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遙遠的救世主:末世枭雄耶律大石

作者:天命與劍8341

在12—17世紀的歐洲,500多年間始終流傳着一個傳說,相信遙遠的東方有一個信奉基督教的“祭祀王約翰”,能夠率領基督徒解放聖地耶路撒冷、幫助歐洲擺脫穆斯林的侵擾,而這位“大救星”到底是誰?與遼、北宋大概一個時期的中亞,當時有一個塞爾柱帝國,

塞爾柱人屬突厥的一支,其國以酋長塞爾柱克的名字命名。

塞爾柱之孫圖格魯克伯克先占領呼羅珊,進而征服波斯全境;

随後又攻入巴格達,控制了阿拔斯王朝的哈裡發,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了從黎凡特到中亞廣大區域的王者。哈裡發夾伊姆甚至封圖格魯克伯克為蘇丹,号為“東方和西方之王”。

圖格裡勒伯克之侄和繼承者阿爾普一阿爾斯蘭在曼齊克特打敗拜占庭帝國,連拜占廷皇帝羅曼努斯四世也成為了階下囚,将塞爾柱帝國的勢力擴充到小亞細亞地區。

塞爾柱帝國的征服不僅給拜占庭帝國以毀滅性的打擊,甚至還震撼了遙遠的西歐天主教世界。

拜占庭在曼齊克特的慘敗,使得西方天主教世界自圖爾戰役之後,又一次回憶起了被伊斯蘭世界支配的恐懼

而在曼齊克特戰役中精銳盡失的拜占庭,再也無法如利奧十世的時代那樣獨力應對來自伊斯蘭世界的威脅,不得不向西歐的異端教友們請求援助。

對伊斯蘭世界的恐懼與拜占庭的求援請求,使得羅馬教會看到了機會。

教皇烏爾班二世趁機動員西歐的天主教騎士們前往中東與塞爾柱突厥人作戰,拉開了轟轟烈烈的十字軍東征。而塞爾柱帝國,卻因蘇丹馬利克沙的去世,陷入諸子争位的内亂之中,新近征服的黎凡特與小亞細亞地區更是出現了一系列的突厥系小王朝。

不過馬利克沙的第三子桑賈爾卻是一代英主。

桑賈爾以呼羅珊為根據地,耗費十餘年南征北戰。

到公元1104年,他已經征服了巴格達、大馬士革、科尼亞、摩蘇爾、迪亞巴克爾等地塞爾柱突厥系小王朝,離複興塞爾柱帝國的榮光,僅一步之遙。然而正在桑賈爾志得意滿之時,在遙遠的東方卻出現了一個他意想不到的勁敵。

公元1125年,随着天祚帝耶律延禧被俘,遼朝滅亡。這時,本文主角終于上場了,

耶律大石出身大遼皇族,是遼太祖阿保機的八世孫,自幼文武兼備,精通騎射、契丹文和漢文。1115年,耶律大石考中進士,随後進入翰林院擔任承旨。由于契丹人稱翰林為“林牙”,是以耶律大石又被稱呼為“大石林牙”,他也是遼史記載中的唯一一位契丹族進士。在天祚帝統治期,耶律大石的仕途相當順暢,曆任泰、祥二州刺史,最終官至遼興軍節度使。1122年,面對金的攻勢,一敗再敗的天祚帝放棄抵抗,一溜煙躲進夾山避難。由于環境閉塞、消息不通,天祚帝逃入夾山後,其行蹤長期不為外界所知。是以,為了穩定軍心、民心,當時留守南京(今北京)的耶律大石、蕭翰等人便擁戴天祚帝的堂叔耶律淳為帝,史稱北遼。

北遼建立後,試圖跟宋朝維持和平關系,但宋徽宗卻“趁火打劫”,令童貫率精兵20餘萬北伐,意在奪回燕雲故地,然而,在耶律大石、蕭翰的指揮下,背水一戰的遼軍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在白溝河、南京兩度擊潰宋軍,殺傷、俘獲甚多,并乘勝追擊到雄州城下。由此,耶律大石一戰成名,威震天下。次年四月,北遼被金朝所滅,耶律大石戰敗被俘,并被迫為金兵帶路以偷襲天祚帝的青冢大營,但在中途僥幸逃脫。當年九月,耶律大石投奔天祚帝,但天祚帝既不能原諒他擅自另立皇帝,也不接受其提出“養兵待時”的意見,并且還想殺了他。1124年,在天祚帝準備出兵與金朝決戰時,耶律大石趁亂殺死監視他的将軍蕭乙薛、坡裡括,然後率領親兵200人出逃。

