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座走了87年的红军桥

编者按: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当年红军在贵州期间,沿途打土豪、开仓放粮、救济贫苦群众,赢得了“甘人”(意为贫穷的人)的信任。老百姓献门板、砍毛竹、搭浮桥、架木桥,帮助红军两渡乌江、四渡赤水,为红军带路、送情报、抬担架,积极参加红军……

虽然硝烟已经散去87年,但当年留下的军民鱼水情、红色革命故事还在代代流传,并不断激励着后人前行奋进。为充分挖掘用好贵州的红色资源,进一步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多彩贵州网特推出“‘红军桥’上看巨变”系列报道。

记者 杨昌鼎 彭典 夏季 姚辉 实习生 张亚平

视频加载中...

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村河边,有一座87年前红军和村民共同整修好的桥,当地人称作“少寨红军桥”。

1934年12月中旬,红军先遣连进寨。那时,国民党造谣,说红军杀人放火,村民们便大多躲到山上。先遣连进寨后,宣讲红军是穷人的部队。战士们看到八舟河上的桥又矮又小,提议修整。村民就找来树桩、木板,跟红军一起修桥。

87年来,红军桥经多次维修,现在宽1米左右,长76.4米,高3米多,有18个木制桥墩。村民专门制定村规民约,要保护好这座桥。

每年一到汛期,村民便自发24小时轮流守护红军桥。洪水来临前,把所有木板搬下来,放到安全的地方;洪水退去后,再把木板架上去。

87年来,少寨群众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精心地守护着这座红军桥,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建设家园,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新路子。“红军桥”见证了当年的军民鱼水情,也见证了村寨面貌的翻天覆地变化。

编辑:黄桂花

编审:张云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