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甘肃山地马拉松救援中的“英雄村”:30多名选手在此获救,救了6人的牧羊人也在其中穿越30公里戈壁滩朱可铭一人救6个年轻小伙子全上山山上又冷又滑村委会成餐馆 30多人获救

两天来,白银市景泰县中泉乡常生村热闹非凡,每天有数十名外来人员接踵而来,他们中有人前来感谢救命恩人,有人来探寻它的样子,黄河边的小村子20多年来第一次这么热闹。

5月22日,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比赛遭遇极端天气,多名参赛选手遇险,常生村全村村民参与救援,为参赛选手打开了24小时的“生命通道”。

甘肃山地马拉松救援中的“英雄村”:30多名选手在此获救,救了6人的牧羊人也在其中穿越30公里戈壁滩朱可铭一人救6个年轻小伙子全上山山上又冷又滑村委会成餐馆 30多人获救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9">穿越30公里戈壁滩</h1>

记者和司机徐刚(化名)约车前往常生村,没想到徐刚带着妻子刘红(化名)前来接站。刘红是白银市当地人,她听父辈提起过常生村,但从未去过。

从白银市区前往常生村,地图导航显示路程只有约50公里,但要穿越30多公里的戈壁滩,刘红不知道路况是否好走,所以她要给徐刚做“导航助手”,另一个原因是,她也想亲眼见一见救了多名参赛选手的“英雄村”。

徐刚的车穿过白银市区,沿着217省道一路前行,中途多个路段在修整,车速并不快,但车子几乎一路在爬坡。大约走了一半的路程,手机导航信号减弱,语音播报时断时续,刘红的“导航助手”开始发挥作用,她通过观察路牌、沿途村庄的名字等信息为徐刚指引方向。

在手机恢复导航功能后,却突然提示掉头,徐刚猛然一脚急刹车,刘红则建议他继续前行,徐刚四处张望路边没有任何路标,也没有岔口,半信半疑踩下油门,车子在低速中前行了大约500米,刘红指着路边的一个岔口说:“应该就是这个路口下去。”可路口没有“常生村”的牌子,岔路也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土路。

徐刚不敢前行,刘红却坚持自己的判断,车子进入土路后前行了大约1公里,手机导航恢复功能,刘红的判断是对的。没走多久,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车速加快了。

这是一条穿越戈壁滩的道路,路中间不时出现碎石块,徐刚说这是雨水从山上冲下来的碎石头,路的左侧是山洪冲刷的沟壑,对岸是一片雅丹山体。

手机再次进入盲区,路况也变得崎岖,中途还要翻越多个山丘,徐刚再次犹豫起来,这次连刘红也拿不准了。夫妻俩犹豫中,看到不远处有零散的羊群。“路边肯定有放羊人,找他问问路。”刘红搜索着牧羊人的身影,果然车子开出不远,就看到一位老大爷正在吃午饭。

老大爷告诉刘红,沿着水泥路一直下去,走到黄河边就是常生村。“你们来找朱可铭吧?他是好人。”老大爷说。当天,已经有七八批外来人员问路,他们都是去常生村的。

徐刚不再犹豫,一路奔向黄河边,戈壁滩的风景一道道甩在身后,只有一条裸露延长的黑色水管证明人存在的痕迹。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8">朱可铭一人救6个</h1>

20多名村民围在村委会门前,见有陌生人前来,一名大叔询问:“你们是来找朱可铭的吧?他上山了。”

从这名村民口中得知,朱可铭49岁,他的家住在村委会对面的坪上,他经常上山放羊。朱可铭憨厚老实,在村里口碑很好。

记者尝试拨打朱可铭的电话,因对方处于盲区,无法接通。

几个小时后,记者终于拨通了朱可铭的电话,他讲述了当天救援的过程。

“当天,我原本在山顶放羊。中午时分天开始下雨,气温越来越低,就去附近窑洞避雨。”朱可铭说。窑洞是四五十年前留下的,如今早已废弃,由于他之前常在这一片区域放羊,就把旧窑洞重新利用,之前还在窑洞里放了衣服、被褥和干粮。

正在休息的朱可铭,听到窑洞外传来一个人的喊声,是一名参赛选手从窑洞附近经过。听到声音的朱可铭从窑洞中出来,发现在离窑洞大约20米远的地方,躺着一个人。“当时一个穿着绿色衣服的人,双手抱在胸前,趴在那里。”朱可铭说。对方腿绷得直直的,看上去像是抽筋了,朱可铭搀着对方走进了窑洞里。

朱可铭判断,这名参赛选手被冻坏了,于是想生把火取暖,可他身上没带打火机,突然想起来曾经在窑洞里放过一盒火柴,他四下寻找终于找到火柴。朱可铭撕下几页书,开始点火取暖。

正在朱可铭忙着点火时,又有几名参赛选手经过窑洞,朱可铭便赶紧让对方进来取暖。几名选手裹着被子取暖,朱可铭听说有很多选手还在外面,冻得不行了。

听闻,朱可铭跑出窑洞,跑了大约2公里后,再次发现一名倒在地上的选手。 “对方倒在地上,口吐白沫。我问他还行不行,对方说全身失温了,快不行了。”朱可铭回忆道。

朱可铭背着这名选手走了一段路后,自身体力不支,于是他跑回窑洞喊上烤火的另外一名选手,一起把对方拉回了窑洞里。

把见到的6名参赛选手全部安排到窑洞里取暖后,朱可铭便向村里及赛事组委会打电话汇报情况,但是由于山上信号不稳定,他只能跑到有信号的地方,拨打救援热线。“这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其他人遇到了这种情况也会伸出援手。”朱可铭说。