逃出夾山後,耶律大石率部衆一路向西北行軍,并于1124年到達遼可敦城。可敦城是遼朝在西北的軍事重鎮,常年駐守着一支2萬餘人的騎兵以震懾克烈諸部,不管國内發生怎樣的動亂,都不得離開駐地。是以,等到耶律大石到達可敦城後,這支勁旅便被他收歸,成為複興遼朝的生力軍。不久,天祚帝被金兵俘虜的消息傳到可敦城,耶律大石趁機召集西北地區仍然效忠于遼朝的力量,連續兩次發起對金朝的攻勢。與此同時,耶律大石還不斷派使者聯絡白鞑靼人、西夏以及南宋,試圖對金朝形成外交孤立、軍事包圍,可惜成效不大。金朝對耶律大石恨之入骨,先後兩次發動對可敦城的遠征,均以失敗告終,但卻讓耶律大石倍感憂慮。

耶律大石深知,可敦城雖然畜産豐富、兵精糧足,但實力仍舊無法跟金抗衡,而要複國,隻能尋找更為強大、廣袤的根據地,而西域無疑是絕佳的選擇。正因如此,耶律大石按照契丹族傳統,在1130年殺青牛白馬祭告天地、祖宗,随後整師西征。一路上,耶律大石率軍征服高昌回鹘國、擊敗東喀喇汗國,于1132年到達葉密立。随後,耶律大石在群臣的擁戴下稱帝(同時使用“菊爾汗”的突厥語稱号,意為“萬汗之汗”),并仍舊使用遼的國号,史稱西遼。由此,遼朝在被金滅亡7年後,在西域得以複國。

耶律大石建國稱帝後,以葉密立為根據地,繼續實施對外擴張。此時,東喀喇汗國發生内亂,可汗易蔔拉欣無法應付由康裡人、葛邏祿人發動的叛亂,隻好遣使向宿敵耶律大石求援,并得到後者的同意。在征服康裡人、葛邏祿人後,耶律大石趁機吞并東喀喇汗國,并将都城遷至虎思斡魯朵,在1134年,吞并東喀喇汗國後,耶律大石開始實施東征的計劃,并在1134年派心腹大将蕭斡裡刺率軍七萬東征,結果因路途太遠、環境惡劣、牛馬多死、士氣低落,不得已中途撤軍。東征計劃流産後,耶律大石将擴張的重心轉向西部,試圖吞并占據中亞的西喀喇汗國。然而,西喀喇汗國是塞爾柱帝國的附庸,蘇丹桑賈爾以高傲自負著稱,當然不允許西遼侵奪他的地盤。

1141年,西喀喇汗國進攻依附于西遼的葛邏祿人,并向桑賈爾求取援兵,試圖合力擊滅

勁敵西遼。桑賈爾接到西喀喇汗國的求援信後,馬上打着“聖戰”的旗号動員伊斯蘭諸國參戰,最終糾集起十餘萬人的精銳部隊。1141年,桑賈爾親率穆斯林聯軍渡過阿姆河,并與西遼、葛邏祿、花刺子模聯軍會戰于撒馬爾罕以北的卡特萬草原,結果大敗,陣亡的将士多達3萬人,受傷及被俘者更是不計其數。卡特萬之戰結束後,塞爾柱帝國一蹶不振,自此喪失對中亞的霸權,而西喀喇汗國、花刺子模、布哈拉等穆斯林強國則紛紛向耶律大石臣服,使得西遼的版圖迅速向西擴張,最終成為一個北抵伊犁河國、南包錫爾河司、西至怛羅斯、東達巴爾思罕的大帝國。

這時在中東,十字軍東征卻沒有達到預期,又不願回鄉後灰頭土臉,他們就盛傳東方一位信奉基督的約翰王打敗了哈裡發。

這位傳說中的約翰王,目前西方史學者都認為應當是指契丹人中的菊兒汗(衆汗之汗),也就是西遼的耶律大石。

擊敗穆斯林聯軍、奪取中亞霸權後,耶律大石停止大規模的對外擴張行動,開始緻力于内政建設在位期間,耶律大石總結遼國興衰教訓後,吸收當地民族的統治經驗,因地制宜,制定了符合西遼國情的政治制度與兵制。極大地推動了中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并促進了這一地區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1143年,耶律大石病逝,享年57歲。大石死後,子孫繼續統治中亞、中國新疆,直到1218年,被蒙古大軍所滅。西遼滅國後,蒙古重臣耶律楚材稱贊耶律大石"頗尚文教,西域人至今思之"。“後遼興大石,西域統龜茲,萬裡威聲震,百年名教垂”由此可見,耶律大石對遼國與契丹族的貢獻比起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也不遑多讓,耶律大石,這隻孤獨的蒼鷹,雖然未能光複故土,卻在西域馳騁,讓中華文明生根發芽,這樣的中華民族豪傑人物,以前我們實在關注得不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