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甘肅山地馬拉松救援中的“英雄村”:30多名選手在此獲救,救了6人的牧羊人也在其中穿越30公裡戈壁灘朱可銘一人救6個年輕小夥子全上山山上又冷又滑村委會成餐館 30多人獲救

作者:津雲鋒聲

兩天來,白銀市景泰縣中泉鄉常生村熱鬧非凡,每天有數十名外來人員接踵而來,他們中有人前來感謝救命恩人,有人來探尋它的樣子,黃河邊的小村子20多年來第一次這麼熱鬧。

5月22日,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比賽遭遇極端天氣,多名參賽選手遇險,常生村全村村民參與救援,為參賽選手打開了24小時的“生命通道”。

甘肅山地馬拉松救援中的“英雄村”:30多名選手在此獲救,救了6人的牧羊人也在其中穿越30公裡戈壁灘朱可銘一人救6個年輕小夥子全上山山上又冷又滑村委會成餐館 30多人獲救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9">穿越30公裡戈壁灘</h1>

記者和司機徐剛(化名)約車前往常生村,沒想到徐剛帶着妻子劉紅(化名)前來接站。劉紅是白銀市當地人,她聽父輩提起過常生村,但從未去過。

從白銀市區前往常生村,地圖導航顯示路程隻有約50公裡,但要穿越30多公裡的戈壁灘,劉紅不知道路況是否好走,是以她要給徐剛做“導航助手”,另一個原因是,她也想親眼見一見救了多名參賽選手的“英雄村”。

徐剛的車穿過白銀市區,沿着217省道一路前行,中途多個路段在修整,車速并不快,但車子幾乎一路在爬坡。大約走了一半的路程,手機導航信号減弱,語音播報時斷時續,劉紅的“導航助手”開始發揮作用,她通過觀察路牌、沿途村莊的名字等資訊為徐剛指引方向。

在手機恢複導航功能後,卻突然提示掉頭,徐剛猛然一腳急刹車,劉紅則建議他繼續前行,徐剛四處張望路邊沒有任何路标,也沒有岔口,半信半疑踩下油門,車子在低速中前行了大約500米,劉紅指着路邊的一個岔口說:“應該就是這個路口下去。”可路口沒有“常生村”的牌子,岔路也是一條崎岖不平的土路。

徐剛不敢前行,劉紅卻堅持自己的判斷,車子進入土路後前行了大約1公裡,手機導航恢複功能,劉紅的判斷是對的。沒走多久,土路變成了水泥路,車速加快了。

這是一條穿越戈壁灘的道路,路中間不時出現碎石塊,徐剛說這是雨水從山上沖下來的碎石頭,路的左側是山洪沖刷的溝壑,對岸是一片雅丹山體。

手機再次進入盲區,路況也變得崎岖,中途還要翻越多個山丘,徐剛再次猶豫起來,這次連劉紅也拿不準了。夫妻倆猶豫中,看到不遠處有零散的羊群。“路邊肯定有放羊人,找他問問路。”劉紅搜尋着牧羊人的身影,果然車子開出不遠,就看到一位老大爺正在吃午飯。

老大爺告訴劉紅,沿着水泥路一直下去,走到黃河邊就是常生村。“你們來找朱可銘吧?他是好人。”老大爺說。當天,已經有七八批外來人員問路,他們都是去常生村的。

徐剛不再猶豫,一路奔向黃河邊,戈壁灘的風景一道道甩在身後,隻有一條裸露延長的黑色水管證明人存在的痕迹。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8">朱可銘一人救6個</h1>

20多名村民圍在村委會門前,見有陌生人前來,一名大叔詢問:“你們是來找朱可銘的吧?他上山了。”

從這名村民口中得知,朱可銘49歲,他的家住在村委會對面的坪上,他經常上山放羊。朱可銘憨厚老實,在村裡口碑很好。

記者嘗試撥打朱可銘的電話,因對方處于盲區,無法接通。

幾個小時後,記者終于撥通了朱可銘的電話,他講述了當天救援的過程。

“當天,我原本在山頂放羊。中午時分天開始下雨,氣溫越來越低,就去附近窯洞避雨。”朱可銘說。窯洞是四五十年前留下的,如今早已廢棄,由于他之前常在這一片區域放羊,就把舊窯洞重新利用,之前還在窯洞裡放了衣服、被褥和幹糧。

正在休息的朱可銘,聽到窯洞外傳來一個人的喊聲,是一名參賽選手從窯洞附近經過。聽到聲音的朱可銘從窯洞中出來,發現在離窯洞大約20米遠的地方,躺着一個人。“當時一個穿着綠色衣服的人,雙手抱在胸前,趴在那裡。”朱可銘說。對方腿繃得直直的,看上去像是抽筋了,朱可銘攙着對方走進了窯洞裡。

朱可銘判斷,這名參賽選手被凍壞了,于是想生把火取暖,可他身上沒帶打火機,突然想起來曾經在窯洞裡放過一盒火柴,他四下尋找終于找到火柴。朱可銘撕下幾頁書,開始點火取暖。

正在朱可銘忙着點火時,又有幾名參賽選手經過窯洞,朱可銘便趕緊讓對方進來取暖。幾名選手裹着被子取暖,朱可銘聽說有很多選手還在外面,凍得不行了。

聽聞,朱可銘跑出窯洞,跑了大約2公裡後,再次發現一名倒在地上的選手。 “對方倒在地上,口吐白沫。我問他還行不行,對方說全身失溫了,快不行了。”朱可銘回憶道。

朱可銘背着這名選手走了一段路後,自身體力不支,于是他跑回窯洞喊上烤火的另外一名選手,一起把對方拉回了窯洞裡。

把見到的6名參賽選手全部安排到窯洞裡取暖後,朱可銘便向村裡及賽事組委會打電話彙報情況,但是由于山上信号不穩定,他隻能跑到有信号的地方,撥打救援熱線。“這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其他人遇到了這種情況也會伸出援手。”朱可銘說。

