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米花之味:沁人心脾的靈性之光

作者:看電影看到死

2015年,鵬飛導演的首部電影《地下香》榮獲72屆威尼斯電影節歐洲和地中海影評人協會評選的最佳影片、芝加哥電影節新銳導演競賽單元金雨果獎。還收獲威尼斯電影節選片人的高度贊揚:“影片就像詩一般美麗,難以相信是導演的第一部作品。”

2017年,導演帶着最新力作《米花之味》再次征戰水城。這是鵬飛導演第二次來到威尼斯電影節參賽,也得到了電影節主席芭芭拉先生的特别關注,主席對鵬飛導演說:“welcome back here!”。這一次,新作《米花之味》入圍“威尼斯日”單元,并榮獲特别提及獎,得到了國内外一緻好評。

米花之味:沁人心脾的靈性之光

作者| 比斯開灣海妖

公号| 看電影看到死

看《米花之味》的時候,像是俯身擁抱着一隻尚未開屏的藍孔雀,有時你隻看得到它毫無情感的藍色眼眸,有時你卻又能觸摸到它的心跳。

米花之味:沁人心脾的靈性之光

影片《米花之味》可以說是非常得驚豔。電影伊始,就把我完全迷住了。相比于其他表現人生的疼痛,一喪到底的“幻滅”電影,《米花之味》可以說是一股非常暖人心脾的清流了。

米花之味:沁人心脾的靈性之光

影片故事發生在一個位于中緬邊境的傣族村落,一位單身媽媽從城市歸來,作為一名“闖入者”,展開了一段新的生活。影片有着高飽和度的色彩和充滿傣族風情的配樂,大遠景中流淌着青蔥的田野,特寫之下舞動着斑斓的傣家花裙,這着實是一種别樣的視聽體驗。

米花之味:沁人心脾的靈性之光

非常佩服導演的叙事能力。影片涵蓋了太多我們現實生活中會提到的話題,比如一系列的沖突與碰撞:新思想與舊觀念的沖突、城市與鄉村的碰撞、外來文化與本土生态的沖突、宗教迷信與科學的碰撞、留守兒童和外出務工的家長之間的沖突……盡管對于有些話題導演隻是淺嘗辄止或者點到為止,但看完全片竟覺得所有的細節和元素都渾然一體,甚至都指向同一個永恒的母題。

英澤飾演的母親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闖入者”,導演花了大量鏡頭來表現她與整個村寨的格格不入。村民說她在外面做了不幹淨的事,外公對外孫女的教育方法引起她的不滿,甚至自己的女兒都覺得她是個陌生人。

米花之味:沁人心脾的靈性之光

影片中的大多數人物,他們的面部情感表達非常少。鵬飛導演說,人們在生活中通常沒有那麼多表情,是以他更願意用人物面對問題時的反應,或者在不同情境中的狀态來表達情感。母親在知曉女兒通宵泡網吧之後,依然面無表情地守在女兒身邊而不是去責難,在得知女兒偷錢之後也是面無表情地拉着女兒離開而不是怪罪。

影片中的人物帶給我的感覺是高度真實的,這不僅符合影片整體的劇情走向和風格基調,達到藝術的真實,也非常貼合我們真實的現實世界。總有一些電影,他們的宿命是要去揭示世界和生活的真相。盡管青蔥的田野和金色的陽光填滿了整個眼眶,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和疏離感依然會像一股淡藍色的液體,從銀幕的框角若無其事地向下滴。

米花之味:沁人心脾的靈性之光

早在伯格曼和安東尼奧尼的時代,人們就領悟到了這個問題,《野草莓》當中的父子和《夜》裡面的夫妻,都像吞下了有失憶作用的毒藥一般,面向着對方卻恍若陌生人。

這大概是人類難以解開的精神之結,現在二十一世紀已經過了十餘載,仍有那麼多的國際大導癡迷于這個母題,不遺餘力地刻畫人情的淡漠,将失望與無奈之情傾注于冰冷的影像。隻不過有些導演更傾向于表現人際隔膜的内生性,而《米花之味》強調的更多的是外界對人的改變。

身處于東方文化氛圍之中,死亡對我們來說,也許存在着另一種美。女兒好友的死亡,将她們母女倆聚攏在一起,在難以名狀的悲傷中将陌生感瓦解。導演在處理這段死亡時,也不帶情感,隻有鬼跳神舞的宗教儀式,沒有炙熱灼膚的眼淚。

米花之味:沁人心脾的靈性之光

然而波瀾不驚的表皮之下必有其微妙之處。生命的最終歸宿也許是分别和離開,當兩個人同時思考生命和死亡這些最本源的問題的時候,她們是平等的,她們的靈魂更容易靠近,更容易互相了解,互相慰藉。葬禮上,母女二人沒有太多的語言交流,隻是互相依偎,以某種方式對話和交流。

米花之味:沁人心脾的靈性之光

最讓我驚喜的是最後一個場景,母女二人進入溶洞,在大佛面前祈禱,然後起舞。她們可能為死者哀悼,可能為彼此祝福,可能為世界祈禱,然後,起舞。佛像和溶洞使得影像充滿了禅意,婀娜的傣族舞讓母女二人變成了兩隻藍孔雀。

米花之味:沁人心脾的靈性之光

此時我不自禁地想到了阿彼察邦。盡管鵬飛導演并不像阿彼察邦那樣喜歡用固定機位長鏡頭,但是溶洞和佛像的場景傳達出來的感覺,就像《熱帶疾病》中的悶熱潮濕的氤氲叢林,像《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裡蜿蜒不絕的漆黑洞窟,像《幻夢墓園》中亦真亦幻的古王國墓園,充滿了靈氣和韻味。

一場葬禮,一段舞蹈,達成一次和解,這便是鵬飛導演的才華。一場世俗的儀式,一場精神的儀式,召回流離已久的親情,這便是肢體可觸的孔雀的心跳。

米花之味:沁人心脾的靈性之光

繼續閱讀