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米花之味》:超豪华团队打造的一部清新乡村之作

《米花之味》:超豪华团队打造的一部清新乡村之作

《米花之味》海报

参考消息网5月4日报道 很难相信《米花之味》将现实主义题材处理得如此轻盈。

看起来平淡无奇的《米花之味》,参加了2017年威尼斯影展“威尼斯日”竞赛单元,更是配备了超豪华的制作团队:摄影请了蔡明亮的御用摄影师廖本榕,配乐是与北野武合作多次并凭借《座头市》《极恶非道2》屡获大奖的铃木庆一,剪辑师陈博文是《一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剪辑师,他曾六次提名金马奖,而编导鹏飞是蔡明亮的编剧和洪尚秀的助理。你或隐或现地能看到大师们潜移默化的浸润,《米花之味》也在审美上有与众不同的清新气质。

留守儿童的故事,可能会充满伤感,但《米花之味》的格调却很明朗,它不放大悲情、不强化冲突、用幽默消解隔阂。

不放大悲情

《米花之味》:超豪华团队打造的一部清新乡村之作

留守儿童喃杭

《米花之味》讲述的故事很简单:在上海打工的妈妈叶喃返回云南傣族乡间,看望在乡下留守的女儿喃杭。但影片设计得很巧妙。影片中既没有交代妈妈叶喃为什么与丈夫离婚,也没有说明在上海的工作如何,这次回家又会在傣族乡间停留多久,这些空白都被通通略去,却引人猜测和想象。小视角的《米花之味》包含改变的大语境,代际沟通、女性地位、城乡差异点到即可,却又圆融一体。

导演鹏飞很喜欢北野武,他北野武的作品:“有些话题确实是残酷的,但是他的镜头很简单、很干净,该爆发或者感人的时候,又能做得很准确”,在《米花之味》中,你能看到鹏飞学师到位,处处有调皮的影子。

不少乡村电影往往喜欢启用非职业演员,或是场景设在灰头土脸的十几线城市,角色往往郁郁不得志——比如才华得不到舒展、疏离叛逆,到不了城市回不去故乡……并不是它们不好,而是《米花之味》是一部惊喜的反套路之作,没有条条框框的大道理,而是让观众会快乐着快乐本身。

留守儿童就一定得很痛苦吗?他们思念父母,难道就应该每天以泪洗面拉帮结派走上不归路?

返乡青年就一定得抑郁丧气吗?他们不也在大城市找到工作将钱寄回家里,或多或少走出了小乡村,有了比在家乡更为广阔的选择吗?

《米花之味》的高明之处在于,不带任何有色滤镜的诚挚描述。观众偶尔也会疑问,影片中对留守青年的描写是否避重就轻?然而,《米花之味》不强烈的戏剧冲突,其实更代表了创作者对真实有强悍的观察力,阿巴斯不就是在现实表象中介入虚构的方式捕捉到了真实吗?导演鹏飞采用了轻巧又有别于大师的技法,这样的清新之作,在现在可谓屈指可数。

不强化冲突

《米花之味》:超豪华团队打造的一部清新乡村之作

女儿喃杭与母亲叶喃之间矛盾不断

在母女情感描述和代际沟通上,女儿喃杭沉迷手机和网络游戏的坏习惯,这并没有引发母女的直接冲突,电影转而描绘了一个有女性光环、情感不易外露的母亲形象。

在佛堂前蹭WiFi打游戏,妈妈叶喃劝解无效默默退下,而镜头中陡然一黑原来是关掉了电闸,留下一句“佛祖要睡觉了”。喃杭默默地找回被没收的手机在被窝里装睡,却被妈妈叶喃折回后返逮个正着。半夜溜出家门去网吧打游戏,妈妈叶喃开车到网吧抓人,却没有爆发母女冲突,反而是自己买了烟在车里睡了一晚,第二天一早正常吃早饭却一路飙车,透露出作为母亲克制又自然的情绪。

在喃杭偷窃佛堂中的纸币祭品而被警察带走时,妈妈一路尾随却忽然下车,在绿油油的山中步行,开车到机场放空。

《米花之味》同时忠实记录了当地一些在大城市看来是没必要的特殊习俗。

影片拍摄于少数民族融合地、中缅边境沧源一个佤族自治区的傣族寨子。其中一个细节是,喃杭朋友生病请山中老人招魂,“山神怎么老附在她身上?”叶楠经过门口时还特意绕过老人口中的“白马”,带着尊重与理解,非常自然。

还有最后段落村民们要向山神祈福,却怅然因为开发之后“旅游景区”关门而无法进入的画面。一则有遭遇现代文明冲突的荒谬感,另外更显出洞穴之舞灵性十足,它似乎是脱离而又契合的,这种戛然而止的美妙,甚至更升华空灵了,宛若蔡明亮似的结尾引人回味:一切的冲突与和解、对立与消融,仿佛最后又重回自然。

用幽默消解隔阂

《米花之味》:超豪华团队打造的一部清新乡村之作

女儿喃杭与母亲叶喃在洞穴共舞

参考文化在观影时发现,观众没有像看传统文艺片那样看得昏昏欲睡,反而时不时被逗得哈哈大笑。影片的幽默基调让人想起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其细腻程度又有点神似《茶泡饭之味》。而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大胆始于了解——导演鹏飞在云南傣族小寨待了一年,而女主演、编剧之一英泽也过了半年当地生活,学习“如唱歌一般好听”的方言。

在导演的掌镜中,喃杭跟普通的孩子没有区别,会叛逆、捣蛋、撒谎。影片中有很多惊喜的段落:

在妈妈叶喃开车送喃杭等三个小娃回家时,经过敌对同学,叶楠说:“是同学无论怎么帮忙载下他吧”,而敌对同学上车后狂喷喃杭黑料,于是果然又意外地,一个远镜头,敌对同学被叶喃赶下车。

喃杭在学校里想贿赂老师,给了母亲送的巧克力。老师一开始以为是好心,便吃了一口。后来意识到是要讹好处,随即用奇妙的数学知识把缺了一块的巧克力又拼回完整,给喃杭留下一句:“学好数学很重要,回去吧”。

喃杭会对老师生气,偷偷把老师的钥匙、手机埋在乡中溪流土地里。

喃杭去看望患病将死的好友。好友对她说:“以前我都生小病,他们都不看我,现在我生个大病,看他们怎么办?”这实际上是患病女孩最后的心愿。喃杭说道:“我给你变个魔术”,接着镜头一转布盖一掀,导演用了个成熟的魔术镜头将女孩的爸爸妈妈“变了出来”。

这些桥段都是基于对生活的观察而产生的,因而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电影为何叫《米花之味》?据说米花,原本是傣族象征着团圆和祝福的食物,按照习俗在泼水节时送给佛祖和身边的亲朋好友。用在电影中的留守儿童和返乡青年身上,则更有了深层的内涵:米是我们种出来的,就像孩子一样,如果我们没有管教他的话,米花、米酒都会变了味道的。而这或多或少,表明了导演对留守儿童的看法。(文/朱柒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