍山炮台猛烈開炮下,擊斃英軍多名,擊沉一艘雙桅船。
“九龍海戰”是鴉片戰争也是中國近代史上反侵略戰争的第一戰,這場戰鬥中以賴恩爵為首的大鵬營水師官兵表現出英勇抗争精神,最終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沉重打擊了侵略者的器張氣焰。
林則徐向道光皇帝上奏彙報戰争的過程:“英夷欺弱畏強,是其本性,向來師船未與接仗,隻系不欲釁自我開,而彼轉輕視舟師以為力不能敵。此次乘人不覺,膽敢先行開炮,傷害官兵,一經奮力交攻,我兵以少勝多,足使奸夷膽落。”道光皇帝在奏章段落下面朱批四字:“可嘉之至”。
為表彰将軍的戰功卓著,賴恩爵得到一系列封賞,其中就包括這座輝煌氣派的将軍第,也是大鵬古城内最大的“豪宅”。
在将軍第裡,記者看到一塊“還我祖願”牌匾。據介紹,清政府一紙《南京條約》将香港島割讓給了英國,賴恩爵自此落下心病。道光二十八年(1848),53歲的賴恩爵郁郁而終。臨終前,他召集子孫至身邊,留下訓誡:“吾憂朝廷腐敗而憂,吾樂收回香港而樂!”
總策劃:戎明昌
策劃:王衛國 王佳
執行:劉炜茗 陳偉斌
學術支援:楊培娜
專題統籌:周佩文
本期采寫:南都記者 朱蓉婷
本期攝影:南都、N視訊記者 馬強
本期直播:南都、N視訊記者 武藝璇 阮增豪
本期視訊:南都、N視訊記者 陳藝丹 實習生 朱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