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你們介紹的是一部印度片,不過比起電影本身,它的主演這幾天更受關注。
因為就在幾天前,在電影裡的一位大牌離我們而去,她的名字,叫希裡黛玉。

希裡黛玉去世的消息傳回印度國内後不久,全國陷入悲痛之中,印度總理還專門發推,以此緬懷這位偉大的印度演員。
央視也在第一時間報道了這個消息。
從最新的調查報告來看,結果讓人唏噓。
紅顔薄命……紅顔薄命啊……
說起希裡黛玉的一生,用“傳奇”概括不足為奇,她是印度電影業的第一位女性巨星,同時也憑借驚人的産量,在印度享有“寶萊塢女皇”的美譽。
4歲出道,一生共參演200餘部電影。
上世紀80-90年代,可以視作是希裡黛玉事業的巅峰。當年憑借衆多佳作,她一度成為印度銀幕最美的女星之一。
不過和嘉寶、林青霞一樣,當年正處在事業巅峰的希裡黛玉選擇在此時離開影視圈,這一别,就是16年。
隐退期間,她曾過上相夫教子的生活,盡管期間時不時也會參加本國的娛樂活動,但銀幕上已不再見到其蹤影。
直到2012年,她用一部電影重新殺回影壇,再度回歸的她,也因為這部電影再次燃起了人們對她的期待,又有誰能想到,這成為她流傳世間最後的絕唱……
《印式英語》
<h1>English Vinglish</h1>
這裡特别放出台版海報,是因為它的中譯名很有意思,《救救菜英文》——既調侃了當局,又表達了影片主旨,對灣灣宣發的聯想能力,我還是很服氣的,隻是苦了蔡女士,活活躺槍。
有趣的是,在豆瓣上翻看希裡黛玉的履曆表時,會發現這部電影竟是她所有電影中評價最高的一部。
盡管在印度本土夠大牌,但畢竟是過去的事了,中國的年輕人不認識也挺正常。
《印式英語》聚焦的是一個名叫莎希的印度中年家庭主婦,她有一個在外人看起來很幸福的家庭:家裡婆婆對自己關懷備至,兩個小孩雖然淘氣但也還算可愛,丈夫供職于一家大企業,是一個有着體面工作的成功人士。
從外人的角度來看,能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似乎沒什麼不好的。但個中冷暖,隻要莎希本人才知道。
她的丈夫盡管事業成功,但對待妻子,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大男子主義。按他的了解,身為家庭主婦,就應該老老實實待家裡,沒必要再出去賺外快補貼家用。對于妻子的内心,丈夫鮮少予以關注,久而久之,夫妻倆的關系陷入一潭死水。
除了夫妻關系亮紅燈,莎希的孩子也讓她感到心寒。小兒子年紀小不懂事皮一下就算了,大女兒時常因為自己不懂英語拿來調侃自己。
學校開家長會時,女兒也以莎希代替父親參加引以為恥。理由很簡單,别的同學家長都會英語,自己的媽媽卻是個連英語表達都有困難的“文盲”。
對于女兒和丈夫的不滿,莎希隻能選擇隐忍。
可能很多人會說,不就是英語嘛,我們學了這麼多年的英語,也未必見得說得有多溜。
但在印度,不會說英語可是會直接被視作沒受過教育的象征哦。
其次,你得知道,印度因為被英國殖民過的關系,除了他們本國使用的幾種印度語系,英語還是他們官方語言。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片中會出現一些橋段,展示印度人英語說得比印地語利索。
換句話說,英語和他們的母語印度語幾乎是一個性質的語言,不會說母語之一的英語,你好意思說自己是印度人?
是以,女兒對母親的不滿,其實也隐含着某種羞辱。對于來自女兒的羞辱,沒有多少文化的莎希隻能默默承受。
在男尊女卑的印度,沒有文化,你就沒有了一切。
自尊什麼的,我以前介紹給你們的印度片也說過了,是不存在的哦。
這種不為人知的表面和諧關系,很快随着一場婚禮的到來被改變。一天,莎希被告知遠在美國的表妹馬上就要嫁人,需要心靈手巧的自己過去幫忙料理婚慶事宜。
經過商量,丈夫決定先送妻子過去,自己和小孩随後過去。
按照計劃,先到美國的莎希一開始還對家人戀戀不舍,每天一個電話請丈夫代勞照料兩個孩子。
不過很快,莎希就被美國高度現代化的氛圍所影響,她開始想要勇敢踏出自己的第一步——在陌生環境下接觸不同的人。
然而這個過程并不順利,因為語言不通的關系,她無法正常點單,還順帶收了櫃台黑妹無數個白眼。
被店員不友好的态度逼得方寸大亂的莎希,成為那天店裡其他人的笑料。
更糟糕的是,努力維持尊嚴的莎希在店裡制造了更大的混亂。
窘迫的莎希第一次感受到無法正常交流帶來的挫敗感,感到羞恥的她逃出咖啡店後,第一次在異國留下了難為情的淚水。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你怕是在歧視文科生咯?
