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南富源:“紅軍橋”上話變遷 革命精神永傳承

作者:金台資訊

來源:人民日報-雲南頻道

雲南富源:“紅軍橋”上話變遷 革命精神永傳承

"紅軍橋"舊橋和新橋。

在雲南省富源縣黃尼河鎮布谷村鐵作鎮,有一座"紅軍橋",以1935年4月23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通過橋并在村裡休息的名字命名。

時至今日,紅軍走過的老橋依然如故,厚重而規則的石雕圖案清晰可見,滿年打磨的青石台階上上下蹊蹬,與新橋橋面相連,大家在橋周圍的老橋上拍照, 在新橋上聽村民們講紅軍長征80年來村子的發展變化。

雲南富源:“紅軍橋”上話變遷 革命精神永傳承

"紅軍橋"的石碑。

據78歲的老黨員王福泉說,鐵索鎮是紅軍進入雲南的第一個村落。80多年來,村子經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反動派的壓迫之前,我們憂心忡忡,現在我們安居樂業,以前不把風雨的茅草屋改成小平房,之前與世隔絕的山間交通不便,在寬敞的水泥路上,用舒适的電,喝自來水......

雲南富源:“紅軍橋”上話變遷 革命精神永傳承

聽聽老黨員講述紅軍的故事。

特别是在抗貧造福民政策的支援下,鐵鎖憑借優越的氣候條件和資源優勢,引進生姜種植,村裡100多個戶通過種植生姜,從幾千元到幾萬元都有不同程度的收入, 經過幾年的發展,生姜産業已成為村民增加收入和成為富有特色的配套産業。同時,教育訓練引導村内剩餘勞動力走出村崗,到發展中去工作,進一步拓寬了村民增加收入的路子。

2016年,在村基礎設施全面改善後,村民通過發展特色種植和農民工實作收入持續穩定增長,一度貧困山溝成功脫貧。随着動能的不斷釋放,今天的鐵鎖已成為富饒的村莊。

雲南富源:“紅軍橋”上話變遷 革命精神永傳承

文化廣場。

除了這些變化,鐵鎖也有同樣的地方,不變的是紅軍走過"紅軍大橋",五尺路依然屹立不倒,軍民魚水形勢的故事依然代代相傳,村民聽黨、跟黨、 忠于黨的理想信念是一貫的。

80年來,由于年久失修,紅軍在長征期間通過村莊留下的一些殘餘物已經消失。為了保護剩餘的紅色文物,傳承紅色文化,2016年,該村投資40多萬元對文物進行加強修複,并完善了相關配套設施,成為該鎮的愛國教育基地。随着每年都有越來越多的機關和個人到村裡重新走長征路,參加晚會課程,紀念革命烈士,鐵鎖的紅色旅遊品牌逐漸聲名鵲起。

雲南富源:“紅軍橋”上話變遷 革命精神永傳承

五尺路和紅軍館。

除了"紅軍橋"、五尺路等紅色廢墟外,鐵鎖籃的自然風光也非常美觀,村子裡常年有清澈的溪流,有獨特的天然洞穴,還有百年曆史的古樹。有了這些獨特的生态資源,再加上紅色旅遊逐漸成為一種氣候,鐵索村計劃逐漸推動以紅色旅遊為動力的鄉村旅遊發展,将紅色資源轉化為"紅色經濟",将生态資源轉變為"旅遊經濟",同時傳承紅色文化,帶動村莊的進一步發展, 讓村民更富有,更快樂。(郭毅,王澍,文字/照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