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資産階級革命,是指由資産階級上司的反對封建社會制度的革命,基本上是在資産階級提出的綱領、口号下進行戰鬥的。
那麼,英國為什麼是第一個開始資産階級革命的國家?其實,這是英國發展的必然性結果。

15世紀晚期開始的都铎王朝,讓英國逐漸發展為以君主專制為核心的新教國家。而這一時期,就如傳統史料所說,英國開始了“圈地運動”,出現了農業資産階級,經濟的發展加強了資産階級和新貴族的勢力。于是,他們不再願意為傳統的君主服務,而是更多考慮自己的自由,使得沖突凸顯。
等到了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上台後,他們強化了君主專制,導緻英國經濟後退。尤其是查理一世,生活極度鋪張,不僅強征賦稅,還多次解散議會,導緻國家發展混亂,各種沖突迅速被激化,使得革命運動的聲勢越來越大。這時,國王和議會的“争權”運動,标志着革命的開始。
是以,曆史上将1640年定為資産階級革命的開始元年。雖然,最後以确立“君主立憲制”來結束這場革命,但過程卻很是複雜漫長的。
一開始,查理一世發動了讨伐議會,并且,一度占據了主動。直到出現了一位人物——克倫威爾,議會才占了上風。後來,克倫威爾掌握了政權,宣布英國為共和國。雖然,他也推出了一些強硬措施,但國内的經濟局勢卻是一直在惡化,沖突始終沒有緩解,且不久克倫威爾因病去世了。
是以,有人說,克倫威爾由于推行暴力統治,被憤怒的人們推向了斷頭台。其實,克倫威爾的遭遇類似春秋時期的楚平王,由于殺了伍子胥的父親,被鞭屍。而這位“護國主”生前,由于将查理一世給砍了,其兒子查理二世繼位後,就将他的屍體挖了出來“上吊”。
據說,還将克倫威爾的頭顱割下來釘在了教堂頂上,并被多次拍賣。在克倫威爾死後,英國王朝複辟,先是查理二世,後是詹姆士二世。之後,因詹姆士二世的手段更加血腥,使得議會的支援者聯合别的力量,開始了一場宮廷政變。1689年,《權力法案》誕生,英國革命結束。
其實,英國這場革命耗時50年,最大的意義應該在于,民主制度戰勝了專制制度,其後才有了本國資産階級的迅猛發展。此外,經曆了這場革命後,英國的政治局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相對穩定,進而保障了國内經濟的發展,奠定了英國工業革命的良好基礎。
隻是,這場革命的“階級”站隊,并不是那麼分明的。看剛開始的起因,隻是國王想強化自己的權力,他并沒有針對哪個階層,當然,其中也有宗教的因素。于是,在雙方的支援者中,都各有資産階級、手工業者以及商人等。
是以,有人認為,最後的取決者在于那些鄉紳的态度,而這些人,往往是“圈地”的最大受益者。但也有人說,這其實就是一場圍繞限制王權“制度”的運動。是以,最終在保留王權的前提下,大家才達成了協定,結束了革命。
其實,不能光看資産階級的站隊來定性這個問題。
資産階級作為一個富有階層,目的就是對社會資源有統治權。是以,資産階級不會絕對和國王或者議會為“敵”,隻要有利益都可以妥協,但不能妥協的隻有宗教信仰。
是以,看着雙方都有各種階層存在,并不是說這些階層的認識就已經得到了提升,覺得制度才是治國的關鍵,隻不過是曆史的發展到了這一步,大家才覺得如果國王的權力不受限制,那麼,自己的日子就不會好過。假如,他們當時就意識到了法治的重要性,那麼,國王肯定不會再得到保留。
當時,經濟的發展讓大家感覺到了專制的種種限制。是以,在大家的心裡,想要打破這種限制的方法就是限制國王的權力。而克倫威爾死後,為何英國再次陷入混亂,就是因為克倫威爾也做了國王,且手段非常專制,是以,往回走老路必然會引發諸多不适。
可見,原有的封建制度已然不能适應這個時候的生産關系了。當然,革命是必經之路,不過在歐洲的曆史上,宗教的力量一直都有主導權,這也決定了其革命的複雜性。
不過,對于資産階級而言,隻要有利可圖站隊并不是難事。而限制王權,隻不過是想讓自身的操控權更加寬泛而已。看後來,他們和王權的合作,謀取的利益是前所未有的。
是以,定性一件事情,還是應該看結果,是哪個階層的人最得利。試想一下,大片的土地攢在自己的手中,還不想“奉獻”太多出去,怎麼辦?
是以,隻有限制王權,截留本該交給王室的财富,才能讓自己更加富裕。由此可見,對資源的攫取,才是資産階級的最終目的。
但不管怎樣,英國革命還是極大地促進了歐洲各國的反專制勢力,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啟蒙作用,對後來的世界曆史産生了重要影響,使得一些封建專制的國家陷入到了害怕和擔憂。此外,英國通過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推動了曆史的程序,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到來。
參考資料:
【《世界史·近代史編》、《英國資産階級革命》、《克倫威爾的政治理念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