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德有一篇著名的作品《最後一課》,講述了普法戰争後,阿爾薩斯-洛林被割讓給德國,當地的學校被禁止學習法語。這篇文章是一篇充滿愛國主義的作品,通過法語調動了法國人民在戰敗後的民族感情。但是有人提出都德的文章中所言不實,因為阿爾薩斯-洛林有很多說德語的人,當地人民對法國并沒有那麼強的歸屬感。那麼,曆史的事實到底是怎樣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一、普法戰争前的阿爾薩斯-洛林</h1>
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長期以來都是法國和德國競争的焦點。法國一直試圖達到并保持其所謂的“自然疆界”,即西南部邊界是比利牛斯山脈,東南部是阿爾卑斯山脈,東北部是萊茵河。這種戰略主張使得法國逐漸吞并了萊茵河以西的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
17世紀,法國在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的統治下逐漸征服了現在的阿爾薩斯地區,而洛林地區從16世紀的亨利二世至18世紀的路易十五統治期間也逐漸落入法國手中。是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也的确可以說是法國人從德意志手中奪取的。盡管如此,阿爾薩斯-洛林人民在法國曆史上還是扮演過重要的角色,法國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聖女貞德便是一位出身于洛林地區的農村少女。然而讓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對法國産生真正歸宿感的還是法國大革命。
聖女貞德的雕像
1789年,震驚歐洲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了,法國人民高舉自由、平等、博愛的大旗向舊制度發起了沖擊。為了将這次革命扼殺在搖籃裡,歐洲其他各國的封建君主均發兵入侵法國。奧地利和普魯士聯軍入侵法國東北邊界,他們一路燒殺搶掠,引發了當地人民的強烈不滿。阿爾薩斯-洛林在地理上靠近奧普兩國,是以深受其害,哪怕當地說德語的居民也未能幸免。
在政府的号召下,法國人民紛紛拿起武器與敵人作戰,阿爾薩斯-洛林人保衛自己的家鄉,也紛紛參加了國民衛隊與外敵英勇作戰。法國國歌《馬賽曲》原本的名字是《萊茵軍團軍歌》,這首歌最早便是唱響于阿爾薩斯-洛林地區。
瓦爾密大捷後,普奧聯軍被趕出了法國。在這場挽救了法國大革命的關鍵戰役中,法軍指揮官、阿爾薩斯人凱勒曼功不可沒,他麾下的部隊主要以阿爾薩斯-洛林人構成。這支軍隊後來演變為德意志軍團,成為拿破侖在德意志地區南征北戰的中流砥柱。由于普奧兩國對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恨之入骨,是以在1814年反法同盟入侵法國後,阿爾薩斯-洛林再一次遭到劫掠。
瓦爾密戰役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二、割讓阿爾薩斯-洛林</h1>
19世紀中葉,普魯士開始了建立統一德意志民族國家的事業。1864年和1866年,普魯士戰勝了丹麥王國和奧地利帝國,統一了德國的大部分地區,距離完成統一事業僅有一步之遙。當時,德意志南部有一些邦國對普魯士的統一事業并不十分熱心,是以普魯士宰相俾斯麥決定再進行一場戰争,來激發德意志人民的民族感情,促進統一事業的最終完成。
被激怒的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宣布向普魯士宣戰,普魯士便乘機向法國發起進攻,普法戰争就這樣爆發了。1870年9月,普法兩國在色當展開決戰,最終法國戰敗,普法戰争以普魯士的勝利告終,普魯士也就此完成了統一大業。
拿破侖三世(左)和俾斯麥(右)
1871年,普法戰争勝利後,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要求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這項舉措其實在德國人中也存在很大的争議。俾斯麥最初就反對這樣做,因為他認為這将導緻法國對德國永久的敵意。然而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同意了讓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的提案,因為他認為阿爾薩斯-洛林将為法德兩國提供重要的戰略緩沖區。此外,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所擁有的鐵礦資源也是十分重要的。于是,德法兩國簽訂了《法蘭克福條約》,阿爾薩斯-洛林被割讓給了德國,這樣才有了都德筆下的《最後一課》。
都德
一戰後,根據《凡爾賽條約》,阿爾薩斯-洛林重回法國的懷抱。如今随着二戰後法德和解以及歐洲一體化程序的發展,法德兩國圍繞阿爾薩斯-洛林所引發的恩怨糾葛也早已解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8">三、阿爾薩斯-洛林的歸屬感</h1>
那麼,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人民到底有着怎樣的民族認同呢?都德筆下哀歎脫離了祖國的阿爾薩斯-洛林人民是不是曆史的真相呢?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阿爾薩斯-洛林人民在那時已經将自己視作法國人,而将德國人視作占領者和侵略者。
阿爾薩斯-洛林曾經也是法國從神聖羅馬帝國手中占領的領土,那麼為什麼這兩個地區的人民會産生對法國的認同感呢?這和法國大革命有重要的關系,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席卷了整個歐洲,猛烈地沖擊了歐洲的舊制度,而且為了保衛革命果實和自己的祖國,法國人民紛紛與外敵展開了鬥争。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人民也是如此,當地的人民為了保衛自己的家鄉,加入了法軍作戰,在大革命運動的洗禮中,阿爾薩斯-洛林人民的法國認同感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提高。
法國大革命
另外,阿爾薩斯-洛林人民在大革命期間也得到了許多發展機會和政治權利。以平等作為口号之一的法國大革命,給了許多出身平民的人建功立業的機會,許多人在這一時期憑借自身的努力和才華獲得了很高的社會地位,阿爾薩斯-洛林人民也是如此。比如上文提到的法軍指揮官凱勒曼便是阿爾薩斯人。拿破侖在1814年前敕封的24名法籍法國元帥中,阿爾薩斯-洛林人占到了總數的1/8,考慮到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人口還不到法國總人口的2%,可以說這個比例相當高了。
來自洛林地區的内伊元帥
在革命和戰争的洗禮中,阿爾薩斯-洛林人的政治認同也開始逐漸傾向于法國。也正是這個原因,當法蘭西共和國在國内推廣法語以傳播新思想、激發法蘭西民族情感的時候,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沒有強制實行推廣法語的措施,因為此地本來就擁戴革命,沒有強迫他們學習法語的必要。直到1853年,法國才開始規定法語為阿爾薩斯地區的唯一教學語言,并限制德語課程的教學時長。
這種認同感即便是被德國占領之後也未消失,阿爾薩斯-洛林人民在德意志帝國中基本處于二等公民的地位,德國政府在當地保留了大量駐軍和警察進行監視。而且一戰時,德國很少從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征兵,因為擔心阿爾薩斯-洛林人會在戰場上倒戈相向。
今天的阿爾薩斯-洛林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7">文史君說</h1>
都德的《最後一課》雖然僅僅是篇文學作品,但其中表達的情感和事件也是來源于現實。雖然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有很多人使用德語而非法語,但這并不能改變他們認同自己是法國人的事實,語言并不能作為民族認同和身份認同的全部依據,更重要的還是要看他們的表現。即便有相當一部分阿爾薩斯-洛林人民并不使用法語,但他們表達出來的愛國情感,無疑證明都德的作品并未說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9">參考文獻</h1>
[英]安德魯·羅伯茨:《拿破侖大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
[美]傑弗裡·瓦夫羅:《普法戰争:1870-1871年德國對法國的征服》,林國榮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
(作者:浩然文史·ABC之友)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檔,除特别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