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咖啡裡的雲
聲明:原創文章,禁止轉載,抄襲必究!
<h1 class="pgc-h-arrow-right">導讀:</h1>
沒有一部電影像《沙漠之花》這般,讓我震撼和憤怒。

電影《沙漠之花》海報
看完這部影片的時候,腦子裡始終萦繞着3歲的Waris被實施割禮時痛苦無助的哭喊聲。那張稚嫩可愛的女童的臉上,滿是驚恐。
作為一個孩子的母親,我一度心痛到極點。
一直無法入眠,腦海中從割禮的遠鏡頭,盤旋的鳥兒,荒涼的石地,跳到2012,到麥田怪圈......非常亂。
“我叫Waris”
“什麼意思呢?”
“沙漠之花的意思”
純粹從電影的角度講,這部影片的時間順序有點亂,現實和回憶交錯。但那些零零碎碎的回憶,穿插得恰到好處。
她的母親難道不愛她嗎?不,她覺得,實施割禮才是真正的愛她。
當宗教信仰被誤解和利用之時,愚昧的人們在錯誤的宗教觀教唆中,犧牲、戰鬥、殘害、自殘、無視生命、無視人性,嗚呼哀哉!
電影《沙漠之花》,根據出生在索馬裡的黑人模特華莉絲·迪裡的自傳暢銷書改編。
影片如其自傳中講述了一個索馬裡女孩從醜小鴨變天鵝,再從星光燦爛的世界名模成為一名全球矚目的女性鬥士聯合國大使的故事。
在福布斯選出的三十位全球女性典範中,華莉絲•迪裡位列其中。
作為世界頂級的超模和第一位登上雜志封面的黑人模特,她人生的經曆堪稱傳奇。
當她的故事被導演搬上銀幕,索馬裡女性的悲慘遭遇及割禮這種習俗對女性身體的摧殘,才開始引起世界性的認知和關注。
她赢得全世界人的尊重,不是因為她的容貌,而是因為他敢于站出來,把痛苦的個人秘密公之于世,同時,勇于對殘害無數婦女的惡俗進行宣戰。
電影《沙漠之花》劇照
<h1 class="pgc-h-arrow-right">01.華莉絲•迪裡——一朵驚豔世界的沙漠之花</h1>
建議大家靜下心來了解一下這個真實的傳奇故事。
Waris的名字在索馬裡語裡是“沙漠之花”的意思,她的意志也像這名字一樣,比沙漠上任何一種植物都頑強!
1965年,華莉絲·迪裡出生在索馬裡沙漠的一個牧民部落。
由于海盜的猖獗,“索馬裡”已經成為“恐怖”的代名詞,但對華莉絲迪裡來說,它卻有着特别的含義,既溫暖又痛苦。
她的父母生了十二個孩子,但隻活下來六個。為了争奪一口白米飯,她用一把刀子紮進了弟弟的大腿,而弟弟也拔出刀子紮進了她的大腿。
4歲那年,華莉絲父親的一位好朋友以幫忙趕羊的名義強jian了她,當她驚恐地飛奔回家以後,她母親更關心的一個問題卻是:羊到哪裡去了?
