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馮骥才《豎讀》:隻有你内心一片平和,“豎讀”才可以開始豎讀

<h1 class="pgc-h-center-line">豎讀</h1>

文 / 馮骥才

閱讀的方式因書而異,我把閱讀分為橫讀與豎讀兩種。所謂橫讀,就是邊看邊翻,隻管一路翻下去,眼睛順勢橫掃而過,串皮不入内,看過便随手扔在一邊;所謂豎讀,則是每一頁都不肯輕易放過,時而要把一段深邃且優美的文字重新再看過一遍,時而會墜落字裡行間,讓思維或情感糾纏其中,甚至愈陷愈深!

豎讀比橫讀,用時至少多五倍。

讀報往往是橫讀,這也是媒體的性質。媒體從來不想和你深交,刺激一下即可。讀書呢?讀書也并非全是豎讀,也有一種書屬于橫讀,比方武俠小說,愈是“經典”的武俠小說,看起來愈快,目光在上邊橫掃的速度疾疾如風。這不奇怪。它原屬于大衆文化的性質。與之相反,便是純文化,必須豎讀。比方《追憶逝水年華》,再比方《浮生六記》,你快得起來——橫得起來嗎?

豎讀的書有它的個性。它不适于旅行中閱讀;閱讀最好是在晚間,獨自一人,沒人坐在身邊,哪怕不出聲地坐在那裡。如果你心裡有煩事,也别動這種書。它可絕對趕不走在你心裡翻騰的那些東西。隻有你内心一片平和——你為它準備一個很大的心靈空間時,“豎讀”才可以開始。

馮骥才《豎讀》:隻有你内心一片平和,“豎讀”才可以開始豎讀

海豚出版社為馮先生制作的《豎讀》特裝本

比方我現在手邊的一位法國人寫的散文集《第一口啤酒》,就是一本必須“豎讀”的書。這本書每篇文章都不過千把字,所寫的一律是最細微的生活感受。這種感受都是非理性的、平淡之極的,甚至是一些極輕微的感覺。它細小輕微得我們絕對不會記住。比方你寫字的感覺。再比如喝一口啤酒,玩弄小折刀,剝青豆兒,在高速公路中夜行,秋天穿上羊毛衫時種種感受或心情。但他沒在這中間放上一件刻骨銘心的往事或難忘的人物,他隻是展開這些感覺裡誰都有過的那些細節。比方你攥那把小折刀削蘋果皮時,手指常常攥在刀刃上;比方一個個光亮的豆子從豆莢裡被擠出來時,最後一個總是很小很弱……它叫你“重新看到了生活和自己”。這個“重新”,是經過作家的感受力、發現力和審美力的幫助使我們“重新”感到生活無處不是這樣優美與迷人。讀着讀着,真感受到作家在刻畫入微地描寫駕車夜行時發出的感慨:“希望黎明的曙光晚一些到來”,進而長久地沉浸在書中這種生活的美感裡。這一瞬,我們的心靈是不是被他“重新”塑造了?

豎讀和橫讀都是一種需要。橫讀所需要的是了解,粗知即可;再加上一些愉悅和刺激。豎讀所需要的是心靈的感應與啟示,境界的提升,以及美的煥發。可惜我們的散文天地裡沒有這種書。有人說,因為我們的作家和讀者心态太浮躁,寫不下去也讀不下去。我說,有理;但是還缺乏一種至關重要的東西,就是——對美的敏感及必備的氣質。

馮骥才《豎讀》:隻有你内心一片平和,“豎讀”才可以開始豎讀

豎 讀

作者: 馮骥才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出版年: 2017-9

頁數: 328

裝幀: 精裝

ISBN: 9787511038944

《豎讀》這一書名,源自馮骥才先生關于閱讀的“橫讀豎讀說”,他認為:“橫讀”近于浏覽,而“豎讀”卻不止于精讀,更需要投入情感和思想,“豎讀”所需要的是心靈的感應與啟示、境界的提升,以及美的煥發。而《豎讀》一書便如同“豎讀”這一閱讀方式一樣,具備了深邃的思想以及對美的敏感體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