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紅塵中,有這樣的一些夫婦,凡事替對方着想,甚至想到有一天自己離去了,也給對方留一條活路,遇到這樣的伴侶,無疑是最幸福的。
65歲的徐冬梅,就有這樣的一個老伴,雖然離開了她,卻給她留下了一個“兒子”,希望盡自己之力,讓老太太安享晚年。
面對突然出現的“兒子”,徐老太太的做法很睿智,下面是老太太的口述。

01
我和老伴是在旅遊的途中,他突發心梗去世的。老伴生前就是一個性格内向而且低調的人,之前他一再強調,自己去世後,就不要勞師動衆弄得人盡皆知,更不要搞什麼遺體告别儀式,把他火化了,骨灰撒到大海裡……
完成了老伴的遺願,我默默回到了家裡,感覺像是做了一場夢,結婚43年,我們夫妻感情深厚,他說要陪伴我,白頭偕老,可他就這樣走了。回到家中,我有好多天都不願出門,腦海中整天充盈着和丈夫在一起幸福生活的畫面,靠着回憶這些東西,渾渾噩噩地過着每一天。
我隻有一個女兒,研究所學生畢業,和女婿在國外發展,回到的次數極為有限。老伴去世後,我給她打電話告訴老伴去世的消息時,女兒卻因為種種原因,而不能回家。
那天,我發現老伴的手機上出現了一條資訊,老伴去世後,他的手機我一直保留着,手機一直沒有關機,沒電了我也及時給充上,我也說不清楚,為何要留着他的手機,或許隻是一個念想。
我打開他的手機資訊,上面顯示一個叫李濤的人發過來的,“爸爸,今天是您孫兒小寶的9歲生日,您能過來參加嗎?我開車去接您。”
丈夫也姓李,看到這條資訊,我心中一沉,一直以為老伴隻愛我一人,沒想到他竟然還和别人在一起,而且有了一個兒子,有了孫子。我頓時心潮起伏,似乎第一次感到,原來我一直沒有看透老伴。
我陡然覺得對老伴的牽挂和思念,似乎是一個笑話,老伴去世後我恨不得陪同去的的痛苦和難過,竟然不知不覺削減許多。
我呆愣了幾分鐘,回複對方:“發個位置,我自己去。”
02
對方發了一個定位圖,我挂了電話,心中的難過已被怒氣充滿,原來他所謂的低調,隻是為了掩飾自己這種讓人不齒的行為,如果老伴在我身邊,我一定會狠狠扇他一耳光。我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我知道不能沖動,竭力平複情緒,思考着如何應對即将見面的情況,尤其面對李濤的母親。我相信這麼重要的場合,李濤的母親肯定會出現。
我刻意地去打扮一番,還化了淡妝,找出自己參加一些大型活動的服裝,我必須要在氣勢上碾壓那個沒見過面的女人。做好這些,我計算了一下時間,去了一家餐館。
推門走進包廂,包廂裡隻有一家三個人,看到我推門進去,三人齊齊把目光看向我,我沖着男的問道:“你是李濤?”
李濤微微點了點頭,道:“你是阿姨?我爸爸呢?”
“他有些事情來不了了。”我随口答道。
“爺爺不來了嗎?他說要送我禮物,您給帶來了嗎?”那個叫小寶的小家夥,偏着腦袋看着我,我頓時覺得自己來的時候,倉促了,竟是空手過來的,面對小男孩,我竟有幾分尴尬。
李濤拉過小寶,朝我歉意地笑了笑,道:“小寶,這樣不禮貌知道嗎?哪裡有主動找别人要禮物的,爺爺答應過的事兒,絕不會食言。”
小寶小聲嘟哝着了一句隻有他自己才能聽到的話,有些不高興坐在了一旁。李濤對我說:“阿姨,您先坐吧,菜還得一會兒才上。”
我沒有坐下,也不準備坐下,因為我并不是來參加生日宴會的。我得弄清楚一些情況,然後問道:“你母親呢?”