5歲那年,華莉絲和衆多索馬裡女孩一樣接受了割禮。
這項古老的儀式,用神秘的色彩,摧殘着無數的女性。
13歲那年,華莉絲的父親将她許配給一個61歲的老頭做第四任妻子,之為了換取五頭駱駝。
但華莉絲并沒有屈服,她選擇逃婚,也是以差點落入獅子口中。
華莉絲離開家後,先是到了索馬裡首都摩加迪沙投奔姨媽,後又跟随姨媽一家來到了英國。
做過女傭、麥當勞清潔工,直到1987年被一位慧眼的攝影師發現,由此踏上模特之路。
随後,華莉絲的舞台越來越廣闊,為Chanel走秀,給歐萊雅等化妝品公司拍廣告,頻頻登上《Vogue》、《Elle》等頂級時尚雜志。
華麗絲通過艱辛的奮鬥成為世界名模,足迹遍布全球。
她還出演了007系列電影《黎明殺機》。
華莉絲很快成為了白人世界裡炙手可熱的“黑珍珠”。
1995年,由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紀錄片題為“一個遊牧在紐約”描繪她的模特事業。
之後華莉絲找到了自己的真愛,在結婚生子之後,做出了一個驚人的選擇。
她終結了自己當時如日中天的模特生涯,選擇與醜陋的世俗與男權社會抗争,向沿襲了數個世紀的女性割禮發起挑戰,在世人面前講述“割禮”的悲慘故事。
至此,華莉絲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
1997年,聯合國人口基金邀請華莉絲參與他們的反女性割禮運動,她欣然應允。
她基于自身的苦難經曆,大膽反抗針對非洲女性的割禮陋習,并成為聯合國特使,創辦了沙漠之花基金會,為非洲女性的權益奔走呼籲。
這一年,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任命華莉絲為聯合國特别大使,打擊“割禮”這種殘忍的風俗。
從那時起,“割禮”行為在許多國家被正式禁止。
1998年,華莉絲發表了她的第一部作品《沙漠之花》(Desert Flower),這部自傳迅速成為了國際暢銷書。
華莉絲•迪裡,從非洲一個平凡無奇牧羊女,到國際超模,再到聯合國特使,她的生命飽滿而傳奇,她是索馬裡沙漠開出的一支美麗傲然的奇葩,一朵透着灼灼堅強的沙漠之花。
了解了華莉絲.迪裡的人生故事後,你在痛恨那些殘害女性的落後風俗和制度的同時,不得不對華莉絲用超乎想象的勇氣和力量,對自己命運的抗争到底,最終拯救了全球一億三千萬女性的事迹所折服。
她的人生堪稱傳奇,鼓舞激勵着每一個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02.苦難,讓人覺醒;愛,讓生命無所畏懼</h1>
“華莉絲”這個名字,是她的母親所取,在索馬裡當地語言中的寓意是“沙漠之花”,母親希望華莉絲日後能健康成長,像沙漠裡的花一樣的堅強美麗。
索馬裡的貧瘠給予了了華莉絲以頑強的生命意志,也讓她學會了感恩。
而遊牧歲月滋養了她無拘束的個性及充分的底氣。
之後的模特生涯中,她因為工作,居無定所,四處漂泊,讓她學會了獨立和堅韌。
後來她遇見了真愛,并生養了孩子。
新生命的到來,是她人生又一個新的分水嶺,也更加激發出内心的堅不可摧的勇氣與信念。
如果說苦難,讓華莉絲覺醒,那麼愛,讓她的生命更加無所畏懼。
華莉絲在她的自傳開篇中寫到:“行走在生命之路上,會遭受風雨,會享受陽光,也會身陷無數飓風的風暴。—個人能否生存下去,完全取決于意志是否堅強。”
詩人泰戈爾曾說:“世界以痛吻我,我仍報以歡歌”,這句話送給華莉絲•迪裡再貼切不過。
她這一路所有的艱辛、苦楚卻無比堅韌樂觀及回饋社會的精神,如同花香芬芳,彌漫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華莉絲·迪裡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語:</h1>
電影中還是有一些美好而溫情的鏡頭的:
華莉絲逃跑時媽媽眼中的淚。
華莉絲的外婆說:“受一些苦一定是為了一些值得的東西。”
那一句“Today is your lucky day。”
華莉絲和傑克遜之間的小感情。
瑪麗蓮指着華莉絲的照片,開心的說:這是我姐妹。
......
感謝這些震撼與美好。
華莉絲是不幸的,但她同時也是上帝選中的幸運兒。
世界不曾對她溫柔相待,可她始終以微笑回應。
華莉絲·迪裡,不僅僅擁有美麗的外表,更擁有打破陳規的堅毅,一如沙漠之花,倔強的盛開在非洲絕望的沙漠,給了這片土地新的希望。
感恩!
(所有配圖均來自網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