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開春,随着清明節的到來,新茶的話題一次一次地被掀起熱潮。文人之間通話,講完正事都會說一句:什麼時候來喝茶,我這裡有今年的新茶,産地剛送來的,香。有的還會報出茶的名字:金山時雨、信陽毛尖、黃山毛峰、獅峰龍井、正安白茶……嗬唷,誘人的茶名一個比一個有吸引力,聽過就想去品鑒一下。這些茶有的非常出名,是經典名品牌,諸如龍井、都勻毛尖、碧螺春;有的則是改革開放以來推出的新品牌,大有後來居上之勢;還有的根本無甚名氣,但喝起來同樣令人回腸蕩氣、心曠神怡。它們都在上海的茶葉市場上争奇鬥豔、一決高下。
上海這地方不産茶。
唯其不産茶,茶葉市場分外活躍。20幾年前舉辦的上海茶文化節,吸引了幾乎全中國所有的名茶産地前來參展。《文彙報》舉辦的福建鐵觀音“鬥茶賽”,僅上海就有84家茶商參與。我應邀為頒發金獎時,福建駐上海辦事處的上司給我耳語,即使是三等獎的茶商,在上海賣茶都發了不小的财。
貴州的茶這幾年也在進軍上海了,茶葉協會的來了,農委的來了,遵義的茶還要與馳名上海灘百多年的汪裕泰茶莊合作,聲勢一年比一年做得大。碰到一些朋友,喝過貴州的茶,見到我都要誇上幾句:
“貴州的茶不錯,尤其是都勻毛尖,可以說是上品。”
我會及時告訴他:豈止是上品,它是中國十大名茶中排列第二的好茶。毛主席和崇祯皇帝都喜歡。
有人還誇正安的白茶,說沒想到,貴州人學做安吉白茶,竟然做成功了,不錯不錯,味兒純正。
我糾正他道:正安白茶,古已有之。安吉白茶是南宋時興起的,據我所知,安吉白茶還沒有貴州正安的白茶年代久遠,是以最貴的安吉白茶,賣三千多一斤;在深圳,一斤上品的正安白茶,賣到上萬哩!
文友不相信,瞪大了眼睛問:我怎麼孤陋寡聞,沒聽說過呢?
我隻能調侃他:你不知道的事情多着呢!貴州茶中的“三綠一紅”,哪一種都不比外省的差。不信你嘗嘗。
說着我從包中拿出一小袋湄潭翠芽,當着他的面沖泡了一杯。
文友看着那小小的茶尖,清澈的茶湯。再對比其他杯中的茶葉,呆住了,連聲說:“沒想到,真沒想到!”
确實,貴州的茶,現在的總面積已經栽種到接近700萬畝。如果把每一畝茶園産的茶,都收上來,那是一個驚人的産量。
那麼大的産量,那麼多的茶葉,該如何賣出去,并且物有所值賣一個好價錢呢?
我有如下的思考。(請讀《貴州的茶》下篇)

(感謝葉辛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