朱可銘沒想到,自認為很平常的一件事,卻讓他出了名。幾天來,每天都接到數十個電話,有人向他緻謝,有人約他重走救援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7">年輕小夥子全上山</h1>

在朱可銘向外界發出求助資訊後,消息很快傳到了屬地鎮政府和景區管委會,并傳達到常生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王忠手裡。

接到消息後,王忠馬上跑出村委會大門召集村民,此時常生村刮着陣陣冷風,對面高山的烏雲還沒有完全消散。

用嘴喊、電話找人太慢了,王忠通過大喇叭召喚村民到村委會集合參與救援。

王忠後來聽說此次山地越野賽規劃的賽道途經常生村,但途經的并非村莊,而是村外的山地,途經地點距離村莊還有大約20裡路。

村委會門口一位老人指着村子對面的高山對記者說:“出事的地方就在那座山上,别看路不遠,從村子過去要4個多小時。”

甘肅山地馬拉松救援中的“英雄村”:30多名選手在此獲救,救了6人的牧羊人也在其中穿越30公裡戈壁灘朱可銘一人救6個年輕小夥子全上山山上又冷又滑村委會成餐館 30多人獲救

事發區域

大喇叭很快把全村的男女老少召集到村委會門口,很多村民自備着幹糧、繩索、棉衣、棉被,電三輪、拖拉機、私家車陸續到位。王忠決定,讓村裡的年輕小夥子上山,婦女留下來在村委會生火做飯,就這樣短暫的安排部署後,全村約100名村民向山裡奔去,救援持續了24小時。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4">山上又冷又滑</h1>

尚立山是參與救援的村民之一,當天他為一支由武警和消防組成的救援隊擔當向導。

在記者一行的多次要求下,尚立山決定帶記者重走“生命通道”,但他不保證一定能走上去,因為當天時間較晚,還要根據山裡的天氣判斷是否繼續上山。

甘肅山地馬拉松救援中的“英雄村”:30多名選手在此獲救,救了6人的牧羊人也在其中穿越30公裡戈壁灘朱可銘一人救6個年輕小夥子全上山山上又冷又滑村委會成餐館 30多人獲救

尚立山準備上山

尚立山的皮卡車穿出村子後,道路變得崎岖狹窄,盡管車子底盤較高但仍然數次托底,路兩邊的土看上去很新。尚立山說,這是救援當天推土機新開辟的路,原來的路非常狹窄,救援車輛無法開進去。

甘肅山地馬拉松救援中的“英雄村”:30多名選手在此獲救,救了6人的牧羊人也在其中穿越30公裡戈壁灘朱可銘一人救6個年輕小夥子全上山山上又冷又滑村委會成餐館 30多人獲救

鏟車新開辟的救援道路

沿途能看到組委會留下的路标,這些路标有的挂在樹上,有的拴在石頭上。

沿着黃河岸邊行駛了大約半小時,就到了一處泵站附近,車無法繼續前行,隻能徒步。此處是當天救援隊的臨時大學營,地上仍然散落着礦泉水瓶和食品包裝箱。

尚立山說,事發地海拔2200米左右,遇到惡劣天氣氣溫會降到零下,當天他們上山時還下着小雨,風特别大,他穿着羽絨服依然感覺寒冷。上山的路濕滑難行,手裡抱着棉被和救援工具,上山十分不便,平時一個半小時的路程他們走了大約兩個小時。

上山前,尚立山攜帶了兩件羽絨服和5瓶礦泉水,第一段上山的羊腸小路坡度超過60°,身體需要俯身前行,偶爾要手腳并用。

上行大約半小時,山上的風力突然增大,記者的帽子被吹翻,站都站不穩,為了安全起見尚立山建議記者下撤到山下。盡管爬行短暫,記者已經體驗到上山的艱難,在當天的天氣條件下,上山更加艱難。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0">村委會成餐館 30多人獲救</h1>

就在王忠帶領村民艱難上山救援時,村裡的20多名婦女也沒閑着,她們在村委會支起兩口大鍋,從自家拿來臊子、蘿蔔、韭菜,生火做飯為救援隊和參賽選手提供後勤保障。

魏玉琴從家裡拉來白面,她到達村委會時,幾名婦女已經開啟兩台鼓風機生火,有人切菜,有人和面,就連村裡的小孩子都上陣幫忙抱木頭、運煤。

村裡的婦女都知道,一旦進山就進入信号盲區,她們無法獲知救援進度,隻能依靠經驗估計救援往返時間。在短短幾個小時内,她們至少要做上百人的飯,工作量非常大。

但救人比什麼都重要,魏玉琴等人連續忙活了3個多小時,為救援隊和參賽選手提供了熱乎乎的臊子面。

甘肅山地馬拉松救援中的“英雄村”:30多名選手在此獲救,救了6人的牧羊人也在其中穿越30公裡戈壁灘朱可銘一人救6個年輕小夥子全上山山上又冷又滑村委會成餐館 30多人獲救

常生村婦女為參賽選手做飯

大約有30名參賽選手被救助到常生村村委會,傷員從村委會轉移到醫院救治,沒有受傷的在此保暖恢複體力休息。

河南籍跑友張小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恩人朱可銘感動得流下眼淚。事後趕來常生村的跑友小盧告訴記者,常生村所有的村民都是英雄,他希望圈子裡的跑友都記住這個小村莊的名字。

津雲新聞記者 王曾 郭強 發自甘肅白銀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津雲鋒聲】所有,今日頭條已獲得資訊網絡傳播權獨家授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