朱可铭没想到,自认为很平常的一件事,却让他出了名。几天来,每天都接到数十个电话,有人向他致谢,有人约他重走救援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7">年轻小伙子全上山</h1>

在朱可铭向外界发出求助信息后,消息很快传到了属地镇政府和景区管委会,并传达到常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忠手里。

接到消息后,王忠马上跑出村委会大门召集村民,此时常生村刮着阵阵冷风,对面高山的乌云还没有完全消散。

用嘴喊、电话找人太慢了,王忠通过大喇叭召唤村民到村委会集合参与救援。

王忠后来听说此次山地越野赛规划的赛道途经常生村,但途经的并非村庄,而是村外的山地,途经地点距离村庄还有大约20里路。

村委会门口一位老人指着村子对面的高山对记者说:“出事的地方就在那座山上,别看路不远,从村子过去要4个多小时。”

甘肃山地马拉松救援中的“英雄村”:30多名选手在此获救,救了6人的牧羊人也在其中穿越30公里戈壁滩朱可铭一人救6个年轻小伙子全上山山上又冷又滑村委会成餐馆 30多人获救

事发区域

大喇叭很快把全村的男女老少召集到村委会门口,很多村民自备着干粮、绳索、棉衣、棉被,电三轮、拖拉机、私家车陆续到位。王忠决定,让村里的年轻小伙子上山,妇女留下来在村委会生火做饭,就这样短暂的安排部署后,全村约100名村民向山里奔去,救援持续了24小时。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4">山上又冷又滑</h1>

尚立山是参与救援的村民之一,当天他为一支由武警和消防组成的救援队担当向导。

在记者一行的多次要求下,尚立山决定带记者重走“生命通道”,但他不保证一定能走上去,因为当天时间较晚,还要根据山里的天气判断是否继续上山。

甘肃山地马拉松救援中的“英雄村”:30多名选手在此获救,救了6人的牧羊人也在其中穿越30公里戈壁滩朱可铭一人救6个年轻小伙子全上山山上又冷又滑村委会成餐馆 30多人获救

尚立山准备上山

尚立山的皮卡车穿出村子后,道路变得崎岖狭窄,尽管车子底盘较高但仍然数次托底,路两边的土看上去很新。尚立山说,这是救援当天推土机新开辟的路,原来的路非常狭窄,救援车辆无法开进去。

甘肃山地马拉松救援中的“英雄村”:30多名选手在此获救,救了6人的牧羊人也在其中穿越30公里戈壁滩朱可铭一人救6个年轻小伙子全上山山上又冷又滑村委会成餐馆 30多人获救

铲车新开辟的救援道路

沿途能看到组委会留下的路标,这些路标有的挂在树上,有的拴在石头上。

沿着黄河岸边行驶了大约半小时,就到了一处泵站附近,车无法继续前行,只能徒步。此处是当天救援队的临时大本营,地上仍然散落着矿泉水瓶和食品包装箱。

尚立山说,事发地海拔2200米左右,遇到恶劣天气气温会降到零下,当天他们上山时还下着小雨,风特别大,他穿着羽绒服依然感觉寒冷。上山的路湿滑难行,手里抱着棉被和救援工具,上山十分不便,平时一个半小时的路程他们走了大约两个小时。

上山前,尚立山携带了两件羽绒服和5瓶矿泉水,第一段上山的羊肠小路坡度超过60°,身体需要俯身前行,偶尔要手脚并用。

上行大约半小时,山上的风力突然增大,记者的帽子被吹翻,站都站不稳,为了安全起见尚立山建议记者下撤到山下。尽管爬行短暂,记者已经体验到上山的艰难,在当天的天气条件下,上山更加艰难。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0">村委会成餐馆 30多人获救</h1>

就在王忠带领村民艰难上山救援时,村里的20多名妇女也没闲着,她们在村委会支起两口大锅,从自家拿来臊子、萝卜、韭菜,生火做饭为救援队和参赛选手提供后勤保障。

魏玉琴从家里拉来白面,她到达村委会时,几名妇女已经开启两台鼓风机生火,有人切菜,有人和面,就连村里的小孩子都上阵帮忙抱木头、运煤。

村里的妇女都知道,一旦进山就进入信号盲区,她们无法获知救援进度,只能依靠经验估计救援往返时间。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她们至少要做上百人的饭,工作量非常大。

但救人比什么都重要,魏玉琴等人连续忙活了3个多小时,为救援队和参赛选手提供了热乎乎的臊子面。

甘肃山地马拉松救援中的“英雄村”:30多名选手在此获救,救了6人的牧羊人也在其中穿越30公里戈壁滩朱可铭一人救6个年轻小伙子全上山山上又冷又滑村委会成餐馆 30多人获救

常生村妇女为参赛选手做饭

大约有30名参赛选手被救助到常生村村委会,伤员从村委会转移到医院救治,没有受伤的在此保暖恢复体力休息。

河南籍跑友张小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恩人朱可铭感动得流下眼泪。事后赶来常生村的跑友小卢告诉记者,常生村所有的村民都是英雄,他希望圈子里的跑友都记住这个小村庄的名字。

津云新闻记者 王曾 郭强 发自甘肃白银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津云锋声】所有,今日头条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权独家授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