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座走了87年的紅軍橋

編者按:

我們黨的百年曆史,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曆史,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曆史。

當年紅軍在貴州期間,沿途打土豪、開倉放糧、救濟貧苦群衆,赢得了“甘人”(意為貧窮的人)的信任。老百姓獻門闆、砍毛竹、搭浮橋、架木橋,幫助紅軍兩渡烏江、四渡赤水,為紅軍帶路、送情報、擡擔架,積極參加紅軍……

雖然硝煙已經散去87年,但當年留下的軍民魚水情、紅色革命故事還在代代流傳,并不斷激勵着後人前行奮進。為充分挖掘用好貴州的紅色資源,進一步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多彩貴州網特推出“‘紅軍橋’上看巨變”系列報道。

記者 楊昌鼎 彭典 夏季 姚輝 實習生 張亞平

視訊加載中...

黎平縣高屯街道上少寨村河邊,有一座87年前紅軍和村民共同整修好的橋,當地人稱作“少寨紅軍橋”。

1934年12月中旬,紅軍先遣連進寨。那時,國民黨造謠,說紅軍殺人放火,村民們便大多躲到山上。先遣連進寨後,宣講紅軍是窮人的部隊。戰士們看到八舟河上的橋又矮又小,提議修整。村民就找來樹樁、木闆,跟紅軍一起修橋。

87年來,紅軍橋經多次維修,現在寬1米左右,長76.4米,高3米多,有18個木制橋墩。村民專門制定村規民約,要保護好這座橋。

每年一到汛期,村民便自發24小時輪流守護紅軍橋。洪水來臨前,把所有木闆搬下來,放到安全的地方;洪水退去後,再把木闆架上去。

87年來,少寨群衆發揚紅軍的長征精神,精心地守護着這座紅軍橋,因地制宜地發展生産建設家園,走出了一條百姓富、生态美的新路子。“紅軍橋”見證了當年的軍民魚水情,也見證了村寨面貌的翻天覆地變化。

編輯:黃桂花

編審:張雲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