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你们介绍的是一部印度片,不过比起电影本身,它的主演这几天更受关注。
因为就在几天前,在电影里的一位大牌离我们而去,她的名字,叫希里黛玉。

希里黛玉去世的消息传回印度国内后不久,全国陷入悲痛之中,印度总理还专门发推,以此缅怀这位伟大的印度演员。
央视也在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个消息。
从最新的调查报告来看,结果让人唏嘘。
红颜薄命……红颜薄命啊……
说起希里黛玉的一生,用“传奇”概括不足为奇,她是印度电影业的第一位女性巨星,同时也凭借惊人的产量,在印度享有“宝莱坞女皇”的美誉。
4岁出道,一生共参演200余部电影。
上世纪80-90年代,可以视作是希里黛玉事业的巅峰。当年凭借众多佳作,她一度成为印度银幕最美的女星之一。
不过和嘉宝、林青霞一样,当年正处在事业巅峰的希里黛玉选择在此时离开影视圈,这一别,就是16年。
隐退期间,她曾过上相夫教子的生活,尽管期间时不时也会参加本国的娱乐活动,但银幕上已不再见到其踪影。
直到2012年,她用一部电影重新杀回影坛,再度回归的她,也因为这部电影再次燃起了人们对她的期待,又有谁能想到,这成为她流传世间最后的绝唱……
《印式英语》
<h1>English Vinglish</h1>
这里特别放出台版海报,是因为它的中译名很有意思,《救救菜英文》——既调侃了当局,又表达了影片主旨,对湾湾宣发的联想能力,我还是很服气的,只是苦了蔡女士,活活躺枪。
有趣的是,在豆瓣上翻看希里黛玉的履历表时,会发现这部电影竟是她所有电影中评价最高的一部。
尽管在印度本土够大牌,但毕竟是过去的事了,中国的年轻人不认识也挺正常。
《印式英语》聚焦的是一个名叫莎希的印度中年家庭主妇,她有一个在外人看起来很幸福的家庭:家里婆婆对自己关怀备至,两个小孩虽然淘气但也还算可爱,丈夫供职于一家大企业,是一个有着体面工作的成功人士。
从外人的角度来看,能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似乎没什么不好的。但个中冷暖,只要莎希本人才知道。
她的丈夫尽管事业成功,但对待妻子,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大男子主义。按他的理解,身为家庭主妇,就应该老老实实待家里,没必要再出去赚外快补贴家用。对于妻子的内心,丈夫鲜少予以关注,久而久之,夫妻俩的关系陷入一潭死水。
除了夫妻关系亮红灯,莎希的孩子也让她感到心寒。小儿子年纪小不懂事皮一下就算了,大女儿时常因为自己不懂英语拿来调侃自己。
学校开家长会时,女儿也以莎希代替父亲参加引以为耻。理由很简单,别的同学家长都会英语,自己的妈妈却是个连英语表达都有困难的“文盲”。
对于女儿和丈夫的不满,莎希只能选择隐忍。
可能很多人会说,不就是英语嘛,我们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也未必见得说得有多溜。
但在印度,不会说英语可是会直接被视作没受过教育的象征哦。
其次,你得知道,印度因为被英国殖民过的关系,除了他们本国使用的几种印度语系,英语还是他们官方语言。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片中会出现一些桥段,展示印度人英语说得比印地语利索。
换句话说,英语和他们的母语印度语几乎是一个性质的语言,不会说母语之一的英语,你好意思说自己是印度人?
所以,女儿对母亲的不满,其实也隐含着某种羞辱。对于来自女儿的羞辱,没有多少文化的莎希只能默默承受。
在男尊女卑的印度,没有文化,你就没有了一切。
自尊什么的,我以前介绍给你们的印度片也说过了,是不存在的哦。
这种不为人知的表面和谐关系,很快随着一场婚礼的到来被改变。一天,莎希被告知远在美国的表妹马上就要嫁人,需要心灵手巧的自己过去帮忙料理婚庆事宜。
经过商量,丈夫决定先送妻子过去,自己和小孩随后过去。
按照计划,先到美国的莎希一开始还对家人恋恋不舍,每天一个电话请丈夫代劳照料两个孩子。
不过很快,莎希就被美国高度现代化的氛围所影响,她开始想要勇敢踏出自己的第一步——在陌生环境下接触不同的人。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因为语言不通的关系,她无法正常点单,还顺带收了柜台黑妹无数个白眼。
被店员不友好的态度逼得方寸大乱的莎希,成为那天店里其他人的笑料。
更糟糕的是,努力维持尊严的莎希在店里制造了更大的混乱。
窘迫的莎希第一次感受到无法正常交流带来的挫败感,感到羞耻的她逃出咖啡店后,第一次在异国留下了难为情的泪水。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你怕是在歧视文科生咯?
