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海巨獸”的沉沒與遠航

來源:中國民兵·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周 偉、羅 健

“深海巨獸”的沉沒與遠航

今年4月21日,印度尼西亞海軍“南伽拉”号潛艇在進行發射魚雷演練時失聯。後經印尼軍方确認,該潛艇已沉沒,艇上53人全部遇難。潛艇殘骸在巴厘島水域838米深處被發現,已經斷成3截。這一軍事事故引起全球廣泛關注。潛艇研發的經濟和技術門檻高,是公認的戰略性武器,目前隻有少數國家能夠自行設計和生産,此次事故再次為各國帶來警醒。

潛艇是能夠在水下運作的艦艇。潛艇的種類繁多,形制各異,小到全自動或一兩人操作、作業時間數小時的小型民用潛水探測器,大至可裝載數百人、連續潛航3個月至6個月的核潛艇,差異很大。按體積可分為大型(主要為軍用)、中型、小型(袖珍潛艇、潛水器)和水下自動機械裝置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潛艇得到廣泛運用,在大國海軍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功能包括攻擊敵人軍艦或潛艇、近岸保護、突破封鎖、偵察和掩護特種部隊行動等。潛艇也被廣泛用于非軍事用途,如海洋科學研究、勘探開采、維護裝置、搜尋援救、海底電纜維修、水下旅遊觀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潛艇因其隐蔽性好、作戰半徑大、突擊威力大、獨立作戰能力強的特點,成為運輸艦船的克星,也是大中型戰鬥艦艇特别是航母的敵手。不過,二戰時期的潛艇也暴露出傳統柴/電混合動力的缺陷:不僅水下續航時間短,而且航速過慢。為提高水下持續活動時間,用核動力替代傳統動力來源一直是潛艇研究的重要方向。

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是由美國海軍上将海曼·裡科弗積極倡議并研制建造的。1946年,以裡科弗為首的一批科學家開始研究艦艇用原子能反應堆為潛艇供能,這就是後來潛艇上廣為使用的艦載壓水反應堆。

當然,美國作為首個建造出核潛艇的國家,也發生過不少事故。1963年4月,美國攻擊型核潛艇“長尾鲨”号在進行大深度潛航試驗時,意外沉沒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科德角以東2500多米深的海底,艇上129名乘員全部死亡,成為美國潛艇史上的一次重大事故。“長尾鲨”号由此成為世界第一艘失事沉沒的核動力潛艇。

此後,為提升潛艇發生事故後的自救能力,各國都加緊研究。例如,潛艇失事時,可放出失事浮标以辨別潛艇失事的位置,并與外界取得聯系。潛艇上搭載單人救生器,可供艇員通過魚雷發射管、指揮室或專用的救生閘套離艇出水。在潛艇主壓載水艙内還裝有應急吹排水系統,潛艇失事時,可由潛艇或救生艇注入高壓氣體,排出主壓載水艙内的水,使潛艇浮出水面。

俄羅斯也發生過潛艇事故。2000年8月12日,俄羅斯的奧斯卡級飛航飛彈核潛艇庫爾斯克号在參加一次軍事演習時,魚雷中的過氧化氫燃料發生爆炸導緻該艇沉沒,艇上118名乘員全部死亡。

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潛艇的戰術技術性能也在逐漸提高。近年來,各國潛艇工業緻力于發展艇體“隐身”“降噪”技術、研制核動力潛艇大功率核反應堆、提高水下航速及在航時間、延長堆芯使用壽命等。潛艇這一“深海巨獸”的威懾力不可小觑,但唯有進一步發展潛艇科技,方能實作安全遠航。

(中國民兵·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