好在這個時候,當時和她一道在店内的法國小哥追了出來,不僅送上莎希遺留在店内的咖啡,還努力安撫對方平靜了下來。
決心改善自己英語水準的莎希,決定在幫助親戚布置婚禮之餘,利用閑餘時間報了個英語速成班。
在班上,莎希遇到了來自五湖四海的異國人,當然,也包括那位給她安慰的法國小哥。
盡管這個速成班隻有短短4周時間,但莎希的刻苦和勤奮很快讓她累積下一些用語常識。
最努力的人往往格外迷人,說的就是她。而被她迷住的,則是那位法國小哥。
兩人從最初的好感,到暧昧的一同散步,再到樓頂觀景。如果不是因為莎希的婚姻,說不定二人真的會走到一起。
不過最終,這段還沒有開始的感情,因為莎希崇高的道德感給拉回到現實。
現實是,她的家人在之後不久來到了美國;現實是,她将不得不再次接受家人的奚落;現實是,她為了家庭的圓滿,放棄了自己學習英語的夢想,和一段也許會更優質的感情。
最終,表妹的婚禮如期舉行,而莎希在婚禮上的那一段發言發人深省。
這段發言,也點醒了長期無視自己付出的父女二人。
作為過來人,作為一個成熟的女人,莎希面對新人這充滿善意的“謊言”,既包含了她最誠摯的情感和祝福,但與此同時,反觀這個人物的遭遇,你又會發現她說的這些與她的經曆又嚴重不符。
生活永遠不可能像電影那麼美好,導演在此處安插的這種反差,既反映了印度當下的現實,也利用莎希之口,對故事中忽視家人感受的其他家庭成員進行了一次變相控訴,可謂是一招妙棋。
而這,也是我認為它比阿米爾·汗的電影更深刻的地方。盡管二者本質上都用喜劇講述了一個大團圓的故事,但《印式英語》中存在某種更尖銳、更沖突的部分,這在阿米爾·汗此前的幾部引入國内的電影中是很少看到、也是最讓人細思極恐的部分。
從莎希上述兩段獨白中,你既可以解讀成一個“對生活感到無望的中年婦女,決定用麻木制造的幻想繼續欺騙下一代”,也可以解讀成我剛才所說的那個版本——生活不易,但唯有善意才能化解家人之間的隔閡,共同向前看。
這兩個版本沒有對錯之分,畢竟,每個人的經曆和認知層面不同,但我想說的是,《印式英語》借由這一段所展現的對生活充分思考過後形成的表達,是我在過往幾部看過的印度片中最有人味的印度電影。
比如《炙熱》和《摔跤吧!爸爸》乃至《神秘巨星》,他們都從不同程度對印度婦女地位的現狀進行了揭露,但與此同時,裡面的每個人物都太過扁平,導緻類似莎希這樣的人出場機會并不算多。
▲《神秘巨星》中的母親存在感就不是很高
反觀莎希,在影片中,她被塑造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且她的反應符合人們對生活的現實認知,有非常強烈反思意義。
面對女兒反複無常的抱怨,私下和法國小哥聊天的過程中,莎希也會表達自己的不滿。
對于法國小哥和自己即将越界的情感,她選擇采取回避姿态。
面對對方的追問,莎希如此解釋道:
甚至即便在婚禮這樣的場合,當丈夫再次打算粗暴打斷自己的發言時,她也會奮起反擊。
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更何況,莎希并不傻,她也是人,一個有正常感覺的女人。
而既然身為女人,有誰不願自己被溫柔對待,而選擇在繁瑣的家務和丈夫的冷落中熬成黃臉婆呢?
美國之旅,是莎希這個人物開始經曆轉變的關鍵點,期間每一次嘗試,都象征着她和過去自己的一次道别。
就像旁人的指引那樣,“你應該再自信一點”。
觀看《印式英語》是一次非常奇妙的體驗,你會驚訝于導演在笑點和嚴肅話題間遊刃有餘的切換,且每個着力點精準之餘不乏深刻。
如果因為不熟悉希裡黛玉而錯過這部電影,實在是相當遺憾的事。
總之,這部電影再次重新整理了我對印度主流商業片的認知,比起我們傻樂的國産喜劇,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氣得跳啊。
怎麼樣?準備好點選“閱讀原文”領取資源了嗎?
愛你們哦~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