李濤沉默片刻,臉上露出一絲憂傷,他輕輕歎了一口氣道:“母親已去世好幾年了,去世時,她一直念着爸爸的好,隻是……”李濤欲言又止,随後又說,“阿姨,今天是小寶的生日,咱們就别談這些不開心的事兒,您先坐一會兒,我去看看菜準備怎麼樣了。”
見李濤要離開,我又看了一眼小寶和一直沒有吭聲的李濤妻子,說:“我們能單獨談一下嗎?”
03
我和李濤來到包廂外面,我也不準備浪費時間,直接問道:“能不能告訴我,有關我老伴和你母親的事兒?”
李濤沉默一會兒,給我講述了一段往事。
15年前,李濤一家遭遇到了一場災禍,幾乎弄得家破人亡。他的父親遭遇不白之冤去世,母親不堪父親去世的打擊,人也變得不怎麼清醒。李濤為了讨回公道,一直四處奔走,苦于無人給他撐腰,幾年下來,父親的冤屈得不到解決。
那天李濤站在橋上,想跳下去,一死了之,卻遇到了我的老伴。在我老伴和他同僚的幫助下,李濤的父親終于得以昭雪,一些人受到應有的處罰。
因為這件事,李濤覺得我老伴就是他們一家人的再生父母,是以,也不管我老伴認不認同,他認了我老伴當“爸爸”。這些年,我老伴和李濤一家人偶有來往,在李濤的母親病重時,我老伴也不遺餘力地幫過他,這讓李濤對于我老伴的感激,更是深入骨髓,誓言旦旦,今後把我老伴當親生父親一樣贍養。
“爸爸曾說,我有個姐姐在外國,養老指望不上。雖然我不是親生的,但以後他不在了,我也要對您好。”李濤說道。
我所猜測的一切都沒有發生,隻是我對老伴的一個誤會而已,那一刻我心中苦澀不已,為自己的沖動有些懊悔,好在我并沒有做出冒失、說出一些傷感情的話。
我沒有參加李濤兒子的生日宴會,也沒有告訴他,關于老伴去世的消息。
對于這突然多出來的兒子,我知道即便接納,也需要時間。畢竟對于我而已,李濤是陌生人,他的一家人接受的是我老伴的幫助,而不是我。餘蔭之下,能有幾年?
04
這是來自62歲的徐冬梅老太太的經曆,原以為和老伴能攜手百年,不想老伴中途去世。意外發現老伴有個兒子,見面後才知道并不是親生,而是因為感恩而相認的。
兒子希望以後能夠給兩位老人養老送終,這也是老太太的老伴希望的,畢竟他們唯一的女兒在國外。俗世紅塵中,能有這麼老伴,凡事替對方着想,老太太是幸福的。老伴雖然離開了她,卻也盡自己之力,希望老太太能夠安享晚年。隻是老伴計劃雖好,可老太太心似明鏡,并不認可這一層關系。
從這個“兒子”的表現來看,的确沒有值得老太太信任的地方,老伴幾次幫助“兒子”一家,要說這個兒子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為何這麼多年,沒有登門拜訪?以至于老太太差點誤會了老伴。要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恐怕早就走進了老太太家中,也認了她這個“母親”,可事實并非如此。
老太太的做法,其實是理智的,與其把自己今後養老交到一個陌生人的手中,還不如把主動權抓在自己手裡。現在不告訴“兒子”老伴去世的消息,完全可以借機試探一下“兒子”在和她見面之後的表現。如果還和之前一樣,這層關系不要也罷了。
芸芸衆生,知道感恩的人有,不懂得感恩嘴上說得漂亮的人也不少,對于一些老人來說,尤其要留意身邊突然出現的一些“陌生人”。最重要一點兒,不管對方說得多麼好聽,做得多麼冠冕堂皇,自己的财産一定要牢牢抓在手中,這是養老的資本,也是最大的依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