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米花之味》:超豪華團隊打造的一部清新鄉村之作

作者:女紳士明星的話題
《米花之味》:超豪華團隊打造的一部清新鄉村之作

《米花之味》海報

參考消息網5月4日報道 很難相信《米花之味》将現實主義題材處理得如此輕盈。

看起來平淡無奇的《米花之味》,參加了2017年威尼斯影展“威尼斯日”競賽單元,更是配備了超豪華的制作團隊:攝影請了蔡明亮的禦用攝影師廖本榕,配樂是與北野武合作多次并憑借《座頭市》《極惡非道2》屢獲大獎的鈴木慶一,剪輯師陳博文是《一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剪輯師,他曾六次提名金馬獎,而編導鵬飛是蔡明亮的編劇和洪尚秀的助理。你或隐或現地能看到大師們潛移默化的浸潤,《米花之味》也在審美上有與衆不同的清新氣質。

留守兒童的故事,可能會充滿傷感,但《米花之味》的格調卻很明朗,它不放大悲情、不強化沖突、用幽默消解隔閡。

不放大悲情

《米花之味》:超豪華團隊打造的一部清新鄉村之作

留守兒童喃杭

《米花之味》講述的故事很簡單:在上海打工的媽媽葉喃傳回雲南傣族鄉間,看望在鄉下留守的女兒喃杭。但影片設計得很巧妙。影片中既沒有交代媽媽葉喃為什麼與丈夫離婚,也沒有說明在上海的工作如何,這次回家又會在傣族鄉間停留多久,這些空白都被通通略去,卻引人猜測和想象。小視角的《米花之味》包含改變的大語境,代際溝通、女性地位、城鄉差異點到即可,卻又圓融一體。

導演鵬飛很喜歡北野武,他北野武的作品:“有些話題确實是殘酷的,但是他的鏡頭很簡單、很幹淨,該爆發或者感人的時候,又能做得很準确”,在《米花之味》中,你能看到鵬飛學師到位,處處有調皮的影子。

不少鄉村電影往往喜歡啟用非職業演員,或是場景設在灰頭土臉的十幾線城市,角色往往郁郁不得志——比如才華得不到舒展、疏離叛逆,到不了城市回不去故鄉……并不是它們不好,而是《米花之味》是一部驚喜的反套路之作,沒有條條框框的大道理,而是讓觀衆會快樂着快樂本身。

留守兒童就一定得很痛苦嗎?他們思念父母,難道就應該每天以淚洗面拉幫結派走上不歸路?

返鄉青年就一定得抑郁喪氣嗎?他們不也在大城市找到工作将錢寄回家裡,或多或少走出了小鄉村,有了比在家鄉更為廣闊的選擇嗎?

《米花之味》的高明之處在于,不帶任何有色濾鏡的誠摯描述。觀衆偶爾也會疑問,影片中對留守青年的描寫是否避重就輕?然而,《米花之味》不強烈的戲劇沖突,其實更代表了創作者對真實有強悍的觀察力,阿巴斯不就是在現實表象中介入虛構的方式捕捉到了真實嗎?導演鵬飛采用了輕巧又有别于大師的技法,這樣的清新之作,在現在可謂屈指可數。

不強化沖突

《米花之味》:超豪華團隊打造的一部清新鄉村之作

女兒喃杭與母親葉喃之間沖突不斷

在母女情感描述和代際溝通上,女兒喃杭沉迷手機和網絡遊戲的壞習慣,這并沒有引發母女的直接沖突,電影轉而描繪了一個有女性光環、情感不易外露的母親形象。

在佛堂前蹭WiFi打遊戲,媽媽葉喃勸解無效默默退下,而鏡頭中陡然一黑原來是關掉了電閘,留下一句“佛祖要睡覺了”。喃杭默默地找回被沒收的手機在被窩裡裝睡,卻被媽媽葉喃折回後返逮個正着。半夜溜出家門去網吧打遊戲,媽媽葉喃開車到網吧抓人,卻沒有爆發母女沖突,反而是自己買了煙在車裡睡了一晚,第二天一早正常吃早飯卻一路飙車,透露出作為母親克制又自然的情緒。

在喃杭偷竊佛堂中的紙币祭品而被警察帶走時,媽媽一路尾随卻忽然下車,在綠油油的山中步行,開車到機場放空。

《米花之味》同時忠實記錄了當地一些在大城市看來是沒必要的特殊習俗。

影片拍攝于少數民族融合地、中緬邊境滄源一個佤族自治區的傣族寨子。其中一個細節是,喃杭朋友生病請山中老人招魂,“山神怎麼老附在她身上?”葉楠經過門口時還特意繞過老人口中的“白馬”,帶着尊重與了解,非常自然。

還有最後段落村民們要向山神祈福,卻怅然因為開發之後“旅遊景區”關門而無法進入的畫面。一則有遭遇現代文明沖突的荒謬感,另外更顯出洞穴之舞靈性十足,它似乎是脫離而又契合的,這種戛然而止的美妙,甚至更升華空靈了,宛若蔡明亮似的結尾引人回味:一切的沖突與和解、對立與消融,仿佛最後又重回自然。

用幽默消解隔閡

《米花之味》:超豪華團隊打造的一部清新鄉村之作

女兒喃杭與母親葉喃在洞穴共舞

參考文化在觀影時發現,觀衆沒有像看傳統文藝片那樣看得昏昏欲睡,反而時不時被逗得哈哈大笑。影片的幽默基調讓人想起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其細膩程度又有點神似《茶泡飯之味》。而這種四兩撥千斤的大膽始于了解——導演鵬飛在雲南傣族小寨待了一年,而女主演、編劇之一英澤也過了半年當地生活,學習“如唱歌一般好聽”的方言。

在導演的掌鏡中,喃杭跟普通的孩子沒有差別,會叛逆、搗蛋、撒謊。影片中有很多驚喜的段落:

在媽媽葉喃開車送喃杭等三個小娃回家時,經過敵對同學,葉楠說:“是同學無論怎麼幫忙載下他吧”,而敵對同學上車後狂噴喃杭黑料,于是果然又意外地,一個遠鏡頭,敵對同學被葉喃趕下車。

喃杭在學校裡想賄賂老師,給了母親送的巧克力。老師一開始以為是好心,便吃了一口。後來意識到是要訛好處,随即用奇妙的數學知識把缺了一塊的巧克力又拼回完整,給喃杭留下一句:“學好數學很重要,回去吧”。

喃杭會對老師生氣,偷偷把老師的鑰匙、手機埋在鄉中溪流土地裡。

喃杭去看望患病将死的好友。好友對她說:“以前我都生小病,他們都不看我,現在我生個大病,看他們怎麼辦?”這實際上是患病女孩最後的心願。喃杭說道:“我給你變個魔術”,接着鏡頭一轉布蓋一掀,導演用了個成熟的魔術鏡頭将女孩的爸爸媽媽“變了出來”。

這些橋段都是基于對生活的觀察而産生的,因而也更容易引起觀衆的共鳴。

電影為何叫《米花之味》?據說米花,原本是傣族象征着團圓和祝福的食物,按照習俗在潑水節時送給佛祖和身邊的親朋好友。用在電影中的留守兒童和返鄉青年身上,則更有了深層的内涵:米是我們種出來的,就像孩子一樣,如果我們沒有管教他的話,米花、米酒都會變了味道的。而這或多或少,表明了導演對留守兒童的看法。(文/朱柒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