好在这个时候,当时和她一道在店内的法国小哥追了出来,不仅送上莎希遗留在店内的咖啡,还努力安抚对方平静了下来。
决心改善自己英语水平的莎希,决定在帮助亲戚布置婚礼之余,利用闲余时间报了个英语速成班。
在班上,莎希遇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异国人,当然,也包括那位给她安慰的法国小哥。
尽管这个速成班只有短短4周时间,但莎希的刻苦和勤奋很快让她累积下一些用语常识。
最努力的人往往格外迷人,说的就是她。而被她迷住的,则是那位法国小哥。
两人从最初的好感,到暧昧的一同散步,再到楼顶观景。如果不是因为莎希的婚姻,说不定二人真的会走到一起。
不过最终,这段还没有开始的感情,因为莎希崇高的道德感给拉回到现实。
现实是,她的家人在之后不久来到了美国;现实是,她将不得不再次接受家人的奚落;现实是,她为了家庭的圆满,放弃了自己学习英语的梦想,和一段也许会更优质的感情。
最终,表妹的婚礼如期举行,而莎希在婚礼上的那一段发言发人深省。
这段发言,也点醒了长期无视自己付出的父女二人。
作为过来人,作为一个成熟的女人,莎希面对新人这充满善意的“谎言”,既包含了她最诚挚的情感和祝福,但与此同时,反观这个人物的遭遇,你又会发现她说的这些与她的经历又严重不符。
生活永远不可能像电影那么美好,导演在此处安插的这种反差,既反映了印度当下的现实,也利用莎希之口,对故事中忽视家人感受的其他家庭成员进行了一次变相控诉,可谓是一招妙棋。
而这,也是我认为它比阿米尔·汗的电影更深刻的地方。尽管二者本质上都用喜剧讲述了一个大团圆的故事,但《印式英语》中存在某种更尖锐、更矛盾的部分,这在阿米尔·汗此前的几部引入国内的电影中是很少看到、也是最让人细思极恐的部分。
从莎希上述两段独白中,你既可以解读成一个“对生活感到无望的中年妇女,决定用麻木制造的幻想继续欺骗下一代”,也可以解读成我刚才所说的那个版本——生活不易,但唯有善意才能化解家人之间的隔阂,共同向前看。
这两个版本没有对错之分,毕竟,每个人的经历和认知层面不同,但我想说的是,《印式英语》借由这一段所展现的对生活充分思考过后形成的表达,是我在过往几部看过的印度片中最有人味的印度电影。
比如《炙热》和《摔跤吧!爸爸》乃至《神秘巨星》,他们都从不同程度对印度妇女地位的现状进行了揭露,但与此同时,里面的每个人物都太过扁平,导致类似莎希这样的人出场机会并不算多。
▲《神秘巨星》中的母亲存在感就不是很高
反观莎希,在影片中,她被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且她的反应符合人们对生活的现实认知,有非常强烈反思意义。
面对女儿反复无常的抱怨,私下和法国小哥聊天的过程中,莎希也会表达自己的不满。
对于法国小哥和自己即将越界的情感,她选择采取回避姿态。
面对对方的追问,莎希如此解释道:
甚至即便在婚礼这样的场合,当丈夫再次打算粗暴打断自己的发言时,她也会奋起反击。
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更何况,莎希并不傻,她也是人,一个有正常感知的女人。
而既然身为女人,有谁不愿自己被温柔对待,而选择在繁琐的家务和丈夫的冷落中熬成黄脸婆呢?
美国之旅,是莎希这个人物开始经历转变的关键点,期间每一次尝试,都象征着她和过去自己的一次道别。
就像旁人的指引那样,“你应该再自信一点”。
观看《印式英语》是一次非常奇妙的体验,你会惊讶于导演在笑点和严肃话题间游刃有余的切换,且每个着力点精准之余不乏深刻。
如果因为不熟悉希里黛玉而错过这部电影,实在是相当遗憾的事。
总之,这部电影再次刷新了我对印度主流商业片的认知,比起我们傻乐的国产喜剧,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气得跳啊。
怎么样?准备好点击“阅读原文”领取资源了吗?
爱你们哦~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